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但鮮為人知的是,他獲得這些成就之前曾想成為律師。他出身貧苦,10 歲就失去了父母庇護,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后來,他提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張,很大程度上與其青年時期的苦難經歷有關。
13 歲那年,盧梭按照舅舅設計的律師之路,被送去學習法律。但不久,盧梭就因不得事務所主管的喜愛而被趕出事務所,開始長達13年的流浪生活。
流浪青年盧梭遭遇冷遇、白眼,也得到許多幫助,甚至邂逅過離奇的愛情。1742年,30 歲的盧梭來到巴黎,結識了狄德羅、伏爾泰等啟蒙巨子,并很快嶄露頭角,進入了另一種生活。1749 年,他的好友狄德羅因言獲罪入獄。盧梭為營救他而四處奔走,并每周都去看望他一次。從市區到監獄有好幾里路。盧梭手頭拮據,只能步行去看望狄德羅。他隨身帶著一本書,以便走累時消遣。
這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志,在路上邊走邊讀,突然看到第戎學院的有獎征文公告:《科學和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利于敦風化俗》。頓時,盧梭腦中那些長期孕育的富有生氣的思想潮水般地涌來。據說,當日盧梭躺在一棵樹下,靈感洶涌,于是寫出了假托古人法布里修斯的論述。這篇論文獲得第戎學院征文的頭獎,使他一舉成名。
后來,盧梭因其作品《愛彌爾》被查禁等事件,不得不四處逃亡,這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健康。1778年,66歲的盧梭病逝。他離世后,其理念由法國大革命得以實現。他的靈柩被遷進法國先賢祠,其葬詞里寫道:“我們向盧梭致敬,我們的再生——我們的道德、風俗、法律、觀念、習俗所發生的一切幸運變化,都歸功于他。”
(摘自《檢察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