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背景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詮釋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意蘊。而這一階段的鄉村振興應在堅持主體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漸進性原則、特色性原則下全面推進。同時,要強化黨建引領,推進組織振興;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振興;加大政策賦能,推進人才振興;提升農耕文明,推進文化振興;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振興。
關鍵詞:新征程 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這意味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邁向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奮斗愿景的新征程。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因此,在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背景下,深入探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原則導向、實踐路徑,對實現全面鄉村振興,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一)詮釋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行動自覺
中國共產黨成立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歷史時期,黨的成立,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實際,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農業為基礎,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面貌。在“摸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初期,從改革成本較小的“三農”領域進行摸索,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改革切入點,為推進改革開放,提高綜合國力奠定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時期,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取消農業稅等舉措,“三農”工作取得重要突破。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突出強化“三農”的基礎性、戰略性的地位,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黨的百年來的奮斗歷程表明,農村、農業、農民是黨“打江山,守江山,得民心”的重要根基。因而新征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詮釋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行動自覺,是密切聯系群眾,鞏固工農聯盟,穩固長期執政的政治旨歸。
(二)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舉措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各國之間關聯度不斷增加。國際格局不穩定性增強,大國競合博弈,地緣政治對抗與沖突加劇。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化農業幫扶,促進農民增收,助推農村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住我國發展的基本面。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擴大內需,激活消費市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引導盤活“三農”資源,助推縣域經濟發展,激活農村消費市場,激發農民購買意愿,有助于擴大內需,激發經濟活力。地緣政治沖突風險疊加,加劇世界能源與糧食供應的緊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中國糧食安全。
(三)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體現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城鄉差距擴大化的挑戰。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公共服務設施落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遷徙,加劇農村的空心化,留守老人、婦女、兒童人數眾多。而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多重指向:物質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富有,生態環境優美,鄉村治理有效,公共服務均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多重性訴求的具體體現。新征程中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占全國人口36.11%[2]的居住在鄉村人口必然涵蓋其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村產業興旺,集體經濟壯大,吸引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提高鄉村的人氣。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農村看病難、就業難、入學難,讓廣大農村共享優質公共服務,提高鄉村生產、生活的便利化。在黨建引領下,推動自治、德治、法治融合,不斷提升農村治理能力。發展綠色農業,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大興鄉村文化,激活農村發展動力。
二、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原則導向
(一)主體性原則
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遵循主體性原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緊緊依靠農民這一主體,“要提高農民的組織性,讓農民自己來解決自己的問題。”[3]從“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轉變,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改變過去過度行政化“輸血式”幫扶下“等、靠、要”的慣性依賴。把鄉村振興與農民切身利益聯結,勾畫共同富裕愿景目標,激活鄉村振興主體的內生動力,使廣大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市場這一主體,農業生產經營市場化運作,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三農”領域之中,助推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機械化,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系統性原則
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為目標。而這“五大振興”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因此,需要運用系統思維,加強頂層設計,全面科學謀劃,統籌協調推進。抓住農民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根本訴求,拓寬農民發家致富渠道,努力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進農民福祉。充分發揮市場、資本、文化、科技、教育等要素作用,靈活運用價格、補貼、金融、保險等多種政策工具,統籌協調、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綜合治理,教育文化事業,公共服務事務等工作,有效解決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生養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富裕。
(三)漸進性原則
“三農”仍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短板弱項。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立足現狀,遵從“三農”發展的規律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在鄉村振興目標設置上,擯棄脫離現實,好高騖遠的“高大上”目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不應一哄而上,全面鋪開的超越現實盲目趕超,簡單化地追求短期速效。“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4]加大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投入力度,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的便利化、信息化的水平,不搞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穩扎穩打,分步實施,久久為功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四)特色性原則
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避免同質化的鄉村振興模式。鄉村振興的內容具有一致性,而實現鄉村振興的模式具有差異性。因此各地區在鄉村振興模式上,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發揮比較優勢、注重鄉村振興的特色性。充分挖掘各村的特色資源、區位優勢、人文歷史、技藝優勢、風土人情,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和“一鄉一業”優勢產業,以特色產業為鄉村“壯骨”。尊重各村村容村貌的原始特色,在村容村貌的“塑形”過程中,不過分追求“千村一面”的整齊劃一,而應尊重歷史傳統,挖掘人文古韻,尊重自然風貌,美化人居環境,以特色人文環境彰顯鄉村精神特質為鄉村 “鑄魂”,保住鄉韻,留住鄉愁。
