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引江濟淮、南水北調、走向國際……70年間,中電建十一局先后承建國家重大水利工程60余項、承擔標志性水環境治理10余項,在海外承建水業務工程80余項,足跡跨越了23個國家和地區。
中電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十一局”或“公司”)與江河的邂逅,要追溯到70年前。正是遵照毛主席視察黃河作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指示,十一局初見黃河,也正是由此開啟了與水之間那“切不斷、理得清”的緣。
從治水、調水到愛水、護水,十一局對水的敬畏與熱愛,對“清澈、甘甜、利民”的追求與承諾始終未變。
與時間、極限作較量一直是十一局水工程建設的常態。因為每個項目背后都跟著“潤萬家”的承諾。
千禧之年,上海太浦河泵站工程開工建設。公司項目團隊相繼攻克了大型軟土深基坑施工、軟基基礎處理、大體積鋼筋混凝土澆筑、復雜流道結構混凝土施工、大型斜15度軸泵安裝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工程建設,打造出上海市水利精品工程。
2023年4月,公司參與建設的江西信江八字嘴航電樞紐工程順利通過交通運輸部驗收。該項工程是以航運為主,兼顧發電、防洪等功能的航電樞紐工程。工程建成后,能夠解決坪上圩電排站內圍12000畝墾農田及三個村莊2300多戶群眾的排澇難題,并大大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使良田從一季種植變為兩季種植,不僅增加了糧食收成,提高了群眾收入,還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每逢立夏時節,南方中稻就會迎來播種的黃金時期。但是遇到連綿的降雨,根本沒辦法播種。現在好了,工程鋪裝了防滲墻,安裝了排滲站。這份‘雙保險’讓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收成了”,當地農民高興地說。
在南水北調、引江濟淮等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建設中,十一局也在時刻踐行著“潤萬家”的承諾,讓兩條母親河滋潤更多土地,滋養更多中華兒女。
南水北調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在中線和東線工程建設中,十一局先后承建了50余個項目,合同總金額近70億元,是集團承建南水北調項目最多、戰線最長、任務最重的子企業。公司承建的項目共獲得省部級以上優質工程獎11項,其中4項工程榮獲大禹獎,是當之無愧的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主力軍。
2023年春節前夕,公司參建的河北邯鄲叢臺區南水北調工程配套水廠投用,讓周邊33個村子的村民們第一次喝上了長江水。
同年9月16日,公司承建了引江濟淮工程江水北送段安徽段一標、二標和河南段三標、六標四個工程項目,在總長110余公里的戰線上,十一局的建設者們先后經受住前期土地征遷、圍堰修筑、抽水明排、地下降水、基坑開挖等諸多考驗,高質量完成了工程建設,展現出優異的履約能力。
清潔城市“毛細血管”,守護城市河涌水網,讓多地河清水秀。珠海、順德、信宜,鄭州、南陽、三門峽……一張張城市水名片從南到北排列開來。
“一條賈魯河,半部鄭州史。”多年前的這條黑臭河溝,留給許多鄭州人的是灰色刺鼻的記憶。2016年6月,鄭州市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開工。公司組建工程總承包部,承擔主要建設任務。
無論是49.67公里的河道綜合治理,還是60.37公里的河岸景觀綠化,十一局人通過重新裝扮這條傳承千年風景與文脈的長河,用5年時間重現賈魯河“百里畫廊”盛景,成功打造了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靚麗名片。
同樣是在2016年,公司投入到深圳母親河——茅洲河的“消黑戰”中。
與賈魯河相比,茅洲河的污染問題更為復雜。“我們承建的三標段位于寶安區,包含沙井、新橋街道,有大大小小240余條道路,30余個社區。這里人挨著人、車挨著車,道路兩邊都是商鋪和老舊房屋,排查起來真是困難重重”,三標段項目總工支超紅說:“尤其是地下高壓電纜、通訊光纜、給水管、燃氣、國防光纜等地下隱蔽管線交織在一起,無異于給開挖工作布下了一顆顆‘地雷’。”
即便如此,十一局的建設者們還是用實干的精神刷新了同類工程建設的新速度,助力深圳順利通過國家首次水質環保“大考”:用4天時間完成了127米頂管施工,刷新了國內水環境治理領域的新速度;用不到一個月時間完成了30個分片、總計228.6公里的雨污分流管網和49公里現狀干管的清淤、修復和驗收移交工作,成為所有參建標段中驗收移交分片和里程數最多的單位;三年間,項目部累計完成了1260公里的各種管網施工任務。
