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27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臺攜手重慶廣電集團(總臺)共同打造的《2025川渝春節聯歡晚會》在四川衛視、重慶衛視及國內外媒體平臺矩陣上播出。通過主題凝練、編排創新、技術強化和多元化傳播策略的全方位升級,全網傳播量達到45.3億次。至此川渝春晚已成功舉辦四屆,展現了地方春晚特色IP,開創了區域春晚合作標桿。
一年一度的《川渝春節聯歡晚會》(簡稱“川渝春晚”)是川渝兩地對巴蜀文化的同傳與共塑,更是對川渝社會經濟發展的藝術化呈現,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文化的嶄新橋梁。
文化根脈:地域特色與煥新呈現
川渝春晚連續四年以“川渝一家親·歡樂幸福年”為核心主題,在創作思路上逐年深化與升級,展現了從文化同源到多維融合的演變脈絡。從2022年開始以“成渝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為基點,通過主分會場聯動和文旅資源整合,突出兩地血脈同源與文化同心,奠定川渝春晚品牌基礎。2023年引入熒幕 CP、深挖巴蜀傳統文化,強化地域精神內核。2024年進一步以多元藝術形式呈現社會、經 濟、民生、文化協同發展的新氣象。2025年,在“春節”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背景下,圍繞非遺傳承與國際化傳播進行多維度主題升級,既延續巴蜀文化內核,又通過科技賦能、國際傳播、跨界融合等創新手段,以XR、AR技術重構舞臺美學,引入外籍嘉賓及海外傳播矩陣,推動傳統文化與國潮、國際元素的碰撞,將地域文化符號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進行川渝語境下的時代敘事,實現從地域聯歡到全球共享的跨越,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川渝春晚品牌標識。
四年來,川渝春晚的創作思路從單一文化展 示轉向立體敘事,技術手段從基礎視聽升級為沉 浸式體驗,傳播策略從本土輻射擴展至全球聯動,始終緊扣時代脈搏,以創新驅動品牌價值,既守正巴蜀文化根脈,又以年輕態、科技化、國際范持續煥新“川渝一家親”的時代內涵。
現代轉譯:創新表達與多維融合
2025川渝春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總長210分鐘的時間里,從節目內容、技術運用、場景打造、融合傳播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升級。通過“科技+非遺”“國際+本土”“傳承+創新”的三重升級,以技術驅動文化表達,以民生視角激活傳統,以國際傳播拓寬邊界,最終實現文化自信與時代精神的共振。
一是沉浸式體驗,刻畫川渝特色美學。全景式舞美,營造獨具特色的川渝韻味。舞美設計方面,增強巴蜀符號特色,2025是蛇年, 晚會的視覺靈感來源戰國出土的青銅蛇形紋樣—-蟠虺紋,并提取《山海經》中記載的“巴蛇”圖騰線條,蛇形飛舞環繞,搭配蜀繡花紋樣式,組成絢麗的2025川渝春晚主視覺。貫徹“一衣帶水”的核心設計概念,利用270度LED大屏,將獨屬于川渝的文化意象立體環繞,讓觀眾仿若置身于川渝山水文脈間,真切領略地方獨特的風土人情與蓬勃發展的城市活力。
二是多層次構建,述說川渝精神內核。開場秀圍繞熱鬧、過年的氛圍,通過內外場景巧妙聯動,構建一條連貫的敘事線索。從川渝兩地的城市地標自然過渡到晚會舞臺,經典童謠旋律悠揚,同時融入資中大木偶、川渝小吃、辣椒、大熊貓玩偶等特色元素。最終,來自兩地的20位主持人攜手登臺,以一曲《拱手拜拜》將晚會推向高潮,不僅詮釋了川渝人民熱情奔放的精神特質,更成為了“雙城文化”的一張鮮活名片。
