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育教學背景下,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記憶和理解,而是更加側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應用。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難以滿足這一需求。教師必須樹立創新意識,轉變教學模式,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主題式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基于此,本文將重點探討主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該模式圍繞某一主題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包括創設情境,引入歷史教學主題;拓寬教學資源;設計問題鏈,開展多元活動、創新評價方式。通過上述策略,突破以往章節教學的局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運用研究
主題式教學模式具備引導性、整體性和多樣化的特點,是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在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中,教師通過整合單元內容來確定教學主題,制定教學目標,并圍繞主題組織課堂活動,將主題內容和思想融入歷史情境、問題和多元實踐活動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歷史教學主題的認識與理解,深刻掌握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更多歷史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
一、主題式教學的概念與特點
主題式教學是指以某一教學主題為核心,圍繞這一主題拓展教學資源,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與討論,最終深刻理解教學主題,提升學科認知,深化思想認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圍繞某一歷史主題或歷史核心概念,開展歷史主題教學,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引導、督促學生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活動,從而深刻理解這一歷史主題。目前,主題式教學已被廣泛應用于高中歷史課程中,成為一種常用的歷史教學策略。
在歷史教學中,主題式教學具備以下特征:第一,主題明確,內容突出。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具備課程內容主題化的特征,大部分課程內容和課堂活動都圍繞這一教學主題,以歷史主題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和落腳點,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以達成教學目標。第二,問題導向。主題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將各教學元素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積極交流、互動、探究,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第三,互動交流,協作探究。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希望在歷史主題式教學中實現師生雙方的互惠互利,讓“教”與“學”更加密切,幫助教師與學生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第四,靈活多樣,注重過程。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十分強調學生的探究過程,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第五,開放性強,應用價值高。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設置的歷史主題、歷史課堂活動往往具備一定的開放性,能夠活躍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1]。
二、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歷史教學中,圍繞某一歷史主題,開展主題式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活動。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主題式教學以明確的教學主題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圍繞這一歷史主題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歷史事件,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一方面,促進學生想象力和思維力的發展,讓學生愛上歷史學習,享受主動探究,使他們更加投入;另一方面,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自我效能感增加,有助于他們建立歷史學習自信,增加學習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
開展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進行更深層次的歷史探究。在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課程內容和學生需求,設計主題任務,以主題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探究收集主題任務資料,明確主題,為任務探究奠定基礎。緊接著,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通過互動交流、小組合作等方式深入探究,基于任務主題全方位分析、探究,深化對歷史主題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
(三)有利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主題式教學,以歷史主題為教學主線,圍繞這一主題設計一系列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發展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在主題式教學中,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各歷史主題間的關聯,還能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拓寬學生主題學習廣度與深度。促使學生吸收內化相關知識,實現由知識推理向思維推理的轉變,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主題式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還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流程、教學環節更加合理、完善。主題式教學更加強調教學內容的科學整合,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助于改善以往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弊端,更能凸顯學生課堂中心地位。與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主題式教學更符合高中學生的發展需求,能夠科學適應高中生的成長與發展,有利于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主題式教學模式,科學設置歷史主題,巧設情境、問題和項目活動,不斷拓寬教學資源,豐富歷史教學內容與課堂活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主題式教學的具體應用分析
(一)創設情境,引入歷史教學主題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事件、每一段時期都有其獨特價值,蘊含著獨特的魅力,但其中不免涉及抽象、復雜的概念,單純的知識教學可能難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他們很難掌握其中蘊含的歷史主題,因此,創設一個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非常關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將歷史事件、知識融入實際情境中,進而自然而然地引入歷史主題,將那些遙遠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生動。為實現這一有效連接,教師應借助各種手段、方式創設教學情境,結合歷史文獻、圖片、視頻等多種資料,為學生引入一個更加立體的歷史主題[2]。
例如:在“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一課教學中,為幫助學生了解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經過、特點和歷史影響,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利用情境生動導入。首先,播放海地獨立的視頻,引入本堂課的歷史主題——“民族獨立”。以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民族為什么要獨立,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政治角度、經濟角度和社會角度等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西方殖民擴張的血腥與丑惡。緊接著,教師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生動講述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背景和過程,創設一個更加生動的歷史情境,使學生對這段歷史形成更深刻的認識,深化對歷史主題——“民族獨立”的認識與理解。
