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先人的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彰顯著我國各個時期的社會生產力、審美情趣、價值觀等的發展狀況。陜西周至起良村手工造紙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對此,文章首先分析古法手工造紙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現狀,及其作為傳統技藝的獨特價值,而后探索古法手工造紙的傳承之道與保護策略,旨在激活這一傳統技藝的生命力,促進地方文化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一、起良村古法造紙技藝的發展概述
“起良村造紙術”2011年被列為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于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優勢,從漢代起,起良村家家戶戶利用構樹(楮樹)皮造紙,被譽為造紙“重鎮”,起良人將撈紙池稱為“紙漢池”、撈紙池壁的石板稱為“紙漢石”、楮樹皮造的紙稱為“麻漢紙”、造紙坊稱為“紙漢坊”。造紙的工序相當復雜,有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以前起良村90%的家庭都有造紙作坊,村民們忙于造紙而舍棄糧田,家用生活必需品都用造好的紙和其他商販進行交換,當時的朝廷免去了起良村的田賦稅收,因此得名為“起良”村,即“舍棄糧賦”之意。
起良村坐落于秦嶺北麓,有白馬河和耿峪河兩條河流供應水源,解決了原料供應問題,這些優勢使得起良村的造紙業不斷得到發展。然而,20世紀工業造紙等的興起曾使得起良村造紙被迫中斷,直到2008年,在起良村小學教師劉曉東的帶領下,當地村民決心重振起良村古法造紙技藝。然而,古法造紙需要的傳統工具都要按照原先的規格定制,想要憑借老手藝人的記憶恢復出來相當困難,重振起良村造紙技藝一度陷入困境,且傳習所至今也沒有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逐漸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所面臨的形勢仍舊非常嚴峻,因此要充分認識到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起良村古法造紙技藝傳承與保護的價值
(一)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經長時間的歷史沉淀,得以保存并流傳至今的人類智慧結晶。它不僅生動地展現了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生存狀態、審美觀念以及獨特的民族風貌,還對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遷進行了深刻的記錄和反映,為人們提供了理解過去、認識現在的寶貴鑰匙。這些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文化基因,不僅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更是維系民族認同感與文化連續性的紐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切實有效的保護,不僅是為了保存那些古老的手工藝,更是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的群體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與民族情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人們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激發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過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讓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通過市場推廣,讓起良村古法手工紙等優質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打開更為廣闊的市場。這樣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賞到古法手工紙的獨特魅力,推動相關人才的培養,還能促進文化經濟的繁榮,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年輕一代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更加自信地走向未來。
(二)經濟價值
通過積極培育起良村的造紙文化旅游產業,不僅能夠有效促進與之緊密相連的多元產業鏈協同發展,顯著提升該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還能為實現起良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造紙技藝的保育與活化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舉措不僅能夠加深民眾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與尊重,還能將起良村古法造紙術這一璀璨的文化遺產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增強其影響力與知名度。同時,它也促進了造紙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度交流與融合,展現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貢獻了重要力量。當代消費者對古法手工紙購買欲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紙品缺乏創意,缺少趣味性,不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價格也是重要因素,價格高做不到全面普及,價格低可能有制作粗糙的缺陷,因此需要設計出成本適中且有創意的文化產品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為古法手工紙拓寬市場、提升利潤。
三、起良村古法造紙技藝的傳承與保護策略
盡管起良村古法造紙技藝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從目前來看,起良村造紙技藝依然要不斷提升技術和加強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一)與學校建立合作機制
針對起良村造紙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面臨的后繼無人的困境,與學校建立聯系以儲備人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學校作為知識傳播與技能創新的搖籃,不僅傳授理論知識,更強調實踐操作與工匠精神的培育。可通過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與權益,將起良村豐富的傳統造紙技藝與學校教育資源緊密結合起來。學校提供理論教學與科研支持,起良村則作為實踐基地,讓學生親身體驗古法造紙的魅力。通過定期的交流訪問、技藝展示和聯合研究項目,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責任感,鼓勵他們成為技藝傳承人。這種合作模式不僅促進了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開發古法手工紙文化產品
古法手工紙在書法、包裝及民俗等領域的應用展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然而,其應用范圍過于局限,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力。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和珍視這一寶貴遺產,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路徑,利用古法手工紙帶動文化旅游產業,進而推動鄉村乃至更廣泛地區的經濟發展。
