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尤其是豐富的水資源賦予了江蘇農業鮮明的“水鄉”特色,這一資源優勢為江蘇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高效利用水鄉資源、構建農業生態雙贏的新模式成為江蘇必須解決的核心命題。本文通過分析江蘇“水鄉樣板”的實踐探索,揭示其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力圖為全國農業農村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一、深化改革振興,江蘇勇探“水鄉新路”
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江蘇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將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2018年,江蘇發布了《江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未來五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路線圖。該規劃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結合江蘇的地理特色和資源稟賦,提出打造“水鄉樣板”的具體舉措,探索出一條既保護生態又促進農業高效發展的振興之路。
充分發揮水鄉資源優勢,大膽創新農業綠色種養模式,探索出以“生態循環”為核心的農業發展新路徑。“稻蝦共作”“稻魚共生”等模式成為江蘇現代農業的代表性實踐,通過將種植與養殖相結合,構建了“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的可持續農業模式。這些模式不僅顯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出效益,還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實現了農業與環境的良性互動。2023年,江蘇全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600萬畝,水產養殖總產值突破700億元,為地方經濟注入了強勁增長動能。
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根據地理特色和資源稟賦優化產業布局,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高效種養業和休閑農業。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目標的引領下,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讓綠色種養模式成為現代農業的核心特征。這種注重生態保護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江蘇智慧。
技術是現代農業的核心驅動力,江蘇在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科技賦能農業”的顯著特征。通過引入精準灌溉、低碳種養、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全面提升了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效能。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使2022年全省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50萬畝,精準灌溉技術有效減少了農業用水浪費;智慧農業系統的應用讓農民能夠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水稻長勢、氣象變化,并根據反饋調整施肥和灌溉策略,大幅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
江蘇率先引入低碳農業理念,將“雙碳”目標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在稻田管理中應用甲烷減排技術,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養殖業中推廣循環經濟模式,充分利用養殖廢棄物作為有機肥料,降低環境污染。這些科技創新不僅優化了農業生產方式,也增強了江蘇農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為全國農業現代化樹立了新標桿。
江蘇還積極推廣無人機植保技術、智能化農機設備等新型農業裝備,實現了從田間管理到農產品加工的全流程自動化與數字化。農業物聯網平臺的建立讓農民能夠實時獲取市場價格、種植建議及氣象預警信息,顯著提升了生產決策的精準度與應變能力。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的實踐,展現了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優勢。
在“水鄉樣板”的建設中,江蘇深入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了“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科技”的多元化發展模式,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水鄉地區依托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底蘊,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了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文旅”一體化格局。以周莊、同里等傳統水鄉為代表的地區,通過優化旅游服務和設施,吸引城市游客前來體驗農耕文化和鄉村風情,形成了農業生產與觀光休閑相結合的新業態。2023年,江蘇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達到85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80億元,為農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江蘇還注重傳統農業文化的挖掘與傳承,通過舉辦水鄉文化節、稻田音樂會和農耕體驗課程,將生態農業與文化宣傳深度結合。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鄉村的吸引力,也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農業文化保護。農業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為現代農業注入了更多情感與人文價值,也讓江蘇水鄉的品牌形象更加鮮明。
二、守護綠水青山,探索農業生態“雙贏”
面對農業農村發展中面臨的復雜挑戰,江蘇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水鄉特色為基礎,全面推動農業農村改革,探索出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振興之路。這一以“水鄉樣板”為核心的江蘇實踐,既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貫徹,也是江蘇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益探索。
江蘇“水鄉樣板”的核心在于優化農業結構,推動綠色發展以及探索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面對土地碎片化、勞動力老齡化、生態壓力增加等制約因素,江蘇以系統化思維和全局化布局構建了一套適合地方特點的發展路徑。農業結構調整是其中的基礎環節。江蘇充分利用水鄉的資源稟賦,通過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將傳統水稻種植與現代養殖業相結合,推廣稻漁共生、稻蝦共作等模式,不僅提升了單位面積產出,還優化了生態循環,探索出“以魚促稻,以稻養魚”的可持續農業新范式。2023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達1300萬畝,水產養殖總產值超過700億元,彰顯出農業經濟與生態保護并行不悖的良性態勢。