雄安新區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項目是全國單體最大、最復雜的土壤修復工程。為了高質量完成工程建設,公司項目部拿出“繡花”的功夫,針對每一種污染土壤,定制了專門的修復方式。其中,首創的超大體量多類型污染土壤綜合修復技術,經集團鑒定具備國際領先水平,也被中國建筑業協會評定為2022年度行業十大技術創新之一。
在十一局人看來,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喝上放心水,不僅是做好主業的需要,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
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細流涓涓,潤澤著尼泊爾這個高山之國。
2007年1月17日下午14時,尼泊爾規模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克塔灌溉渠首工程首倉混凝土開始澆筑。作為建設單位,十一局根據尼泊爾國情和國際工程特點,打破常規,不斷創新,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了切實可行的目標成本控制機制和精細化管理運作模式。2010年,公司圓滿履約,向尼泊爾人民交付了一項造福民生的精品工程。
在地球的另一端,十一局也在用“電建方案”為非洲人民“解渴”。
2022年4月,作為安哥拉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庫內內抗旱項目竣工。安哥拉共和國總統若昂·洛倫索為項目剪彩并揭牌。他說,項目的投入使用將極大改善當地民眾飽受旱災之苦的狀況,對提高庫內內人民的生活質量,推動農業、畜牧業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8月19日,莫桑比克總統菲利佩·雅辛托·紐西出席公司承建的彭巴配水中心和管網工程項目啟用儀式,并親自按下水泵啟動按鈕,自此約25萬莫桑比克民眾喝上了“幸福水”。
目前,遠在東南非的萊索托,解南非之渴的波利哈利輸水隧洞建設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
以智能建造技術革新為切入點,近兩年來十一局開始按下從治水到“智”水的快進鍵。
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廣東歷史上引水流量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建設條件最復雜、總投資最高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十一局承建的A3標段頂管施工長度高達3359.2米,不僅開挖深度大,地質條件還很復雜,施工難度極大。
“我們團隊查閱了很多資料,也進行了多場論證,得出在有地下水的地質條件下泥水平衡優于土壓平衡的結論。因此,我們采用了更安全可靠的泥水平衡巖石頂管機進行掘進”,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A3標段項目總工楊帥軍說。
在首臺頂管機順利下井后,A3標段項目經理茹超高興地介紹:“我們優化設計方案,積極聯系廠家,優化設計滾刀、正刮刀、弧形邊刮刀相結合的復合刀盤,采用前、后、外多路供水循環和帶壓換刀等系統,有效解決了頂管機換刀難的問題。同時,使用二次巖石破碎技術,研制出新型頂管機,確保工程頂管施工安全、高效開展。”
除此之外,在小浪底南岸灌區8號隧洞盾構工程、萊索托波利哈利輸水隧洞工程等引調水項目建設中,公司的“鳳凰山1號”“黃河號”“大禹雪盾號”“大禹長鋒號”等“盾構巨龍”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現代機械設備“擴軍”的同時,公司還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推進項目工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全覆蓋。
在茅洲河治理過程中,公司借助物聯網、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筑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起涵蓋城市河流水文水質監測與預警、施工現場視頻監控、施工進度控制、工程安全和應急管理等功能的工程管控信息平臺。不僅如此,針對城市高密度建成區地下排水管網復雜、暗涵暗渠多等特點,一批集成三維激光掃描、自動建模等先進技術的智能檢測機器人、清淤機器人也紛紛“上崗”,助力管網排查。
“通過智慧工地建設,我們實現了工程管理的可視化、智能化和精細化”,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項目常務副經理李振波介紹說:“以智能建造技術革新為切入點,將新設備、新技術融入跨流域引調水工程、水利工程、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管理全過程,我們正在加快推動從治水到‘智’水的嬗變。”
編輯/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