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關系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通過分析兩者的理論內涵與關系特征,探索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意蘊,揭示互動現狀,梳理失衡表現與成因,提出優化路徑。文章發現,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有機統一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關鍵。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教師專業素養局限、教育內容設計片面、教學方法運用分離、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應從完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創新教育內容整合機制、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健全科學評價監督機制等方面著手,推動思政教育質量持續提升。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情感認同;理性引導;教育效果;整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035-04
高校思政教育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情感認同強調教育對象的心理接納與價值認同,理性引導注重科學理論的闡釋與價值引領,兩者是思政教育的基本維度。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情感與理性分離的問題,探索兩者關系的優化路徑,對推動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一、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理論內涵與關系特征
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構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兩個基本維度。情感認同體現為教育對象的心理接納與價值認同,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理性引導則強調運用科學理論和邏輯推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判斷。兩者在思政教育中相互依存、辯證統一(如圖1所示)。理論研究表明,情感認同為理性引導提供心理基礎,理性引導為情感認同提供理論支撐,兩者的有機統一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關鍵。
(一)情感認同的概念界定與本質特征
情感認同是思政教育“心理認同”的核心要素,體現為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價值觀認同。從理論層面分析,情感認同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認知維度強調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情感維度體現為對價值觀的情感共鳴;行為維度則表現為將認同內化為自覺行動的傾向。[1]
作為一種心理機制,情感認同具有主體性、動態性和整體性三大特征。主體性表現在認同過程中大學生是能動的主體,通過自主選擇與判斷形成情感態度;動態性體現在情感認同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隨著教育內容與形式的變化不斷調整;整體性則意味著情感認同涵蓋了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個層面,是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
(二)理性引導的理論基礎與功能屬性
理性引導是思政教育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方法,其理論基礎源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教育學原理。理性引導強調運用科學理論和邏輯推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判斷,是一種理論闡釋和價值澄清的教育方式。從功能屬性來看,理性引導在思政教育中承擔著認知建構、價值澄清和行為規范三重功能:認知建構強調幫助學生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價值澄清注重引導學生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行為規范則致力于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兩者關系的辯證分析與理論價值
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在思政教育中構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情感認同為理性引導提供心理基礎和動力支持,增強理論說服力和接受度;理性引導則為情感認同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深化情感體驗的理論內涵。從教育規律看,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統一符合認知規律和價值觀形成規律,有利于實現知情意的協調發展。從理論價值看,這種辯證關系的把握有助于推進思政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改革,為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提供方法論指導。深化對兩者關系的認識,對于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價值意蘊
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有機結合對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具有重要價值。情感認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價值認同,增強教育的親和力。理性引導則幫助學生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提升教育的說服力。兩者的結合有助于深化思政教育內容的接受度,提升教育效能,實現知情意的統一,推動思政教育從表層的知識傳授向深層的價值認同轉化。
(一)促進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
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融合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種價值取向,情感認同能夠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情感共鳴,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作為一種方法路徑,理性引導則幫助學生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2]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有機結合,使思政教育既能觸動學生心靈,又能說服學生理性,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這種情理結合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使其明確“為誰學、學什么、怎樣學”的根本問題,引導學生自覺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中。
(二)深化思政教育內容的接受度
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在思政教育內容傳授過程中發揮著互補作用。情感認同通過情感體驗和價值共鳴,增強了思政教育內容的親和力,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認可教育內容。理性引導則通過邏輯論證和理論闡釋,深化了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使教育內容更具說服力。在價值觀教育中,情感認同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其對價值理念的認同。理性引導則能夠通過理論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價值理念的科學性和必然性。這種情理交融的教育方式,促進了思政教育內容從外在知識向內在信念的轉化,提高了教育內容的接受度。
(三)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效能
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統一運用體現了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從教育效果看,情感認同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使教育過程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理性引導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說服力,使教育內容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兩者的結合既注重價值引導又重視理論闡釋,既關注情感體驗又強調理性認知,形成了情感與理性相互促進、相互深化的教育效果。這種統一有助于實現知情意的協調發展,推動思想政治理論向政治認同的轉化,從而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效能,實現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互動
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互動呈現出多維特征。從教育主體看,師生互動既包含知識傳授的理性維度,又包含價值引導的情感維度;從教育內容看,理論知識與情感體驗的融合程度不平衡;從教育實踐看,創新性教學方法的應用促進了兩者的結合。當前互動過程中存在理論與情感分離、方法運用不當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互動機制。
(一)教育主體間的互動關系
高校思政教育中師生互動關系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在教育主體間的互動過程中相互交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既包含知識傳授的理性維度,又包含價值引導的情感維度。在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能夠注重情感投入,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教育效果,但也存在重理論輕情感的現象。在教育主體的互動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接受意愿直接影響著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3]教育主體間良性互動關系的建立,為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有機統一提供了重要基礎。
