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藝術相關專業(如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動畫等專業)產生的背景與我國互聯網崛起、科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傳媒產業振興需要因時而立;傳媒藝術類專業肩負著為國家文化宣傳事業、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輸送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國家公共政治文化建設、對內對外文化傳播的“喉舌”。鑒于高校傳媒、藝術專業相關課程普遍具有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場景性多、技術更迭快、市場標準多元等突出特征,在新時代、新征程、新文科背景下,對這些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質量的時代訴求,要求在理實能力、學科交叉、創新思維、工程實踐、文學藝術審美、市場化流程、數字素養、數字技能等方面進行提升。為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政治素養及專業素質兼備的新時代傳媒藝術專業人才,順應數字化教育轉型之勢,賦能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振興,傳媒、藝術類專業應當發揮積極示范帶動作用。
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賦能教育
高質量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教育數字化的時代機遇與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改革創新,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為建設教育強國開辟了全新高速賽道、增添了強大動能。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中國教科院提出全球數字教育發展可劃分為轉型起步、資源共享、數據驅動、AI融合和生態重塑五個階段。各國數字教育發展水平在數字素養提升、數字教育的體系構建、數字教育制度創新、數字教育內容重構、數字化教學變革、數字教育治理升級等六個指數評價維度上存在一定差異。
二、新時代、新文科背景下以數字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內涵發展、外延現狀
其核心內容之一在于推動技術深度融入教學,實現教學全面革新。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迫切新要求。因此,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與實踐相結合為教學突破方向,成為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抓手。
從某種程度上看,教育數字化轉型與技術、組織、社會化的視角層次,以及參與者、目標和技術方法的過程層次相互關聯,加之數據的賦能作用,形成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框架。一些國家、地區和組織已經擬定數字化素養框架,將數字化素養培養納入國家課程體系,或通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提升師生數字化素養,以此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能力建設。
建設新文科,課程建設是核心,也是落腳點。建設新時代、新文科必須緊緊抓住課程這一關鍵要素,課程體系建設要強化內容的創新性、學科的交叉性和課程的實效性,要以提高學生的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
三、互聯網高速賽道當下國外加速數字教育信息化戰略發展的啟示
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發展的助推器。作為科技強國的日本在20年內“諾貝爾獎井噴現象”,與其基礎教育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此背景下,日本迎來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主要內容有:提倡構建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注重個性化學習,強調教育的國際化,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大量教育實驗促進教育與現實的聯系。日本“諾貝爾獎井噴現象”背后的教育啟示,為我國的科技創新和數字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了不少有益參考。
綜上所述:基于以上國家、地域時代發展戰略,定位科技創新的時代要求,堅持以“信息技術+”培養為特色,通過“信息技術”類專業+行業應用、非“信息技術”類專業+信息技術應用的方式,不斷適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發展趨勢,打造“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在新時代、新征程、新文科建設和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時代洪流下,傳媒、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應以數字化課程建設為核心出發點,積極為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傳媒、藝術類專業數字化課程建設
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教育數字化洪流下,傳統教學模式“孵化”下的傳媒、藝術類專業人才已不能滿足信息社會、市場、行業的動態發展訴求
隨著數字技術跨越式發展與大規模普及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及慣性思維“孵化”下,人才培養目標存在較行業發展滯后、培養方式與信息技術脫節、師資隊伍缺乏現代信息工作經驗等問題,在新時代語境下尤為凸顯。最終“孵化”出來的人才與社會、市場、行業動態發展需求相去甚遠。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教育創新和變革的價值日益凸顯,創新轉型振興人才發展效應亟待彰顯。
二、數字化課程發展目前仍處于智慧教室硬件環境的打造階段,數字化課程資源在課堂中應用輻射度不夠,如何突出“數字技術+”助力人才培養、打造數字化課程特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在國家政策助推下,諸多高校已將數字化教育納入頂層設計發展戰略,智慧教室的規模化普及正在迎來高峰。與此同時,為教學活動、課程資源建設提供人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互動空間,國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正在全面推動智慧教室建設,數字教學資源的建設已初具成效。通過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結合、本地與遠程的結合,促進學生主動養成個性化學習和開放式學習的數字化新模式。
