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服務事關嬰幼兒健康成長,事關千家萬戶,是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持措施。近年來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呈現較好發展勢頭,托位數由2020年的250萬個增加到2023年的447萬個,接近翻了一番,約占3歲以下嬰幼兒數的16.7%。但我們也注意到,目前我國約35%的嬰幼兒家庭有送托意愿,托位供給仍然存在較大缺口。與此同時,2023年實際入托率僅為7.8%,超過一半的托位處于空置狀態。這也意味著我國托育服務不僅面臨總量供給不足的問題,還存在需求失效、投資低效的現象。如何同步提高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將是今后促進托育服務健康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發展托育服務是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
(一)發展托育服務有助于促進兒童早期發展
3歲以下嬰幼兒階段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初始階段,是一個人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遵循嬰幼兒成長特點和規律,提供安全健康、科學規范的托育服務,有利于夯實生命全周期服務管理基礎,提升兒童早期發展水平,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發展托育服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公共政策選擇。歐盟在2002年就提出了到2010年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達到33%以上的目標,2022年進一步提出到2030年入托率達到45%的新目標。2022年OECD國家的平均入托率約為32%,其中丹麥、挪威、以色列等國家的入托率超過了50%。
(二)托育服務有助于提升生育水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僅為1.3,已經處于極低水平。其中,“照料難”是越來越多的育齡人群“不想生”“不敢生”的重要原因。增加托育服務供給,可以緩解家庭子女照料的顧慮,對提振居民的生育意愿具有積極作用。從國際經驗來看,托育服務發展較早、服務體系較為完善的丹麥、瑞典等國家,總和生育率在1975年左右即降到2.1的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并一度降至1.5左右的極低水平。但近年來,兩個國家的出生率都有所回升,并基本保持在1.8左右,完善的公共托育服務體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發展托育服務有助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托育服務有望成為我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藍圖中的重要一環,在擴大消費和帶動投資兩端都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根據測算,如果我國入托率達到30%,相應的服務消費規模將達到2000億—4000億元,帶動的投資規模將達到3000億—6000億元。另外,托育服務具有顯著的就業友好型特征,將創造數百萬個直接就業崗位。根據測算,與全國12萬元產值創造1個就業崗位的平均水平相比,托育服務行業每8萬元產值可以創造1個就業崗位。可見,把托育服務發展好,不僅能直接造福千萬家庭,還將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二、托育服務面臨投資低效和需求失效的挑戰
(一)投資低效:高需求的普惠托位供給不足,造成托位使用率偏低
供需錯配導致大量托位處于空置狀態。從需求來看,我國約90%的居民希望把孩子送到公辦和普惠機構;但從供給來看,全國托育機構中民辦機構約占9成,提供的普惠托位比重較小,這也造成“家庭送托難”與“機構收托不足”并存,大量托位處于空置狀態,無效投資現象日益突出。2023年全國托位實際使用率僅為46.7%。
高成本導致托育機構缺乏提供普惠托育的意愿和能力。目前,托育機構普遍面臨“三難”“三高”問題,即招生難、招工難、融資難,前期投入高、運營成本高、經營風險高。調查顯示,當前約七成托育機構處于虧損狀態。在高成本壓力下,多數社會資本傾向于提供面向高收入家庭的高收費服務項目,缺乏動力或者沒有能力提供廣大家庭可承受的“普惠服務”。僅僅依靠市場資本,將很難解決“入托難”“入托貴”的問題。
(二)需求失效:“托不起”和“不敢托”疊加,導致實際入托率偏低
消費能力不足是托育需求失效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嬰幼兒家庭表達了送子女入托的意愿,但高企的服務價格使得導致絕大部分家庭即便有入托意愿,也沒有送托的經濟能力。調查發現,我國全日托服務平均收費約為2700元/月,約占2023年一個三口之家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7.5%。按家庭收入五等份分組,這一價格分別占低收入組家庭的117.2%、中間偏下收入組家庭的52.8%、中間收入組家庭的33.6%、中間偏上收入組家庭的21.5%、高收入組家庭的11.4%。我國多數家庭可以接受的托育收費水平不超過家庭收入的20%,目前托育服務價格超過了八成家庭的可負擔能力。
