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寫作源頭主要有三:內心、外界和閱讀。其中,閱讀是溝通一內一外的橋梁。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更好地做到內窺己心,外察萬物。正如植物的塑形需要在早期進行,青春年少時培養閱讀的興趣和口味,也是正當其時。
我在讀高中和大學時,都申請當過學校圖書館的助理管理員,只為了“近水樓臺先得月”,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徜徉在書山、書海里。有了一定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積累后,我開始泛讀,文學、歷史、哲學、科學……不一而足,盡量避免偏食,繼而精讀,集中咀嚼、消化文學經典。因為那時候,我萌生了當作家的宏愿。
我還記得當年讀到麥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卡佛的《大教堂》、埃納爾的《一個精神艾滋病患者》、王小波的《紅拂夜奔》、阿來的《塵埃落定》、韓東的《西天上》、魯羊的《佳人相見一千年》等作品時,所感受到的沖擊和震撼。久而久之,我對“什么是小說”有了隱約的一己之見,不免心癢、手癢,希望付諸實踐。現在回望年輕時候的讀寫經歷,特別是翻讀當年不成熟的習作時,字里行間,我還能體驗到初讀經典的欣喜若狂,感受著初生牛犢的躍躍欲試。
好的閱讀使人終身受益,讀一本好書,如受名師引導,如和諍友交流,可以讓快樂加倍,讓悲傷減半。寫作可以訓練我們的思維,調試我們的情感,錘煉我們的語言,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與外界更加和諧。
閱讀和寫作,可以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趙志明
新作:《秦淮河里的美人魚》
一部離別之書,書寫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作者簡介
趙志明,江蘇常州人,本科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出版小說集《我親愛的精神病患者》《青蛙滿足靈魂的想象》《萬物停止生長時》《無影人》《中國怪談》《看不見的生活》《秦淮河里的美人魚》等。現居北京。
責任編輯 蘇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