(二)教育內容的融合程度
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在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兩個維度的融合程度呈現出不平衡狀態。在教育內容設計中理論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存在重理論闡釋、輕情感培養的現象。教育內容的選取在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仍需加強,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情感元素的融入需要進一步優化。例如,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將抗疫英雄、扶貧先鋒等時代楷模的感人事跡融入教學內容,通過典型案例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實現了理論知識與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可見,教育內容的融合程度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需要在內容設計中更加注重兩者的統籌兼顧。
(三)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應用效果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教育成效兩個層面。教育方法的創新程度影響著兩者的結合效果,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實現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有機統一。部分高校在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創新性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貴州師范學院在數字技術賦能下,搭建“VR重走長征路”教學平臺,開發“VR共產黨宣言”“脫貧攻堅”等虛擬仿真課程,通過沉浸式體驗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深化對理論的理解。教育實踐的創新應用為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徑,推動了思政教育方式的優化和改進。
四、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關系失衡的表現與成因
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關系的失衡主要表現在教師專業素養、教育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運用和評價機制四個方面。在教師專業素養方面,部分教師對政治理論把握不夠深入,理論闡釋缺乏系統性和說服力,同時在情感教育能力方面有待提升,難以實現理論講授與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4]教師自身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教學能力和情感素質的局限性,制約了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在教育過程中的融合。在教育內容設計方面,呈現出理論與情感、知識與價值分離的片面性,過分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忽視了情感因素的融入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教育內容缺乏吸引力和實效性。
在教學方法運用方面,存在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割裂的問題,傳統教學方式過于依賴講授法,缺乏互動性和體驗性,教學方法創新不足,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停留在淺層次,影響了教育效果的提升。在評價機制方面,現有評價體系過分強調知識考核,忽視了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的評估,評價方法單一,以期末考試為主,缺乏過程性評價和實質性評價,難以全面反映教育成效。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思政教育的質量提升,需要通過系統改革加以解決。
五、優化高校思政教育中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關系
優化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關系需要系統構建完整的實踐路徑。通過完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創新教育內容整合機制,實現理論知識與情感體驗的融合;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增強教學效果;健全科學評價監督機制,保障教育質量。這些路徑的系統實施將有效促進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如圖2所示。
(一)完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
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支持體系。通過構建分層次、多維度的培養機制,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在理論層面,應強化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提高理論闡釋能力;在情感層面,加強教師的情感教育能力培養,提升情感引導和價值認同的水平。建立教師發展激勵機制,通過職稱評定、評優評獎等方式激發教師隊伍活力。[5]通過系統化的教師培養體系,實現思政教師隊伍的提升和專業發展。
(二)創新教育內容的整合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整合創新需要建立科學的整合機制,實現情感要素與理論內容的有機融合。在教育內容設計中,注重理論知識與情感體驗的結合,增強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選取典型案例和時代素材,將抽象理論具象化,增強教育內容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充分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將價值引領融入教育內容。通過建立內容整合的長效機制,實現教育內容的持續優化和創新發展。
(三)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
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需要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方法體系。通過整合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創新教學形式,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參與度。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發新型教學模式。例如,安徽建筑大學開發“云端思政課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沉浸式學習環境,實現了理論學習與情感體驗的深度融合。推動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的整合,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拓展教學時空。建立教學方法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通過構建系統的教學方法體系,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效果的優化。
(四)健全科學評價監督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評價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和監督機制。高校應構建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將知識考核、情感體驗、價值認同等要素納入評價范圍。高校應創新評價方式,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全面反映教育效果。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引入專家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
六、結語
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辯證統一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在要求。優化兩者關系需要從理論研究、制度建設和實踐創新等多個維度系統推進。通過完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創新教育內容整合機制、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健全科學評價監督機制等路徑,能夠實現情感認同與理性引導的深度融合,推動思政教育質量提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于深化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創新、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霄陽. 情感認同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路徑探究[J]. 世紀橋,2024(07):69-71.
[2] 許文芳,韋寶畏. 情感認同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09):135-138.
[3] 張廣磊.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心理認同”[N]. 新華日報,2024-01-12(016).
[4] 許文芳,董平. 情感認同提升思政課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探析[J]. 現代交際,2021(18):23-25.
[5] 冀晨曦.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認同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薦稿人:馬超,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若琂)
作者簡介:鄭婷(1989 —),女,碩士,民辦四川天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