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諸雄并立。誰擁有將相良才,誰就能先發制人、開疆拓土。
秦國地處西陲,雖然疆域偏僻,但志向遠大。為富國強兵,秦孝公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公元前362年,衛國貴族子弟公孫鞅(即商鞅)應《求賢令》入秦。他經過籌備,于公元前359年推行《墾草令》。自此,秦國長達二十年的“變法圖強”正式拉開了序幕。
自秦惠文王執政之時起,秦國有超過半數的相國來自秦地之外。包括衛國的商鞅,魏國的張儀、范雎,齊國的蒙驁,楚國的李斯,文武之才都為秦所用。
管理智慧:明確的戰略目標是人才招聘中的重要吸引點。通過公開傳達組織的核心需求,可以吸引目標明確、能力契合的人才加入,為實現戰略目標提供保障。
宰相婁師德與狄仁杰同齡。他二十歲進士及第,而狄仁杰快三十歲才明經及第。
公元697年六月,武則天派武懿宗、婁師德、狄仁杰分道安撫河北諸州,這也是二人此前在官場上唯一的交集。在這次共事的過程中,婁師德發現狄仁杰不當宰相太可惜,便頻頻上表,力薦狄仁杰。
史料中記載,狄仁杰入相后頗為輕視婁師德,屢屢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有所察覺,就找狄仁杰談心道:“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她還命左右取出十許通薦表讓狄仁杰核實。
看罷,狄仁杰嘆道:“婁公盛德!原來他包涵寬容我很久了,他這樣的寬容我真是比不上。”
管理智慧:優秀的薦舉,有助于實現雙贏。不僅可以促進人才的成長,還能夠提升薦舉者的聲譽和組織的整體績效。
魏公子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幫助他人之后,不僅不要贈予的錢物,還資助生活困難的人。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最高峰時,他門下曾有食客三千,聲名遠揚。
當時,魏國有一位名叫侯嬴隱士已經七十歲,雖才高行厚,但家境貧寒,屈居大梁城門的守門官。信陵君慕名前去拜訪,并想將厚禮贈送給他。侯嬴拒絕道:“我修養自身、潔身自好幾十年,絕不會因為監門的困窘而接受公子的財物。”
于是,信陵君設宴款待賓客。等賓客坐定后,他親自帶著車馬,空出車上尊貴的左側座位,去迎接侯嬴。侯嬴穿著破舊的衣冠,直接登上車并坐在左側座位上,還讓公子駕車繞道去探望一個鬧市中的屠夫朋友朱亥。
從騎的隨從們都暗自責罵侯嬴不識禮節。而信陵君始終神色平和,沒有絲毫不悅。看信陵君的神色始終未變,侯嬴才向朋友告別,上車赴宴。
宴會現場,信陵君尊侯嬴為上賓,并親自為他祝壽。這一番恭敬到位的操作,終于讓侯嬴答應成為門客。后來正是侯嬴和朱亥為信陵君策劃并實施了“竊符救趙”的壯舉。
管理智慧:領導者的態度能夠直接影響他人對組織的認同感。領導者對人才表現出的尊重與真誠,更容易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團隊。
編輯/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