摘 要
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靈活運用信息科技,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促進思維品質提升,從而構建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質量數學課堂。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數學思維 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用數學的思維方法,運用數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綜合地、有邏輯地分析問題,經歷分工合作、試驗調查、建立模型、計算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升思維能力,逐步形成“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數學思維不僅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更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要素。然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習題的反復訓練,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不佳。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數學課堂,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如何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一、靈活運用信息科技,有效激活學生思維
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視角來看,將信息科技與數學課程深度融合對發展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科學整合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充分發揮數字化資源優勢,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和升級。以可視化教學工具為例,這類工具整合了數字符號、幾何圖形、數據圖表以及生活化情境等多種表征形式。教師可依據新課標與教學內容,精選適配的可視化工具,通過多模態表征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建構與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構建基于信息科技的探究式學習環境,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拓寬其數學視野與思維廣度。
例如,在教授“圖形的平移與旋轉”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指導初中生牢固掌握圖形旋轉、平移等知識,讓學生能夠準確辨識中心對稱圖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科技中的幾何畫板工具,通過拖動圖形上的關鍵點,實時展示圖形的各種變換,如縮放、翻轉等。這樣,學生不僅能看到靜態的圖形,還能觀察到圖形的動態變化,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圖形變換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鼓勵學生利用信息科技自主探索圖形的變換規律,如通過編程軟件設計簡單的圖形變換動畫,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鍛煉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這些靈活多樣的信息科技應用,學生的數學思維將被有效激活,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為了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問題來引導他們的思維。這樣,學生在面對各種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批判性、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主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從而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精心策劃,適時適量地提出問題,保證這些問題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幫助他們解決數學知識中的難題。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力求通過多樣化的問題設計,全面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并在問題的引導下,持續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組”時,為了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針對初中生生活實際設計“校園義賣活動”這一問題情境:學校組織校園義賣活動,七年級某班負責售賣自制的手工藝品和書籍。已知手工藝品每件售價 10 元,書籍每本售價 5 元,活動結束后,共賣出物品 80 件,收入 650 元,則該班賣出手工藝品和書籍各多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巧妙運用“分組法”“排除法”“列舉法”“公式法”以及“假設法”等多種解題方法,其間還可以鼓勵學生有效運用本節課所學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來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同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義賣活動中還有其他物品,比如畫筆、明信片等,每件售價不同,又該如何設置方程組來解決問題呢?這樣的問題延伸,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同時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還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促進思維品質提升
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是指評價過程中,在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對基本思想的把握和對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情況;不僅要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考核和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情況。教育評價的核心宗旨并非在于證明,而是在于改善教育的整體“生態”,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在推動學生數學思維成長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強化教學的有效評價,即通過過程性評價手段來優化教學策略。為了促進初中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學評價模式必須與教學目標和任務緊密結合,確保在適當的時機采用恰當的策略進行增值性評價,以合理調整和控制數學教學流程,確保最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得以順利完成。具體而言,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而非僅僅看重最終的學習結果。過程性評價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教師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實施過程性評價時,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如課堂觀察、小組討論、作業分析、口頭測試等,以獲取更為全面、客觀的評價信息。通過這些評價手段,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的應用時,教師可以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如何測量學校操場上旗桿的高度”,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測量方案。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能夠根據不同時間段旗桿影子的長度和已知高度物體的影子長度,利用相似三角形求出旗桿的長度。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參與度、思維活躍度、小組合作程度等,并及時給出引導和評價。完成后可以安排小組之間進行互評互測,教師進行點評和反饋。整個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一個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適用工具,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數學思維能力不僅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前提,也是其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基于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采用漸進性、遞進式的思維訓練方法,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同時,教師應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設計,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與問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發展。總之,數學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通過有效的思維提升策略,能夠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使其在未來社會中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竹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