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區磚墻鎮: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振興“水鄉樣板”
馬 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與部署,為我國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以及農民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江蘇省“十四五”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清晰界定了全省鄉村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成為引領全省鄉村邁向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新境界的關鍵指引。近年來,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江蘇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率先示范的號召,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圍繞“產業強鎮、水鄉名鎮、幸福市鎮”的發展定位,以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為契機,勇于探索,積極作為,承擔起為全國及全省鄉村振興探索新路的重任,成功打造出具有示范意義的鄉村振興“水鄉樣板”。
一、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壯大發展矩陣
發展要素得天獨厚,圩鄉魅力持續彰顯。磚墻鎮地處蘇皖交界處,緊鄰固城湖和水陽江,水資源豐富,擁有約1.5萬畝的水域面積,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這里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生態涵養區覆蓋率高達70%以上,使得磚墻鎮的生態環境質量始終位居南京市前列。鎮域內河溝縱橫,25.7公里的一、二線主干河道暢通無阻,116公里的溝汊經過精心清淤整治,斷面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以上,昔日“清水入圩”的水鄉風光得以重現。在這片土地上,水利文化與圩田文化交相輝映,江蘇最古老的圩圍工程相國圩,以及水陽江水牮、陡門、涵閘等古代水利工程遺跡,見證了磚墻鎮悠久的歷史與文明的積淀。周瑜故里、“張勃治水”“樨開五色”“一里三相”等歷史事跡,更是源遠流長,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盡的文化底蘊。近年來,磚墻鎮以歷史文化村落建設為抓手,精心梳理形成了以周氏宗祠為中心的三國文化街區,打造出獨具圩鄉特色的水利文化保護、展示、傳承、教育基地,讓圩鄉特色生態文化得以生動展現。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省文明鄉鎮等榮譽稱號的獲得,不僅是對磚墻鎮過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期許。作為高淳區首批GEP核算評估試點街鎮,磚墻鎮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典范。
特色產業基礎雄厚,產業振興全面發力。作為“固城湖”中華絨螯蟹的重要原產地,磚墻鎮不僅是高淳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要核心區,更是全國水產養殖行業的領航者。全鎮擁有5.3萬畝的養殖面積(占高淳全區螃蟹養殖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和近萬名養殖從業人員,使得螃蟹等水產品產業成為磚墻鎮經濟的支柱產業,收入占比超過全鎮農民可支配收入的50%。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磚墻鎮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新模式,促進農民參與農業融合發展,不斷獲取產業鏈上游的高附加收益。通過重點做大做強以螃蟹為主導的特色水產業鏈條,磚墻鎮建成了2.1萬畝的永勝圩現代農業產業園,落實“十個統一”管理新模式,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品牌化的水產養殖產業鏈轉型示范區。同時,磚墻鎮還通過充分利用糧庫、撤并校舍、“兩庫”項目等閑置資源載體,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通過統籌上級幫扶資金入股食品產業園,建成各類大棚680畝,高標準農田580畝,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搶抓重點扶持機遇,發展潛力不斷集聚。磚墻鎮不僅是寧杭生態經濟帶、寧宣黃成長帶的交匯區,也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的重點區域。多年來,磚墻鎮積極搶抓市區重點支持西部圩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著力推進圩區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作為高淳區國家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磚墻鎮承載著推進“農業+生態”新布局、“農業+科技”新動能、“農業+旅游”新業態、“農業+品牌”新空間等一體化發展的典型示范重任。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磚墻鎮始終緊扣富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基礎補足補短三方面不斷創新。一方面,用好“水資源”,找準突破口,求真務實、精準施策;另一方面,用好中央試點獎補資金、省市配套補助資金和區級整合資金,集中力量推進7大類42個改革事項落地,將改革創新的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逐步形成了水鄉振興的獨特模式。
二、強化頂層設計,多措并舉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注重系統謀劃,緊密圍繞市、區、鎮“十四五”規劃以及西部圩區的發展規劃思路,緊扣產城融合新市鎮與跨界協作橋頭堡的功能定位,在綜合考慮區位交通、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以及產業基礎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精心排定各類發展項目。同時,積極對接區城鄉建設發展、水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等專項規劃,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加大可行性研究分析的力度,確保每一個項目的“規劃圖”都能夠迅速轉化為“施工圖”乃至“實景圖”。強化問題協調機制,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堅持“一事一議+一案一策”的工作機制,明確專班負責人,對上做好對接,對下加強指導。每月都對項目進展以及需要協調解決的事項進行專題研究,做到即知即辦、即知即改,逐步構建起“個性問題跟蹤辦理、共性問題統籌推進”的管理模式,確保項目能夠順利推進。嚴格項目監督管理,抽調專人組建項目審核小組,將概算預審、項目評審以及全程跟審等進行制度化安排。通過現場監督與材料監督相結合的方式,以及日常檢查與專項細查相結合的手段,緊密圍繞項目報批、實施、驗收等關鍵節點,對資金使用、項目施工以及檔案管理等進行全程把關,確保項目建設能夠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