歌曲《人世間》《如愿》以宏大敘事呼應時代主題,《西樓兒女》則以游子視角勾連個體與家鄉的情感紐帶,形成“小家”與“大家”的共振。壓軸曲目《川渝一家親》由川渝兩地藝人合唱,象征文化共融與未來共創,多層次多維度講述川渝“情”。
三是跨界融合,譜寫傳統與現代奏鳴曲。節目創作在藝術形式上不斷突破,在文化層面也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深度碰撞,如《槐花幾時開》非遺加持民歌新唱、《川渝多女俠》峨眉武術與街舞激情融合、《戲語·東坡》原創川劇戲歌,通過時空交疊的敘事與虛實結合的舞臺美學,打造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戲語·東坡》節目以年輕演員羅一舟的“成長軌跡”為線索,巧妙勾勒出川劇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活力。第一、二篇章以傳統戲曲形式展現茶館戲樓的傳統劇目與后臺練功的匠心傳承,第三篇章則以戲歌為核心,將蘇軾詩詞與宋式美學融入現代舞臺,實現古典雅韻與先鋒表達的碰撞。舞臺設計緊扣宋代極簡美學,以“綠肥紅瘦”為視覺基調,運用嫩綠垂紗、竹影疏斜、“蘇”字宮燈等元素,構建出清雅空靈的文人意境。升降臺與延伸舞臺的巧妙配合,強化了沉浸式觀演體驗。川劇梅花獎得主虞佳的戲腔吟唱與羅一舟的新式演繹形成藝術對話,輔以川劇演員的程式身段與現代舞蹈的融合,既彰顯川劇“唱念做打”的深厚底蘊,又賦予其年輕化的表達。
四是科技賦能,煥新非遺傳承。本屆川渝春晚展現了69種的非遺文化。融合創新節目《拾光》圍繞“守護與傳承”的主題展開創作。節目以李子柒為“拾光者”為敘事主線,通過其個人經歷與傳統非遺的深度綁定,串聯起非遺的千年歷史與巴蜀文化脈絡。
節目開篇從非遺大師的手部特寫、動作等細節搭配織機、烤漆等音效切入,強化“匠人之手,歲月痕跡”的沉浸感。隨著音樂情緒推進,XR技術打造的“時空之門”以流金暖色調為引,將觀眾帶入懸浮著文字、地名及無數技藝碎片的“文化銀河”。副歌段落穿插李子柒早年制作非遺的實景影像,呈現手藝人的艱辛與堅守,配合低沉的織機聲與旋律,將情緒推至高潮。核心場景通過復刻國家級非遺蜀錦代表作《芙蓉錦鯉》,實現兩條錦鯉從織錦中躍出,化作粒子消散,無縫銜接至現場致敬環節,完成從“虛擬震撼”到“現實溫情”的情感閉環。
在音樂上,導演組選用薩頂頂的《拾光》,其歌詞“生命如蝶,破繭飛遠”與李子柒的經歷高度契合,既隱喻其從家鄉田園到國際舞臺的蛻變,也暗合“蝶飛夢歸”段落中化蝶歸鄉的意象。在服裝上,李子柒開場時身著素色衣裳,呼應“從簡至繁”的工藝歷程;在尾聲身穿親手縫制的服裝,向七位非遺傳承人致敬,大方得體。25種非遺元素被巧妙融入畫面細節(如織機結構、紋樣符號),引導觀眾形成“尋找非遺”的社交話題,實現二次傳播的目標?!妒肮狻芬钥萍紴楣P、文化為墨,拓展非遺表達的邊界,為傳統文化在數智時代的呈現開辟了新路徑。
五是地域特色,將舞臺延展至真實生活。晚會以評書、方言小品等川渝特色藝術形式為載體,將舞臺延伸至真實生活場景。散打評書《川渝是一家》以詼諧幽默的方言,解讀“川渝通辦”政策,傳遞政府惠民實效的同時,強化地域文化認同。
語言類節目《折耳根聯盟》,以云貴川渝共有的味覺符號——折耳根為紐帶,喚起觀眾對家鄉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共鳴,加深了地域身份認同。同時,小品中大量使用川渝方言和市井生活場景(如“折耳根與豌豆尖的戰爭”“鴛鴦鍋與特辣鍋的對決”), 以接地氣的語言藝術展現西南人民幽默豁達的性格特質,更以“折耳根聯盟”這一概念,寓意云貴川渝四地的文化連接與經濟協作,呼應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展現區域合作帶來的民生便利。
六是平凡英雄,映照奮斗群像?!伴W耀的川渝人”訪談環節,以百姓視角生動展現川渝兩地人民奮斗群像。如長江“背簍專線”上的客輪“ 擺渡人”秦大益和曹利芳,他們27年如一日在風浪中擺渡鄉親,用堅守編織出基層勞動者的溫情與責任;“砸車俠”焦大銀,在轎車墜河的危急時刻舍身救人,成為見義勇為精神的象征。這些平凡英雄的故事以小見大,展現川渝人民在時代浪潮中堅韌、樂觀與拼搏的底色。
