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鎳都”美譽的金昌,是一個因鎳而生、因企而興的西部城市。在市區西南部龍首山脈北坡,有一處長1300米、寬700米、深310余米的橢圓形人造天坑。
孔雀石與中國鎳都的故事,正是由此開啟。
新中國成立初期,缺鎳、少鋼、無石油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的“沉重羈絆”。尤其是鎳作為重要戰略物資,可廣泛應用于軍工制造業和民生制造業,大到核反應堆、導彈、飛機、輪船,小到家里的高壓鍋等不銹鋼類的鍋碗瓢盆,都離不開它。當時,我國被西方國家定性為“貧鎳”,并實施全面封鎖禁運。
因此,尋找鎳礦成為新中國地質工作者們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當時,國家地質、煤炭、冶金、建材、二機部等部門的地質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校的地質人員,加上“全民找礦”號召起來的群眾,組成了一支支找礦大軍,日夜奔忙在甘肅省河西地區的戈壁荒灘。
1958年6月的一天,甘肅省煤炭工業局145煤田地質隊的唐東福、郭春山在金川白家咀子地區做地質普查時,偶然發現了一堆露出地表、表層滿是綠色氧化物的石塊。他們并未多想,只是例行將一塊核桃大小的礦石樣本送交永昌縣政府設在河西堡鐵廠的報礦點。
1958年10月7日,是鎳都開拓史上永遠難以忘記的日子。這一天,帶隊在山丹、永昌、民勤、張掖一帶找礦的祁連山地質隊一分隊隊長、技術負責人湯中立,返回永昌縣東大山鐵礦所駐地。在向縣委匯報工作后,他來到河西堡鐵廠報礦點查看基層地質隊和群眾報送的礦石樣本。唐東福、郭春山報送的礦石引起了他的特別注意。
問清礦石標本的來歷后,湯中立趕忙帶隊出發去現場勘察,并初步判斷這可能是一處大型的銅礦床。他還與五位地質隊員一同爬上黑虎山追溯礦源,終于找到了三個礦石堆,勾繪出地質草圖,并將礦石標本送往酒泉祁連山地質隊隊部進行檢測。
時任祁連山地質隊工程師、技術負責人的陳鑫在看到這塊礦石后,提醒檢測人員“要特別注意礦石中是否含有鎳元素”。正是這句提醒,才有了鎳都金昌的傳奇。經檢測,礦石中鎳含量0.90%、銅含量16.05%,均達到工業開采品位。
這一重大發現,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打破了這片戈壁荒漠的寂靜。陳鑫也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帶著這份化驗單立即從酒泉驅車夜行400多公里,趕到永昌縣通報這一情況,并組織人員進行進一步勘探。
自此,這個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硫化銅鎳礦床開始在隆隆鉆機聲中,揭開了神秘面紗,讓我國一舉甩掉了“貧鎳”的帽子。
經過祁連山地質隊的勘探,1958年底,金川硫化鎳銅礦床終于展現在世人面前。
1959年1月8日,甘肅省委專門發來賀電:“欣聞你們在永昌縣白家咀子找到一處大型的銅鎳礦床,這對于加速我省工業建設有重大的意義,特別是鎳礦是我國工業建設中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缺乏的礦床,對我國冶金和機械制造工業將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大的喜訊,特向你們致電祝賀?!?/p>
1959年3月,鉆探揭露到深部厚層原生硫化銅鎳礦體,證實了金川礦床(第Ⅰ礦區)工業價值:含礦巖體全長約6500米,寬20至527米,面積約1.34平方公里,延深數百米至千余米,最大延深超過1100余米。整個礦床含礦率達43.17%,礦石中鎳銅含量占7%,屬于富礦。
1959年6月,冶金工業部根據祁連山地質隊提供的第一份鎳儲量報告,抽調精兵強將進駐金川。
自此,一批又一批建設者,匯聚在永昌金川這片熱土上。他們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創業。
與此同時,金川集團的前身永昌鎳礦正式掛牌成立,1961年更名為金川有色金屬公司。
為了盡快喚醒這一沉睡億萬年的“金娃娃”,第一代金川創業者開始扎根金川礦區,住著簡陋的帳篷,吃著粗糙的食物,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資供應,用雙手和簡陋的工具,一磚一瓦地建設廠房、生產線,一鏟一鋤地采挖礦石,終于在1964年建成投產了第一條冶煉生產線,并成功生產出高冰鎳2041噸、電解鎳22.43噸。
金川有色金屬公司只用5年時間就奠定了中國鎳鈷生產工藝技術體系的初始基礎,可以說創造了一個產業奇跡。
之后,金川有色金屬公司一邊建設,一邊持續開展技術攻關,于1966年,建成我國首條萬噸級鎳鈷鉑族金屬生產線,形成了完整鎳鈷鉑族金屬產業鏈,徹底改變了我國鎳、鈷及鉑族貴金屬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助力中國鋼鐵“硬”起來。
同年3月,鄧小平同志到金川視察時,稱贊金川鎳礦是不可多得的“金娃娃”,是祖國的“聚寶盆”。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金川有色金屬公司被列為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之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澎湃浪潮,金川人又先后攻克了鎳銅金屬選冶回收率低、伴生金屬綜合回收和環境保護等諸多技術難題,采礦和鎳冶煉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有力地保障了國內鎳和鉑族金屬供應,也為后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金昌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鎳鈷工業的相伴相生,更離不開金川集團的一路奮進。
“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中央的支持。國務院分管領導八次到一家企業組織科技攻關,這在全國范圍內都很罕見?!苯鸫瘓F原冶煉技術高級工程師劉安宇至今仍記得20世紀80年代開展科技聯合攻關時的盛況:全國50多家單位的數百名專家同金川科技人員一道,進行了跨系統、跨行業、多層次、多學科的聯合科技攻關,攻克了制約公司發展的礦山建設和生產進度緩慢等諸多難題。
科技興企為金川公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1983年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鎳產量首次突破萬噸大關,1984年突破1.5萬噸,1985年達到2萬噸,成功實現“三年三大步”的奮斗目標。
大規??萍悸摵瞎リP一直持續10多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4項,其中113項應用于生產實際并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項獲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獎,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助推金川集團徹底打通了采、選、冶、化全流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夠將多種金屬在同一工廠內實現分離提純的企業之一,并成為中國鎳鈷工業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
進入21世紀,金川集團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不斷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立科技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金川集團的生產車間里,現代化的生產線井然有序,智能化設備在精準作業,高附加值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市場。從傳統的鎳鈷開采、冶煉,到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領域的深耕細作,金川集團正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拓展產業邊界,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加快轉型。
2024年,金川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100億元,工業總產值3020億元,位列《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300位。金昌也由60多年前在地圖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莊,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新型工業城市,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鎳都。
如今,“中國鎳都”的傳奇仍在繼續,金川人奮進的腳步更加鏗鏘。
編輯/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