在綠色發展方面,江蘇以水資源管理為突破口,將農業生產的高效化與環境保護相結合。通過推廣精準灌溉、循環農業模式和生態種養技術,有效減少了農業生產對水資源和環境產生的壓力。2022年,全省節水灌溉面積已達550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20%以上。這不僅降低了水資源消耗,也大幅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河長制”的全面推行實現了對水體污染源的嚴格監管,使得水鄉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這一治理模式不僅為江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提供了保障,更為全國范圍的水資源綜合利用提供了參考樣本。
江蘇在產業融合上進行深度探索,將農業與文化、旅游等產業有機結合,構建“農業+”的多功能發展格局。水鄉地區依托其獨特的生態資源和文化積淀,通過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和生態體驗等形式,創造出了新的價值鏈條。許多地區在發展現代農業時將傳統水鄉的文化體驗融入鄉村旅游,吸引大量城市游客前來觀光、消費。2023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達到850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380億元,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農文旅”一體化的探索,不僅為農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也為農村人口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和創業空間。
江蘇奮力打造“水鄉樣板”,不僅著眼于當前的成果,更立足于農業現代化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的長遠發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土地規模化、規范化經營成為下一階段改革的關鍵重點。江蘇正通過優化政策支持與利益分配機制,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和資源整合,為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勞動力結構的優化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領域。面對人口老齡化和青年外流的現實問題,江蘇通過實施返鄉創業計劃、發展鄉村電商和創意農業等方式,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同時為城市化進程中的反向流動人口提供政策支持和發展空間。
江蘇還積極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化裝備提升農業全鏈條的效能。通過精準施肥技術和數字化水質監測系統,實現了農業投入的最優配置;無人機植保和智能農機的大規模推廣則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既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環境成本,也增強了江蘇農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韌性。
江蘇“水鄉樣板”的實踐,折射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深遠意義。它不僅體現了對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全面把握,也反映了江蘇在探索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平衡路徑中的全球視野。在“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雙重驅動下,通過對綠色農業、生態保護與產業融合的持續探索,為全國提供了“江蘇方案”。該方案的成功,不僅是江蘇水鄉地區經濟和生態“雙贏”的體現,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在新時代的縮影。
江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指導,在農業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通過綠色種養模式的推廣、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產業融合發展的探索,江蘇構建了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輔相成的“雙贏”格局。這一實踐不僅彰顯了現代農業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也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和路徑。
三、優化農業生態,打造水鄉“示范樣板”
江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以優化農業結構為切入點,協同推進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推廣價值的農業生態“示范樣板”。這一探索不僅成功應對了資源壓力和環境挑戰,還為全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江蘇充分發揮區域自然稟賦的優勢,以生態種養模式為核心,實現了農業生產與生態平衡的有機統一。通過因地制宜地推廣稻蝦共作、稻漁共生等模式,當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附加值得到顯著提升。這些實踐依托水鄉特有的資源條件,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的同時,實現了農業生產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提升,為傳統種植模式轉型提供了可行路徑。
在技術應用方面,江蘇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將物聯網、精準灌溉和無人機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現代技術的普及讓農民能夠實時掌握作物生長信息,根據數據反饋調整生產方案,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降低了資源浪費。尤其是在水資源管理方面,江蘇通過先進灌溉技術和生態治理措施,顯著減少了農業對環境的負擔,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樹立了標桿。
江蘇還通過深化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探索出“農業+文化”“農業+旅游”等多元化發展模式,為農業經濟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水鄉地區依托生態與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農耕文化體驗項目,在吸引城市游客的同時拓寬了農民的收入來源。這種產業聯動模式不僅增加了鄉村經濟活力,也進一步強化了農業在地方經濟中的地位。
政策的保障為江蘇農業生態“示范樣板”的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通過優化土地流轉機制,江蘇促進了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通過實施技術培訓和返鄉創業扶持計劃,為鄉村注入了年輕勞動力與創新活力。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有效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型,并為農民的長期收益提供了保障。
盡管江蘇的“示范樣板”已取得諸多成效,但仍面臨著土地集約化進程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有待提升等現實問題。未來,江蘇將在推動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繼續探索農業生態建設的新路徑,以更加全面、系統的方式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這一“示范樣板”將為全國農業現代化與綠色發展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方案。
(錢瑛:中共溧陽市委黨校;易華勇: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