堅持聯動共建,統籌資源促合贏。通過共同挖掘“土”資源,打好“特”色牌,不斷延伸“產”業鏈。全面啟動省、市、區、鎮、村五級聯動,充分發揮省、市、區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的獨特優勢。主動拓寬思路,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強與派出單位的日常聯系與互動,成功實現10個行政村與機關單位、國有企業的多方共建。在調查研究、招商引智、品牌打造、產品銷售以及為民服務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以鞏固改革成果。在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推動村、社、企三方聯建,由鎮級主導推進,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協調配合,市場主體和本地農戶廣泛參與,搭建起“訂單農業”平臺,通過“村企聯建”的方式發展“大棚經濟”。在此基礎上,優化形成了東部片區水產養殖,中部片區水生蔬菜,西部片區稻米瓜果的特色農業分片發展格局,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此外,注重優勢資源多方聯享,以市、區兩級重點支持西部圩區高質量發展為契機,與省、市部門,國企,行業協會以及商會等建立了“五聯五共”的合作模式,包括組織聯建、理論聯學、活動聯辦、陣地聯用、服務聯動、發展共謀、平臺共享、資源共聚、品牌共建及合作共贏等內容。
堅持融合發展,聚焦特色創品牌。注重以學促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統研究學習政策文件,多次組織專班負責人和村支部書記赴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福建廈門以及南京江寧等地和區內兄弟街鎮,學習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優秀經驗。通過深入調研與討論,形成了10余篇鄉村振興調研成果,為地方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在產業發展方面,聚焦“一主多元”的模式,以農業園和食品產業園為依托,結合水鄉慢城和聯合社區的獨特載體,延伸拓展以水產養殖為主的特色產業,并完善以盤活閑置資產資源為抓手的多元布局。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農工商旅文融合發展的路徑,不僅提高了螃蟹的品質與產量,還進一步發展了觀光漁業、農業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這不僅拓寬了群眾的致富之路,也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與融合發展。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是實現富民強村目標的重要路徑。為此,積極探索農業品牌化發展之道,大力實施鄉村農副產品品牌戰略,完善“一村一品”的布局規劃。精選固城湖螃蟹、生態大米、農家土雞蛋以及高檔果蔬等農副產品,整合“儂興小哥”“周城有禮”等鄉村特色品牌資源,共同打響“相國一品”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品牌效應的放大,不斷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堅持常態長效,建立機制強保障。為確保各項工作的持續推進與高效落實,堅持常態長效的原則,著力構建堅實有力的保障機制。創新產業發展機制,以省、市、區、鎮、村五級合資的方式組建管理公司,有效集聚資源要素,致力于做大、做強、做優以螃蟹為主導的水產養殖產業鏈,推動傳統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依托國家級農業園區建設和“一中心一院”的運行載體,積極拓展“數字農業”應用場景,加快“三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進一步擦亮水產養殖的“金字招牌”。在人才支撐上,緊扣南京市紫金山英才計劃和高淳區人才發展規劃要求,積極引入鄉土專家、新農菁英等專業人才,并與江蘇省河蟹產業研究中心等大院大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重點培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以及產業發展職業經理人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領頭雁”,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在生態改善方面,深入把握和踐行“兩山”理論,聚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三年行動和環境質量“提質增優”六大攻堅專項行動。全域打造美麗鄉村,系統推進水生態綜合治理,并建立健全河道清淤疏浚以及河長制工作部門聯動、信息共享機制,確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在鄉村治理上,以網格為載體探索“微治理中心”集成式民生服務等新模式,積極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公益項目、志愿服務等活動,著力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通過移風易俗等小切口,助推鄉風文明大提升。
三、突出示范引領,創新探索形成“水鄉模式”
強化“一村一產”夯實“產業強鎮”基石。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磚墻鎮始終將產業振興視為鄉村振興的基石,精準規劃鎮域片區,加速推動各村產業差異化發展,著力實現“三區聯動”。東部片區注重傳統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依托永勝圩現代農業產業園,結合養殖種業池塘改造及設施配備計劃,加大基礎設施、智能系統、尾水處理等投入,提升螃蟹養殖科技化水平。中部片區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以新建大棚為基礎,打造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樣板,通過農業發展推動特色旅游,為村集體經濟增收注入新動能。西部片區建設以西江農業產業園為主導,完善產業布局,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帶動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共同致富。鼓勵各村依托自身優勢,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協同發展商貿服務業。其中,茅城村通過拓展水產品產業鏈,豐富多元化生產經營模式,利用電商平臺直播等新業態,提升“固城湖”品牌價值,引領農產品互聯網零售發展。
打造“一村一景”創建“水鄉名鎮”品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綠色發展,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磚墻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整治、改造、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推進水系治理,完成主干河道連通工程及河道溝汊清淤整治,打造生態景觀長廊。持續整治污染,實現污水處理、垃圾分類全覆蓋,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1.7%。優化宜居鄉村建設,圍繞“三生融合”,優化空間布局,推進村莊規劃編制,落實環境提升專項行動,完善基礎配套建設,保護傳統建筑,實現現代文明與傳統村落結合,打造和美鄉村、水美鄉村、綠美村莊,市級宜居村覆蓋率達99%。構建常態管護機制,落實河長制,鞏固生態發包管護成效,深化精細化管理,構建水清、路暢、岸綠、景美的水鄉畫卷。
實施“一村一策”構建“幸福市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磚墻鎮以普惠民生服務機制為導向,構建“一村一策”治理體系,形成“1+N”的治理網絡,增進民生福祉。實施強基工程和為民服務項目,彰顯主要功能陣地便民利民功能,經驗做法多次在《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刊載。優化升級集鎮便民服務中心功能,強化24小時自助服務保障。發揮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作用,形成社會治理新局面。推廣周城村“微治理中心”經驗,集成服務中心功能,一站式保障村民生活。打造隆興村“紅白理事堂”,實現紅白喜事操辦標準化、規范化、簡約化。各行政村探索社區養老機制,新增或改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村級衛生室以及嬰幼兒照護服務中心,滿足農村家庭養老、托育、醫療需求,實現民生保障服務規范運行,改革成果惠及全體村民。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黨委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
責任編輯: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