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10月3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刊發了《“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一文,富有遠見地提出:“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
文中還提到:“古往今來,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傳統中的經濟元素和商業契機,善于向經濟活動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是人文經濟學的新時代實踐,即在現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邁向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理念、制度、實踐等層面看,人文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對實現經濟、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從理念層面看,人文經濟關注經濟現象背后的人文和社會因素。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文經濟與這一要求高度契合。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經濟發展為文化繁榮提供物質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從制度層面看,人文經濟發展的要義是通過制度建設把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統一起來。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完善的產權制度保障相關產業的創新成果,以健全的市場監管制度規范市場秩序,以公平的競爭制度協調利益與道德、個人與團體、效率與公平等關系,使市場主體堅守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遵守商業道德規范,以營商環境的優化推進高質量發展。
從實踐層面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許多城市開始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將文化與科技相結合,推動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在鄉村振興中,不少地方通過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產業,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人文經濟推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人文為紐帶的相互賦能,既貼近市場和群眾需求,又融入現代科技與當代審美,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編輯/車玉龍 統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