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奧樂齊,每一個商品都是那么的品質、實惠和溫暖......這才是美麗超市人!”相信很多國人都是從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的贊譽中,才有了進一步了解奧樂齊的沖動。
其實,這家來自德國的連鎖超市巨頭早就悄悄地進入中國,先是在上海扎下根,之后又進入了蘇州、無錫等地。
“進入中國”只不過是奧樂齊國際化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它的商業觸角已經遍及愛爾蘭、澳大利亞、西班牙、斯洛文尼亞、瑞士、葡萄牙、匈牙利、波蘭等十多個國家。
德語 Albrecht(阿爾布雷希特)和Diskont(折扣)兩個單詞的前兩個字母拼接在一起,便組成奧樂齊(ALDI)。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13年。那一年,阿爾布雷希特家族在德國魯爾區的埃森市開設了一家小型雜貨店,主要銷售日常生活用品。
當時,德國經濟狀況并不理想。對此,雜貨店采取了低價策略——為顧客提供價格低廉的必需品。這也成為吸引顧客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阿爾布雷希特家族開始對奧樂齊實施一系列內部改革,以提高經營效益。彼時的掌門人阿爾布雷希特兄弟卡爾和西奧決定采用一種極簡主義的經營模式,來貼合戰后德國民眾節儉的消費習慣。
為了降低成本,兄弟倆取消了昂貴的裝飾和廣告支出,更加專注于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最初,店鋪只銷售少量的非易腐商品,如面包、肥皂、罐頭等。這種經營策略不僅減輕了庫存壓力,還加快了商品的周轉速度,為店鋪的進一步擴張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阿爾布雷希特兄弟受到美國自助式超市的啟發,將自助購物的概念引入德國,引導顧客自己挑選商品。這在當時的德國零售市場可謂是前所未有的。
這一做法不僅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還成為奧樂齊的核心經營理念——通過簡化流程來進一步降低成本,從而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實惠。
1968年,奧樂齊通過收購奧地利的超市連鎖品牌霍弗爾(Hofer),邁出了全球擴張的第一步。此后,憑借極簡的商品選擇和極具競爭力的低價策略,公司業務逐步擴展至瑞士、法國等多個西歐國家,并迅速在歐洲市場站穩了腳跟。
1976年,奧樂齊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在愛荷華州開設了第一家門店。與傳統超市不同,門店采取了“硬折扣”的經營模式,雖然商品種類有限,但價格極低。一時間前來購物的人群絡繹不絕。
到21世紀初,奧樂齊業務已經擴展到美國多個州,并通過收購Trader Joe’s進一步鞏固了在美國市場的地位。如今,奧樂齊在美國已擁有超過2000家門店,成為僅次于沃爾瑪和Kroger的第三大超市連鎖品牌。
之后,以“低價高質”為座右銘的奧樂齊開始加快進軍全球的步伐。
從1991年開始,奧樂齊先后將業務擴展至愛爾蘭、澳大利亞、西班牙、斯洛文尼亞、瑞士、葡萄牙、匈牙利、波蘭和中國等國家。
同時,結合市場需求,奧樂齊對英國、澳大利亞、中國等國的門店做出了主動調整,在堅持低價、高性價比產品特色的基礎上,將客群擴大至中等收入階層。
據零售咨詢公司Customer Growth Partners的數據顯示,奧樂齊的商品價格普遍比沃爾瑪低約6%,在新鮮和冷凍食品類別中,價格優勢更是接近16%。
2017年,奧樂齊通過天貓國際海外旗艦店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自2019年6月在中國的首批試點店運營至今,奧樂齊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超過60家,門店數量、單店銷售額分別增長26.5倍和128%。
奧樂齊在中國市場銷售的產品不乏“爆款”。2024年6月,其推出的五種純糧釀造、傳統固態發酵的一款濃香型純糧52度白酒,售價僅為9.9元的白酒,迅速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并在極短的時間內全面售罄。
此前,推出的9.9元100g潔面乳、8.6元950ml鮮牛奶、3.9元衛生巾,都是奧樂齊吸引客流的“爆款”產品。
爆款的背后,是奧樂齊一以貫之的商業原則:高性價比。
在SKU(庫存單位)方面,與沃爾瑪擁有動輒幾千甚至上萬個品類不同,奧樂齊曾將銷售的品類數量大幅縮減至800多種。在中國門店,奧樂齊將SKU數量控制在2000個以內。其中,大約1500個為生活必需品類,其余的則包括時令和節日限定的季節性、節日性品類。
與其他在中國發展的零售公司一樣,奧樂齊也采用了“會員制”的收費模式,但與山姆會員店和Costco等需要收取個人年費不同,奧樂齊采用了一種更為便捷的方式。顧客無需預先支付費用,而是通過累計消費金額來獲得會員等級,并享受相應的會員優惠。這種實實在在的折扣策略,吸引來更多的中國消費者。
2023年12月,奧樂齊宣布全新上市大約100個“超值”系列單品。2024年8月末,又啟動了新一輪產品降價。降價商品涵蓋生鮮蔬果、酒水飲料、家清日用等多個品類,最高降幅近40%。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奧樂齊已有超500款產品標價在9.9元或以下,占全店產品數量1/4左右。
這些高性價比的商品進一步穩固了奧樂齊在中國的市場,讓其在巨頭林立的中國零售市場硬是創造了持續開拓門店的驕人業績。
可以說,高性價比是奧樂齊一以貫之的商業哲學,這也是其創造爆款、滿足全球的秘笈。
編輯/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