托育服務的認同度低也是影響家庭送托的重要因素。當前,托育服務有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理念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同,“送托”更多的是被當作無法提供家庭照料的無奈之舉。同時,由于托育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家長對托育機構不放心、不敢托的現象也較為普遍,進一步抑制了家庭的送托意愿。
(三)政府缺位:政策支持力度偏弱,難以彌補機構運營成本與居民支付能力缺口
托育服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公共產品,政府投入是平衡供需的重要手段。從OECD國家的情況來看,通過津貼、稅收減免等方式,政府承擔了近四成的托育服務費用。我國高度重視托育服務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總體來看,依然存在投入偏低、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難以彌補供需匹配的落差。一是中央財政投入總量較少,且主要是建設補貼、示范獎補等一次性經費支持,難以解決托育機構普遍面臨的租賃支出和日常運營費用較高等問題。二是部分地方開展了托位運營補貼,但覆蓋面很小,政策缺乏可持續性。三是土地、人才、稅費、金融等配套支持政策的落地情況并不理想,如新建小區同步配建托育服務設施至今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很多托育機構用水用電用氣難以按照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等。為廣大居民提供價格可承受的普惠托育服務,需要更多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成本分擔機制。
三、進一步提升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的建議
(一)以社區嵌入式服務為突破口,優先發展居民家門口的普惠托育
距離近是入托家庭選擇托育機構最關心的因素之一,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是把普惠托育送到千家萬戶的重要途徑。解決空間資源制約是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最為迫切的任務。一是向規劃要增量空間。在新建社區,落實規劃和建設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嵌入式服務設施,并把普惠托育作為必選功能。二是向社會要更新空間。在建成社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微更新行動,盤活利用社區自有場地、企事業單位等閑置空間,改建嵌入式服務設施。三是向市場要配套空間。依托社區商業綜合體,配建嵌入式綜合服務設施,實行“商業服務+普惠服務”的運營模式;支持產業園區、工作場所等通過配建、改造等方式開展普惠托育服務。
(二)以托幼一體化發展為突破口,實現公共資源的協同配置
整合利用學前教育存量資源,是避免教育資源浪費和增加托育有效供給的雙贏選擇。一是統籌規劃0—6歲服務資源。今后我國幼兒園適齡人口將持續下降,學位需求年均減少400萬個左右。如果其中有30%轉化為3歲以下托位,基本能夠逐步滿足有意愿家庭的入托需求。二是加快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協同改革。加快消除幼兒園辦托限制,支持幼兒園提供3歲以下托位,支持社會力量開辦0—6歲混齡的托育機構。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將3歲以下嬰幼兒的托育服務納入公共教育體系,實現托幼一體化發展。
(三)以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建立長效的托育經費保障機制
順應人口變動趨勢,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可以在保持財政支出總量少增甚至不增的前提下,建立常規性托育經費保障機制。一是設立國家財政性托育經費,為普惠托育機構提供生均經費支持。預計到2025年我國學前教育適齡人口將下降到2020年的60%左右,如果將相應學前教育經費的30%轉為托育經費,將可以為普惠托育機構提供每月500元左右的生均經費,顯著降低托育成本。二是建立中低收入家庭入托補貼制度。建議對經濟困難家庭、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通過消費券的方式,分別發放不同額度的托育補貼。三是探索在福利彩票公益金、基本公共服務補助資金、地區對口支援資金中,設置專項資金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
(四)以提高托育服務認同為突破口,進一步釋放居民入托的有效需求
一是把好質量關,增強居民對“托得好”的信任感。推動機構標準化建設,健全服務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強化托育機構安全管理,完善社會廣泛參與的監督機制,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平臺,為廣大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托育服務。二是加強宣傳普及,讓托育服務得到更多家庭的認可。在理論和實證研究基礎上,聚焦安全照護、科學養育、同齡陪伴等優勢,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托育服務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積極作用,消除家長對嬰幼兒入托的擔憂,同時做好相關政策解讀,提高托育服務的知曉度和認同度。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