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卷軸,這是一曲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長歌。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張騫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到鄭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話,從大漠駝隊運送絲綢的精美,到茶馬古道散發出茶葉的清香,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經濟之路,更是一條凝聚各族人民的文化紐帶。
今天,這條經過時間沉淀的古絲綢之路仍不失往日的榮光,古絲綢之路作為人文社會的交往平臺,經過千年的延續、積淀,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西安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初年,張騫受漢武帝的派遣,帶領100多人的使團從長安出發,向西而去,去尋找一個叫作“大月氏”的國家。這是一次前無古人的壯舉。張騫他們義無反顧地踏上這充滿兇險和挑戰的漫漫西行之路,當回到長安的時候,當初100多人的使團唯二人得還。司馬遷將張騫這次拓荒之旅稱為“鑿空”,張騫的鑿空之旅不僅代表漢朝官方打通了帕米爾高原東西兩側的文明交流通道,更促成了亞歐大陸不同文明與文化間在思想、技術、知識和制度方面的交流與傳播,成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
當和平與發展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主題時,重建歐亞大陸這一長期沉寂的地緣經濟紐帶獲得了廣泛認同。2013年秋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一深情的闡述,不僅彰顯了大國領袖胸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感,也讓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一年后,位于浙江義烏的火車司機黃偉接到了一個非同尋常的任務:他將駕駛一列開往13000公里外西班牙馬德里的列車,列車上滿載著中國制造的小商品和電子產品。這標志著首趟義烏至馬德里的中歐班列正式啟程。經過60多位司機的接力駕駛,這趟列車創造了世界最長貨運班列里程的新紀錄。不久后,滿載著西班牙橄欖油和紅酒的返程班列也從馬德里出發,駛向中國。義新歐班列開通10年多以來,已累計開行超過5000多列,將歐亞大陸上的50多個國家和160多座城市緊密相連,共同享受到了這一貿易通道帶來的福祉。這不僅是新時代“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合作交流的一個生動縮影,更是全球化背景下歐亞大陸經濟融合與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中國敞開大門,為沿線各國貢獻著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在這條大動脈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實現共享,“一帶一路”倡議根植歷史,面向未來,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中國不僅是倡議者,更是行動派。
2017年5月,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領導人指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出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新時代要弘揚絲路精神,共創共享美好未來。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對話和平,堅持合作共贏,尊重道路選擇,促進文明互鑒。
步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應當積極踐行絲綢之路精神,秉持開放包容的核心理念,秉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積極態度,強化互利共贏的共同體意識。我們要以實際行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為傳承和發揚絲路精神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讓青春在推動全球合作與交流的偉大事業中綻放光彩。
本文由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茶與食品科技學院楊帆老師指導。
李云飛
老撾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 蘇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