三、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一)強化黨建引領,推進組織振興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組織振興,需要強化農村基層黨建引領帶動作用。一是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選優配齊村“兩委”成員,將致富能手,新鄉賢吸收到村委班子當中。推動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擔當作為,加大對農村黨員、村委干部教育與培訓力度,提升綜合素質和治理能力,激勵村委干部和駐村干部擔當作為,防范小微權力的貪腐行為,提高村委干部的公信力和號召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和戰斗力,夯實黨的執政根基。二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新型鄉村社會組織、經濟組織的管理與引導。村黨支部指導村民議事會、理事會、監事會、道德評議會、環境整治會、鄉賢理事會等自治組織完善協商決策制度,保障村民自治議事流程規范化、決策民主化、監督全程化。加強對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等經濟組織的指導,確保安全生產、合法經營。三是實現基層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度融合,形成鄉村治理合力。提高基層組織的自治能力以及化解矛盾,防范風險的治理水平。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榜樣示范引領,德育教化,營造和諧社會環境。加強法治教育,以案說法,引導農民自覺尊法、守法、用法維護自身權益。
(二)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振興
“現代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強調信息化、機械化農業生產過程,降低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占比,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率。”[5]發展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態化、專業化、精細化、智慧化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振興。一是強龍頭。推動農戶經濟由分散化向合作化、產業化發展,農戶生產經營組織化運作,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提高農業經營主體抵御風險能力。二是興業態。以市場經營管理為導向,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一二三產融合,農業與文旅、康養、休閑、教育、電商等深度融合,豐富業態,提高產業增值收益。三是補鏈條。依托現代科技裝備,延長農業產品在生產、供應、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的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產品商品化、農業規模集約化、農業鏈條產業化。四是樹品牌。注重農產品品質提升,打造具有地理標識的名特優產品,形成品牌效應。概而言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破除自給自足相對封閉的小農經濟,發揮市場導向作用,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地方特色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邁向共同富裕。
(三)加大政策賦能,推進人才振興
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下的人才流向城市,導致鄉村振興人才較為匱乏,而短期內要實現人才向農村基層流動,則需要政策賦能。政策賦能于增強外引強度與內培力度。“外引”即政策鼓勵,積極吸引大學生以及掌握一技之長的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給予資金、技術、稅收等政策扶持,如大學生在農村就業給予學費代償,返鄉創業人員給予貸款貼息等政策。同時提高農村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解決教育、養老等后顧之憂,確保人才流向農村基層能引得來、留得住、起作用。加大相關高校繼續實施“農村定向公費師范生”“農業技術人員定向培養計劃”的招生計劃,帶編學習、免收費用、定向就業,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訂單定向人才。增加“三支一扶”計劃、特崗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招募人數,提高補貼津貼待遇,服務期滿后在就業、創業、考研、公招享受照顧配套政策,以此鼓勵引導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同時做好“內培”,加大農村致富帶頭人的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其生產技能,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化、農產品銷售信息化的水平,助推“物聯網+農業”經濟發展。
(四)提升農耕文明,推進文化振興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塑造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節儉謙遜的性格特質以及耕讀傳家、立德修身的優良傳統。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破除“小富即安”的小農經濟意識、掃除農村封建迷信文化,推進移風易俗,提升農耕文明。鼓勵引導農村青年接力傳承我國農村非遺傳統文化,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道德評議積分制,設立道德積分兌換超市,以“道德分”換“現實物”,以此提高農民群眾的道德素養,努力營造“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農村社會環境。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留守兒童文化素質。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村村通廣播、網絡,村村有百姓舞臺、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為提高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質條件。同時加強良好家風建設,舉辦道德講堂,開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表彰活動,大力宣傳榜樣典型,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傳遞正能量。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下村活動,如公益電影播放、文藝演出,同時引導鄉村群眾性文化活動健康發展,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培育文明鄉風,涵養淳樸民風。
(五)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振興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6],推進鄉村生態振興。一是發展綠色農業,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率,積極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完善生態補償利益機制,提高生態保護補貼以及補償金額,增加農村生態保護公益崗位,讓廣大農民享受保護生態帶來的物質價值。三是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進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一體化的協同治理,逐步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村容村貌整治,科學規劃鄉村空間布局,保留鄉土特色建筑風格,美化鄉村人居環境。四是宣傳教育引導,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之中,以此增強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內化于心;強化生態文明行為養成,外化于行,推動鄉村環境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五是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機制。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基層領導干部工作考評重要內容,科學設置生態振興考評指標體系,提高基層領導干部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職責意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EB/OL].(2021-5-11)[2024-10-14].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7.html.
[3]賀雪峰.鄉村治理中的公共性與基層治理有效[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1):166-174.
[4]張紅宇.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民要論)[N].人民日報,2022-4-6(09).
[5]宋曉華,尹德斌,李慧.產業振興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的創新模式[J].農業經濟,2022,(10):43-45.
[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