(二)基于歷史主題,拓寬教學資源
在引入歷史教學主題后,為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教師應借助各種途徑深入挖掘教學資源,包括背景信息、相關歷史文獻、歷史事件和歷史文化知識等,豐富教學內容與內涵。為順利實施主題式教學,教師應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內容,依據課程標準的培養要求和教材內容,明確學生的學習范圍,在這一范圍內挖掘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源。同時,教師要認真梳理知識框架,整合教學內容,了解不同知識點間的聯系與區別,合理設定教學主題,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全面。
例如:在“文藝復興”一課教學中,本課的歷史主題為“文藝復興”,在引入這一主題后,為豐富課堂知識,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教師應從多個維度深入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首先,出示相關歷史文獻和資料,向學生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背景,包括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社會狀況、社會經濟文化和宗教思想,讓學生充分了解背景知識,為接下來的歷史學習奠定背景基礎。緊接著,借助多媒體出示文藝復興時期優秀的藝術文學作品,如:薄伽丘的《十日談》、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達·芬奇的著名畫作《蒙娜麗莎》、提香的《巴克斯與阿里阿德涅》等。帶領學生欣賞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感受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與藝術創新。其次,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改革。16世紀初,為反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這一舉動推動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通過學習這段歷史,讓學生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變革。在“文藝復興”主題教學中,無論是歷史背景信息,還是這一時期涌現出來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或者這一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是這一主題歷史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藝復興,建立起一張緊密聯系的歷史知識網絡[3]。
(三)基于歷史主題,設計問題鏈
在高中歷史主題教學中,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進行歷史探究,教師應圍繞歷史主題,合理設計問題鏈,分層設置問題,以問題驅動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掌握歷史知識??紤]到高中學生的歷史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教師應圍繞歷史主題,優化問題設計,提出一系列具有啟發和探究意義的問題,以課堂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高效完成歷史主題的知識與意義探究。
例如:在“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教學中,通過分析可知,本課題內容主要包括秦統一的背景、為實現統一采取的策略、滅亡背后的原因?;谏鲜鰞热荩瑢⒅黝}設定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谶@一歷史主題,圍繞教學內容,巧設問題,構建問題鏈,如:“秦統一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有哪些?”“為促進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當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一一列舉嗎?”“秦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對這一內容,你有何感受?談談你對秦始皇的認識?”通過上述問題鏈,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究,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對主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通過不斷地追問,使學生發現新問題,掌握新知識[4]。
(四)基于歷史主題,開展多元活動
在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實踐中,為進一步提高主題式教學質量,教師應緊扣歷史主題,設計多元活動,組織豐富多樣的歷史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主題辯論、合作探究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相關歷史知識,深刻理解歷史主題。
第一,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歷史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情境扮演中深刻體會歷史知識。以“1787年美國憲法的制定”為例,教師可圍繞“美國憲法制定”主題,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首先,將教室布置成會議場景,營造一種氛圍,緊接著,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就怎樣保證民主、預防專制展開討論,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學習[5]。
第二,組織主題辯論活動。在主題式教學中,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解讀歷史事件,教師可以組織歷史主題辯論活動。例如:在講解“工業革命”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圍繞“工業革命的利與弊”主題,開展主題辯論活動,鼓勵學生查閱資料,用史料和歷史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辯論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培養,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第三,組織合作探究活動。在主題式教學中,為促進學生深入探究主題的內涵與意義,教師可組織合作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圍繞“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收集五四運動相關歷史資料,了解它的歷史背景,并分組探究五四運動歷史意義,感受青年信仰對國家命運轉折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五)基于歷史教學主題,創新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活動,也要兼顧教學評價?;跉v史教學主題,積極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制定完善的評價目標,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核心素養融入教學評價中,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五四運動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圍繞“愛國”主題,關注學生思想情感的培養,引入自評、小組互評,確定評價目標——“學生是否了解五四運動傳播的社會意義,感悟青年信仰對國家命運轉折的影響”,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6]。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意義重大,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主題的內涵與外延,豐富教學資源,通過情境創設、問題鏈設計、活動引導、評價創新等方式,深化學生對歷史主題的認識,發展歷史核心素養,提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翟清玉.高中歷史教學中主題式教學的運用研究[J].高考,2024(34):60-62.
[2]張翠萍.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課堂中主題式教學的策略探究[J].成才,2024(14):114-115.
[3]王曉娜.高中歷史教學中主題式教學的運用研究[J].求知導刊,2024(18):77-79.
[4]張蕾.高中歷史教學中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8):41-43.
[5]王梅珠.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高考,2024(8):64-66.
[6]宋賀.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知識文庫,2023,39(2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