但縱觀現階段的推廣利用情況,無論是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建設還是課堂應用輻射度,都還處于利用高科技產品階段,還未普遍取得真正實現數字化課堂、數字化課程資源轉型的成效。新時代、新征程下的高校教師亟待思考并踐行如何站穩講臺,服務于高質量人才建設,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數字化”人才培養特色已成為重要議題。
三、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數字化教育目標整體性未能同向同行,高校教師數字化素養、數字化課程資源構建能力亟待提升,提檔高質量人才培養助力地方產業振興
現階段教師普遍缺乏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和發展方向的探索,缺乏對傳媒、藝術類課程在精準化、差異化、具象化資源建設方面的站位高度思考。因此,加強課程頂層系統化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要尊重校情、學情、人才培養規律。
首先,在課程資源建設前嚴格審視對標專業育人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架構。其次,針對現階段教學資源建設缺乏信息化、模塊化、場景化、個性化思維的現狀,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教學場域、教學范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慣性思維,實現全方位的創新與變革。再次,對課程資源建設持有開放性、適應性、柔韌性、迭代性、永續性的良好教育生態思維,支持多場景融合、個性化定制的教育與學習,從而建設以學生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以數據為中心的新環境,為實現數據對教育關鍵環節的賦能。最后,當代高校教師需要成為既懂教育又懂技術的復合型教師。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學科能力和數字化思維,才能自動自發地思考課堂教學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才有能力對教育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與教學資源重組。
構建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
核心思想、核心模塊、核心資源
以《2022年中國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報告》四個一級維度(平臺、數據、資源、素養)為核心,基于現有數字化平臺“智慧重工”“智慧圖書館”“智慧教室”等“智慧平臺資源”;基于新時代、新文科背景下對傳媒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在理實能力、學科交叉、創新思維、文學藝術審美、工程實踐、市場化流程、數字素養、數字技能等方面的時代動態訴求;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網、端”的運用,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創設有利于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
通過智慧的教與學,促進全體學生實現符合個性化成長規律的智慧發展,構建起師生知識彈性更新平臺,以開拓該領域專業課程知識持續更新為路徑,開發建設新的應用型“跨學科核心交叉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以此為抓手,用形象思維導圖總覽說明,具體創新研究思路如下:
一、整合跨專業、跨學科素養、能力集,從四個一級維度梳理構建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三大核心模塊
以傳媒、藝術類專業中學科核心交叉共建課程為研究藍本,整合跨專業、跨學科素養、能力集。從平臺、數據、資源、素養四個一級維度,梳理出課程內“科學技術理論知識板塊”“藝術、媒介理論知識板塊”“課程項目實踐板塊”,加強數字化教育教學的內涵和外延建設。
二、基于學科特色視角構建傳媒、藝術類專業“知識板塊”推進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反思
將線下課程資源、教學環節、“智學重工”平臺有機結合,從空間維度“線上-線下”和時間維度“課前-課中-課后”對課程資源有機整合,增加課堂的時效性、應用性、延展性。
一方面,完善線上教學資源建設,理論為主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規格要能夠實現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讓學生通過數字化資源平臺實現基礎教學目標,從而形成“藝術、媒介理論知識版塊”;實踐為主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規格要涵蓋演示、測量、參觀、實操等實踐環節。有效解決因多場景需求以及實踐環節不足導致的痛點,有助于學生通過數字化資源平臺實現高階教學目標。通過引產入教、工學結合、融合創新,實現傳媒、藝術類專業數字化教育教學真正落地,形成動態彈性更新的應用型課程教學案例庫、企業項目庫,從而形成“課程項目實踐版塊”;從行業市場動態發展視角出發,整合形成彈性的“科學技術理論知識版塊”,用于提升師生文化軟實力和學科交叉融合綜合素養能力。
另一方面,基于學科特色視角,在傳媒、藝術類專業數字化課程建設中,以“線上促進線下、線上保障線下”穩步推進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反思,將線上資源與精心設計的線下課堂教學活動相結合,用以檢驗、鞏固、轉化線上知識,讓師生之間的見面實現一些更加高階的教學目標,逐步達成高質量教育教學目標。解決現行理論教學過程中過分使用講授而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認知參與度不足、教學雷同度高等問題;解決實踐課程碎片化、空間場域限制、實踐課時不足等現實問題。做到線上有資源,線下有活動,過程有評估,考核有依據,將學生有效引向深度學習,以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傳媒、藝術類專業課程資源數字化創新建設融合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地方人才內需潛力巨大,各層級創新發展活力不斷激發。
作者簡介:
楊明慧,碩士,副教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負責人,重慶市院士專家科普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產品創意設計與推廣、科普宣傳等。本文系2023年重慶市教改一般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傳媒藝術類專業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33513)成果。作者單位:重慶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