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高考物理試題特點,對傳統綜合難度模型進行適當調整,從物理情境、知識含量、認知水平、閱讀量、推理難度、運算水平6個因素,對2023—2024年高考物理廣東卷進行試題難度對比分析。研究發現,相比2023年,2024年試題綜合難度較高;試題情境設計更加均衡,認知水平的考查更偏向于運用與分析;文本閱讀量大幅度增加,運算水平考查有所下滑。
關鍵詞:綜合難度模型;高考物理試題;廣東卷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25)3-0048-6高考是有效反映和評估學生學習能力的選拔性考試,其核心功能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1]。在設計試卷時,應該多方面、多角度綜合考慮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物理知識的深度、廣度,設置問題情境的合理性、針對性等,科學合理地設計試題難度[2]。其中,試題難度的設計是高考命題中的關鍵因素,對命題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具有重要影響。
隨著高考改革的進行,2021年,廣東省高考物理試題開始采用自主命題模式。而2023年廣東省普通高考是實施“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新方案”后的第一年。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高考試題的難度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然而,自廣東省高考制度改革以來,關于廣東省高考物理試題難度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為了更深入地認識高考物理試題的評價功能和育人價值,依據物理試題綜合難度模型對2023—2024年廣東卷高考物理試題難度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一線教師和高考命題人員提供參考。
1綜合難度模型的重構
以鮑建生的五因素多水平綜合難度模型為基礎[3],結合近年來高考物理命題趨勢與物理學科特點,參考已有的物理試題難度分析模型[4-6],對綜合難度模型進行重構。將影響因素確定為以下6個:物理情境、知識含量、認知水平、閱讀量、推理難度、運算水平。同時,對各個因素的水平進行重新劃分,使得模型編碼更具實操性,以求更精準地呈現物理試題的綜合難度。重構后的高考物理試題綜合難度模型如表1所示。
在對試題難度進行量化時,按照表1對試題難度的六個影響因素賦值,對于一道題而言,其難度(Di)的最終賦值為
其中,D代表對第i個試題第j個因素的賦值;試卷總體難度(D)為各個試題難度總和;通過將總難度與試題總數相除,可以計算出整套試卷的平均難度。
下面以2024年廣東卷第4題作為編碼實例:
電磁俘能器可在汽車發動機振動時利用電磁感應發電實現能量回收,結構如圖1甲所示。兩對永磁鐵可隨發動機一起上下振動,每對永磁鐵間有水平方向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大小均為B。磁場中,邊長為L的正方形線圈豎直固定在減震裝置上。某時刻磁場分布與線圈位置如圖1乙所示,永磁鐵振動時磁場分界線不會離開線圈。關于圖1乙中的線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為BL2
B.永磁鐵相對線圈上升越高,線圈中感應電動勢越大
C.永磁鐵相對線圈上升越快,線圈中感應電動勢越小
D.永磁鐵相對線圈下降時,線圈中感應電流的方向為順時針方向
試題分析:該題相對應編碼分別為:A3較復雜情境(以電磁俘能器通過發電實現能量回收為情境展開,解題需要與情境有所結合,但容易挖掘),B2知識含量中等(考查必修三“電磁場與電磁波初步”主題中磁通量的理解,選擇性必修二“電磁感應及其應用”主題中感應電流方向、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內容),C3運用水平(解決該問題需要深入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正確運用電磁感應相關規律),D3閱讀量較大(題干、問題及選項字符總數為245個),E2簡單推理(由物理規律經過一個推理步驟得到結果),F2簡單運算(僅涉及簡單代數計算)。
22023—2024年高考物理廣東卷的綜合難度分析
2.1試卷內容分析
2023—2024年高考物理廣東卷的內容均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近代物理5個知識模塊,并且兩年的試卷各題型以及對應分值基本一致。唯一的變化是2024年試卷的實驗題分值相比于2023年少1分,計算題多1分,如表2所示。
按照知識模塊,對2023—2024年試卷所包含的相同知識點和不同知識點進行梳理統計和歸類整理,結果如表3所示。總體上,2023—2024年試卷考查的核心知識基本保持一致,共同知識點有23個,其中力學和電磁學部分的知識點占試卷的大部分,涉及各類題型。對比發現,2024年試卷知識點的考查范圍更大,主要體現在電磁學的考查內容上。
2.2試卷整體難度分析
根據重構后的試題綜合難度模型,對2023—2024年高考物理廣東卷試題進行分析編碼,統計試卷各知識模塊包含的題數,從而計算出各知識模塊總試題難度和試卷的總試題難度,如表4所示。其中,2024年試卷第11題的考查內容涉及不同知識模塊,為保證統計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對該題各模塊難度按分值比例分配。
由表4可以看出,2024年試卷總體難度稍高于2023年,高出部分占2023年總試題難度的5.24%。各知識模塊總試題難度中,力學、電磁學在試卷中的比例明顯較高,符合課程要求。各知識模塊平均試題難度中,力學、電磁學和近代物理較為穩定,其中力學和電磁學的平均難度相差不大,而近代物理難度較低。另外,熱學2024年平均試題難度明顯高于2023年,光學2024年平均試題難度明顯低于2023年。
2.3各影響因素難度分析
分別計算各因素的綜合難度值(di),計算公式為
其中,n表示總題量,nij表示第i個因素的第j個水平的題量,dij表示第i個因素的第j個水平的賦值。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各因素難度值的差異,將兩套試題的各個因素難度值整理后繪制成圖2的綜合難度分析圖。
由圖2可以看出,兩套試卷各影響因素的綜合難度值由高到低均為知識含量、認知水平、閱讀量、推理難度、運算水平、物理情境。不難發現,2024年試題在推理難度、知識含量、閱讀量和認知水平方面的考查難度比2023年試題高,知識含量難度差別最大。而2023年試題在運算水平和物理情境的難度高于2024年試題。下面從各個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2.3.1物理情境因素
