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藝術管理領域,舞臺監督作為保障演出質量的核心角色,于復雜藝術創作進程中肩負著協調與管理重任。本研究將以天津音樂學院復排音樂劇《同心結》為典例,系統地探討舞臺監督職責架構與演出質量的協同機制。通過典例實踐、訪談與觀察法,揭示舞臺監督需融合“專業驅動”與“管理驅動”雙重職能,其職責涵蓋標準化流程設計、跨部門資源整合及動態風險管理三大維度。依托OPM3(組織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構建排演計劃、運用共享心智模型強化團隊協作、通過數字化工具實現實時監控,可提升藝術呈現質量。同時,也希望通過本研究成果能夠為藝術管理學科體系構建與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范式。
二、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從理論層面來看,系統分析舞臺監督職責架構與演出質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協同機制,不僅能夠豐富藝術管理領域關于演出管理的理論研究,明確“專業驅動”與“管理驅動”的雙驅動模型,還能揭示舞臺監督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核心作用,為進一步研究藝術管理中的協同理論提供實證依據,進而推動藝術管理理論的發展。
在實踐方面,本研究將為藝術管理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可操作性指導,為推動數字化工具在舞臺管理中的應用提供有力支持;展示如何通過優化舞臺監督的職責配置和流程設計來顯著提升演出質量;強調舞臺監督在藝術創作中的核心地位,其不僅是技術管理的關鍵執行者,更是藝術效果與技術要求完美結合的重要協調者,尤其是在復雜藝術創作中,舞臺監督的作用愈發凸顯。此外,將先進技術應用到藝術創作的各個環節,將有助于實現演出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進而推動藝術管理體系向現代化邁進,為藝術創作和管理帶來更高效、更精準的解決方案。
三、舞臺監督的角色與職責
(一)舞臺監督的三重屬性
從藝術管理的理論視角出發,舞臺監督的職能體系具有基礎管理、專業技術與藝術整合的三重屬性。
在基礎職責范疇,運用項目管理理論(CPM/PERT)制訂排演計劃,通過甘特圖實現任務節點控制。在《同心結》復排中,舞臺監督將112個排練任務分解為劇本研讀(15%)、分場排練(40%)、技術合成(30%)與彩排優化(15%)四個階段,實現跨院校團隊的時間協同。
專業能力是舞臺監督履行職責的核心競爭力。舞臺監督應具備總譜識讀、舞臺技術設備操作及藝術效果轉化能力,能夠運用系統論的觀點,統籌不同技術領域,實現演出中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統一。實證數據顯示,具備音樂專業背景的舞臺監督可使音樂與表演的協同效率提升23%。
舞臺監督作為導演藝術構思的技術實現者,需建立藝術語言與技術指標的轉化體系。這意味著舞臺監督不僅要確保演出流程的順暢,嚴格按照預定計劃推進各個環節,還要確保演出的藝術效果能夠精準呈現,使音樂、燈光、舞美等元素的結合能夠為觀眾呈現出一場高質量的藝術盛宴。因此,舞臺監督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藝術創作的守護者和協同者。[1]
(二)舞臺監督的職責架構
舞臺監督的職責架構與演出質量緊密相關,主要體現在流程標準化、資源整合和風險管理三個維度。
流程標準化是實現高質量演出的重要保障。舞臺監督通過確立系統化工作流程,引入OPM3(組織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從項目管理的標準化、測量、控制和持續改進四個層面,為排練和演出提供精確的時間表和任務分配方案。這種標準化流程能夠有效減少各類誤差和疏漏,提升工作效率,減少溝通成本,提高信息傳遞的清晰度和準確性,從而降低誤操作的風險,提升整體演出質量。[2]
在資源整合方面,舞臺監督要協調各部門資源,確保技術、藝術和行政等多方力量協同配合。在技術聯排階段,舞臺監督需協調燈光、音響、舞美等舞臺技術設備在有限時間內高效配合,確保各項技術與藝術需求同步實施,保障演出的穩定性和藝術效果。跨部門的高效協作不僅可以提升排練階段的效率,還能夠降低演出中突發情況的影響。
風險管理是演出質量保障的關鍵環節。舞臺監督通過預設應急方案、模擬演練以及實時監控,快速應對突發情況,保障演出順利進行,提升觀眾體驗。無論是道具損壞、演員狀態調整,還是技術設備的故障,舞臺監督都必須迅速做出決策并有效應對,確保演出不受嚴重干擾。[3]
四、舞臺監督職責架構的“雙驅動”模型及協同效應實現路徑
(一)職責架構的“雙驅動”模型理論闡釋
舞臺監督職責架構中的“雙驅動”模型,即“專業驅動”和“管理驅動”,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專業驅動源于藝術生產理論,強調舞臺監督在藝術管理過程中所需的深厚專業素養。如精通總譜識讀、理解音樂和舞蹈的細節,具備燈光、音響等舞臺技術知識,這些專業能力是舞臺監督實現藝術創作意圖的基礎。管理驅動則基于現代管理理論,注重舞臺監督在管理流程中的高效執行和資源調度能力。通過流程標準化、團隊協作和時間管理,舞臺監督運用科學管理的方法,確保每一個環節按計劃有序推進,減少誤差并提升整體效率。專業驅動與管理驅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專業能力為管理提供了藝術視角和專業判斷,使管理決策更具針對性和藝術性。例如在《同心結》的排練中,舞臺監督具備專業的音樂素養,能敏銳察覺到某段音樂與演員表演配合的細微問題,基于此,在調整排練計劃時,舞臺監督精準地增加該部分的排練時長,提升了整體藝術效果。