2025川渝春晚通過視聽創新的多元表達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實現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化轉譯、非遺的科技活化、市井生活的藝術升華,以及全球化傳播的突破,更展現了巴蜀文化的歷史底蘊,賦予了其時代生命力。
全球共享:文化破壁與價值傳播
2025年川渝春晚以“文化傳承與區域協同”為內核,通過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播策略,將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向全球舞臺。
本土基因全球表達的破圈傳播。晚會大部分內容配以中英雙語字幕,將“硬翻譯”轉化為“軟溝通”,既保留“龍門陣”“擺閑條”等方言韻味,又以國際語言重構語境;邀請汶川縣文旅局長以中英雙語推介汶川,既是“雙語破壁”策略的踐行,更將地方特色升華為全球化表達。巴蜀文化的“聲浪”跨越山海,觸達全球190余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用戶集中在“一帶一路”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其中印度及印度尼西亞用戶較多。晚會以“文化共情” 為紐帶,邀請托比三妹兒父女、美國保保熊、 尼日利亞張文張明兄妹搭檔川渝喜劇大咖叮當和吳丹共創小品《City不City》。作品以“川渝小館里的跨國誤會”為切口,巧借諧音化尷尬為友愛,用幽默消解文化隔閡;引入“他者視角”增強身份認同,得到年輕群體好評。據統計,晚會受眾主要集中在18-34歲,總占比72.64%,其中18-24歲占比48.74%。
融媒聯動,構建全域傳播矩陣。晚會精心策劃長達30天的傳播周期。策劃3場直播,讓“提前揭秘”和“長尾效應”兩不誤。晚會本體以“晚會+第二現場”的物理空間聯動為起點,延展至全媒體矩陣的數字化共振。同時,借助YouTube、 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實現“川渝之夜”首次全球同步直播,形成“一地制作、多屏分發”的立體傳播網絡,海內外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4350萬。
在整個傳播周期內,累計生產制作圖文、海報、視頻等原創融媒產品超650條,全網傳播量突破45.3億次,相關熱搜累計上榜600次,30次登頂相關平臺榜單TOP1?!拜p量化傳播”與 “深度敘事”雙軌并行,跨平臺構建適應網絡傳播的內容生態鏈。2025年1月25日借助國際傳播節目《熊貓觀察》發布的微紀錄片《我在中國演小品》,以小品節目外籍演員托比的幕后視角切入,用 “個體敘事+文化碰撞”的輕量化表達,在社交媒體平臺實現裂變式傳播,單條視頻海內外播放量累計突破40萬,印證了多屏共振的傳播效能。
2025川渝春晚以“短”抓眼球、用“長”筑內涵,在平民視角、主題呈現、藝術創新、節目架構上均呈現出卓越品質與深遠意義,在多屏聯動策略下詮釋了“山同脈、水同源、文同根、人相親”的文化邏輯,既展現了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時代成就,也成為春節文化國際化傳播的鮮活樣本。
(作者白夏系四川衛視頻道副總監、四川衛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作者劉通系四川衛視頻道制片人;作者劉楊、薛任天、黃蘭秭鈺均系四川衛視頻道導演)
責任編輯:曹婧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