目前,起良村的古法手工紙制作仍處于保留傳統工藝的階段,設計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西安地區文化產業極其豐富,但起良村在開發古法手工紙文化旅游產品時,對西安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顯然不夠深入。現有的古法手工紙衍生品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對西安地區的文化符號挖掘、運用較少,導致這些產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相對有限。
例如,在筆者訪問起良村蔡侯紙博物館期間,發現博物館主要出售的是傳統的古法手工紙,缺乏具有創意和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優秀的文化產品不僅能夠傳遞本土文化特色,還能提升旅游地的整體吸引力,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起良村在古法手工紙的傳承和發展上,需要更加注重與西安乃至更廣泛地區的文化內涵相結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文創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而文創產品設計正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重要途徑。通過設計具有文化內涵和創意的文創產品,不僅可以提升古法手工紙的文化價值,還能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
由此可見,人們應高度重視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保護與傳承,增強文化自覺意識。在借鑒優秀文創產品形式的基礎上,結合起良村古法手工紙的獨特魅力,設計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能夠傳遞出本土的文化特色,還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和購買,從而推動起良村乃至整個地區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三)數字化傳承古法手工造紙技藝
起良村古法手工造紙技藝的數字化傳承策略,不僅是技藝保存與傳承的重要手段,更為技藝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在數字化技術的助力下,古法手工造紙的每一道工序,從剝皮、泡水、蒸皮到踩皮等,都能得到詳盡記錄與精確模擬。
1.多媒體記錄與模擬
首先,利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對古法造紙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細致入微地記錄。這種記錄方式不僅有助于保留手工技藝的原始風貌,還能讓學習者通過直觀的視覺和聽覺體驗,深入了解手工技藝的精髓。此外,通過三維數據采集與建模技術,可以構建出古法造紙場景的三維模型,實現技藝的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這種虛擬化的呈現方式,使得技藝的傳承不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極大地拓寬了傳承的廣度和深度。
2.虛擬復原與模擬操作
數字化技術還允許對古法造紙技藝進行虛擬復原與模擬操作。學習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通過模擬實踐來掌握技藝的關鍵步驟和細節。這種模擬實踐不僅避免了傳統材料和工具的損耗,還提高了技藝傳承的效率和準確性。通過反復練習,學習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技藝的內涵,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數字化促進技藝創新與市場拓展
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起良村古法手工造紙技藝的創新與市場拓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結合現代設計軟件,將古法造紙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可以制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還能拓寬市場渠道,為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舉辦手工造紙技藝互動活動
通過舉辦造紙技藝相關互動活動,可吸引游客參與到造紙的各道工序中,通過親身體驗與深度交流,增強公眾對古法造紙技藝的認知度與興趣,同時,促進技藝的代際傳承。在互動活動中,游客不僅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手工藝人如何運用傳統工具與材料,將樹皮、麻頭等原料轉化為細膩柔韌的紙張,還能在手工藝人的指導下,親手參與部分造紙流程,如攪拌紙漿、抄紙等,感受古法造紙的魅力。這種互動體驗不僅能夠加深參與者對技藝本身的理解,還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熱愛。同時,活動還可設置交流環節,邀請手工藝人分享他們的技藝心得、傳承故事及面臨的挑戰,與參與者共同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可見,舉辦手工造紙技藝互動活動能夠讓古老的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四、結語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遺產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古法造紙技藝作為中華民族眾多寶貴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更有效地傳承與保護古法造紙技藝,需要通過與學校合作這一創新模式,激發廣大青年對這一傳統技藝價值的深刻認識。青年群體的參與將為古法造紙技藝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還應積極利用和開發文創產品,將古法造紙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設計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化產品。此外,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可以更生動直觀地記錄、展示古法造紙的全過程,讓更多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一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拓寬傳播渠道也至關重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將古法造紙技藝傳播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對這一文化的傳承活動中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古法造紙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景藝.起良村古法造紙術與民居環境的挖掘及保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2]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01):25-34.
[3]王瑋.文創紙品的體驗設計研究[D].安徽大學,2016.
[4]王巧星.關于文創設計傳遞本土特色民族文化的一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6(22):252.
[5]殷實,孫曉晨.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造紙活態傳承與視覺化設計研究[J].造紙科學與技術,2024,43(08):152-156.
[6]張曉,馬丁丁.非遺文化活態傳承下古法造紙技藝數字化展示與傳播[J].造紙科學與技術,2024,43(04):137-140.
[7]盧琦瑤,陳麗卿,郭彩云.傳承古法造紙技藝 弘揚自主創新精神 紀念造紙術發明者蔡倫活動暨2023中國造紙學會手工紙與造紙史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湖南耒陽成功召開[J].造紙信息,2023(11):27-32.
(作者簡介:周芮,女,碩士研究生,西安思源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創意)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