根據圖3不難發現,2023—2024年試題“物理情境”影響因素的多個水平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2023年試題水平1的題目占比為6.67%,而2024年試題高達40.00%,即2024年試題大幅度增加了無情境物理問題的考查。此外,2023年試題在水平2上的占比遠高于2024年,而2024年試題在水平3和水平4上的占比均高于2023年,這表明2024年試題加強了情境與問題的結合程度。綜上,相比于2023年試題,2024年試題雖然削減了情境化試題的占比,但加強了情境化試題的情境化程度,試題的重心從追求情境化的數量轉向提升情境化的質量。
2.3.2知識含量因素
由圖4可知,整體上,2023—2024年試題“知識含量”影響因素主要分布在水平3和水平4,即大部分試題涉及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主題知識。水平1的占比最少,2023年試題在水平1上的占比僅有13.33%,而2024年試題在水平1上缺失。2023年試題在水平2、3、4上的分布比較均勻,而2024年試題在水平2上的占比較少,在水平3和水平4上的占比較多,均為40.00%,高于2023年的26.67%和33.33%。由此可見,2024年試題對“知識含量”的考查相比于2023年難度更高,對學生知識整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3認知水平因素
由圖5可知,整體上,2023—2024年試題在“認知水平”影響因素上的考查比較一致。在水平1上的占比相同且僅占6.67%,說明兩套試題均弱化了對知識記憶的考查,重視且平衡地考查了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分析。其中,對比2023年試題,2024年試題在水平2上的占比從40.00%降低為26.67%,在水平4上的占比從20.00%提高為33.33%,說明2024年試題更加注重在復雜情境中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從而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高階思維的培養。
2.3.4閱讀量因素
由圖6可知,2023—2024年試題在“閱讀量”影響因素上水平1、2、3的占比存在一定的差異,而水平4的占比一致。具體而言,與2023年相比,2024年試題在水平1、2上的占比有所降低,而在水平3上的占比變化較大,從13.33%提高至26.67%。對2023—2024年全卷閱讀量進行統計,發現2023年試題共3119字,2024年試題共3866字,2024年文字閱讀量相比2023年增長了23.95%。由此可見,2024年試題對學生的物理閱讀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第14題以汽車行駛安全作為大背景,分別介紹了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兩個具體情境。學生需要在較短時間內準確捕獲題干中的有效信息,并借助掌握的物理知識對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應用。這不僅使試題難度有所提升,而且會對考生造成一定的時間壓力和心態干擾。
2.3.5推理難度因素
由圖7可知,對于“推理難度”因素,水平1占比最少,水平2占比最多。具體而言,2023年試題在水平1上的占比僅有6.67%,而2024年試題在水平1上缺失。2023—2024年在水平2上的占比均高達53.33%,即超過一半的題目屬于簡單推理。水平3占比二者相當,均為26.67%。而2024年在水平4上占比略高。綜上,與2023年試題相比,2024年試題在推理難度上要求稍高,具體表現為適當降低了低水平試題的占比,提高了高水平試題的占比。
2.3.6運算水平因素
由圖8可知,2023—2024年試題在“運算水平”因素上整體差異不大,主要分布在水平2和水平3,說明題目運算水平難度適中。具體而言,二者在水平1和水平3上的占比一致,而2024年試題在水平2上占比稍高,2023年試題在水平4上占比稍高,說明2024年試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復雜的數學運算要求。
3結論與建議
2024年試題的總體難度和平均難度稍高于2023年。從知識模塊角度分析,兩套試卷總試題難度中力學和電磁學均顯著高于其他模塊,近代物理均最低。兩套試卷平均難度中熱學和光學差異較大,其中熱學2024年難度較高,光學則反之;差異較小的有力學、電磁學和近代物理,其中力學和電磁學難度中等,而近代物理難度較低。
從難度的影響因素來分析:
(1)物理情境方面,2024年低于2023年,但2024年高水平試題占比更大;
(2)知識含量方面,2024年高于2023年,是兩卷整體難度差異的重要因素;
(3)認知水平和推理難度方面,2024年試題平均難度高于2023年,但都重視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分析;
(4)閱讀量方面,2024年高于2023年,且差異較大;
(5)運算水平方面,2024年低于2023年。
綜合以上分析,與2023年相比,2024年廣東省高考物理命題在遵照“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基礎為基”的命制要求的基礎上,優化試題情境設計,突出信息獲取、處理和分析能力考查,強調綜合性,強化考查知識的內在聯系,穩妥推進高考改革,提升人才選拔的質量。教師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創設真實情境,促進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從“解題”向“解決問題”的轉變;加強學生大文本材料的分析訓練,注重在回歸基礎上促進深入思考;把教學重點從總結解題技巧轉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學生的思維過程,回歸育人本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2019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鮑建生.中英兩國初中數學期望課程綜合難度的比較[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9):48-52.
[4]郭芳俠,高月,于一真.2021年高考甲卷、乙卷物理試題難度分析[J].中學物理,2022,40(13):57-61.
[5]馮小沙,袁聿海,楊玉寶,等.基于綜合難度分析模型的高考物理試題難度對比分析——以2022—2023年高考物理全國甲卷為例[J].中學物理,2023,41(23):54-58.
[6]楊英愷,王太軍.基于綜合難度模型的高考物理試題評析——以2023年14套高考物理試題為例[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4(2):85-100.
(欄目編輯陳 "潔)
收稿日期:2024-11-20
作者簡介:屈虛懷(1999-),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通信作者:周少娜(1983-),女,教授,主要從事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