(二)協同效應的實現路徑
協同效應的實現路徑,是通過前期的科學規劃、中期的動態執行和后期的復盤總結來全面保障演出質量。在前期規劃階段,舞臺監督依托科學管理模型(如 OPM3)進行精準的排練和演出任務分配,確立標準化流程,細化每個環節的責任,確保資源和時間的合理利用。這一階段的精確規劃為后期執行奠定了堅實基礎,減少了不必要的調整和混亂。以《同心結》為例,在規劃階段,舞臺監督根據 OPM3 模型,詳細分析演出項目的各個環節,將其分解為多個具體任務,如劇本研讀、角色排練、技術設備調試等。在中期執行階段,舞臺監督基于其對技術與藝術的深刻理解,靈活調整和協調演出中的各種動態變化。利用數字化工具,如內通系統,實時監控排練和演出的進展,確保各環節的順利銜接和突發事件的及時應對。此階段的核心是實現資源和技術的高度整合,使藝術表達和技術實現無縫對接。例如,在《同心結》的排練和演出過程中,舞臺監督通過內通系統,能夠實時了解演員的表演狀態、技術設備的運行情況等信息,一旦發現問題,如演員忘詞、設備故障等,立即通過內通臺下達指令,協調各方進行處理。在后期復盤階段,舞臺監督與團隊成員一起總結經驗,歸檔資料,回顧演出中的成功與不足。通過復盤,團隊可以發現排練和演出過程中的問題,如某些場景的銜接不夠流暢、部分技術效果未達到預期等,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為后續演出項目積累經驗。
五、舞臺監督職責架構與演出質量協同的實踐探索——以《同心結》復排為例
(一)創作背景
音樂劇《同心結》復排項目于2023年3月至6月在天津音樂學院開展。此次復排由天津音樂學院牽頭,聯合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共同創作,涉及音樂、舞蹈、舞美等多個學科的參與。復排團隊匯聚了著名導演、音樂總監、舞美設計等核心人員。多院校聯合創作模式為項目帶來了豐富的創意與資源,力求呈現一部兼具深刻藝術內涵與現代藝術風格的作品。[4]
(二)舞臺職責架構的精細化實踐應用
在演出準備階段,舞臺監督設計了涵蓋各階段任務與時間節點的詳細排練流程圖。排練初期,重點是劇本解讀和音樂基礎訓練,每周安排三次劇本研討會和音樂基礎訓練課,以便深入理解角色和音樂內涵。這樣安排的依據在于,音樂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演員對劇本和音樂的理解,通過集中的研討和訓練,可以讓演員更好地把握角色情感和音樂風格。在劇本研討會上,演員們與導演、編劇共同探討角色的性格特點、情感變化以及劇情的發展脈絡;在音樂基礎訓練課上,專業教師指導演員進行發聲練習、節奏感訓練等,為后續的排練打下堅實基礎。中期進入分場景排練階段,每個場景的排練時間精確到小時,對表演細節進行反復打磨。這一階段,根據場景的復雜程度和重要性,合理分配排練時間。在全劇聯排過程中,舞臺監督運用“共享心智模型”,組織全體參與人員進行溝通交流,讓大家明確演出的整體節奏和各自在不同場景中的任務。同時,在技術調試過程中,根據排練中出現的問題,對燈光、音響和舞美進行針對性調整。
在排練計劃制訂方面,舞臺監督結合OPM3的科學規劃方法,將排練過程劃分為基礎排練、技術排練和全劇聯排三個階段。在基礎排練階段,重點是演員的表演和音樂的配合,每周安排五天排練時間,每天排練4小時,確保演員熟練掌握劇本和音樂。技術排練階段,每周安排三天排練時間,每天排練6小時,聚焦燈光、音響和舞美的調試,保障技術設備與演員表演的完美配合。在技術排練中,舞臺監督協調燈光、音響、舞美等部門,根據劇本和音樂的要求,設計出相應的技術方案。全劇聯排階段,安排連續一周的全劇聯排,每天晚上進行一次完整的演出模擬,檢驗演出的流暢性和完整性。在全劇聯排中,模擬真實演出的場景,包括觀眾的反應、舞臺上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等。通過這種模擬,提前發現演出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演員忘詞、道具丟失、技術故障等,并及時解決。
舞臺調度表與總譜的結合是演出中的關鍵環節。在《同心結》的排練中,舞臺監督將舞臺調度表與總譜緊密結合,對每一幕的燈光、道具、演員位置等進行精確標記。例如,在第四幕總譜的第120小節處,標記了頻閃燈的使用時機,確保其閃爍時與演員的動作和音樂節奏高度契合,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同時,將燈光、道具和演員調度的具體細節標記在舞臺調度表上,通過內通系統實時監控執行情況。如第四幕中,主要演員的出場位置、道具的擺放位置以及燈光的變化節點都被詳細記錄在調度表上,有效避免了排練中的混亂,為演出提供了清晰的技術指引。[5]
(三)技術協同管理的創新實踐方法
在音樂劇《同心結》的復排過程中,技術協同管理是舞臺監督職責架構中的重要部分。舞臺監督與燈光設計師、技術人員密切合作,確保700道燈光程序的順利運行。例如,在某一場景中,燈光需要根據演員的位置和情感變化進行實時調整,舞臺監督通過精確的分工,確保燈光與舞臺動作、演員表演、音樂節奏的高度契合。同時,舞臺監督通過數字化內通系統實現了全場實時監控和指令傳達。在演出前,舞臺監督通過內通臺發布鐘聲指令,通知演員和技術人員準時進入演出狀態。在演出過程中,內通系統還用于應急響應,確保突發情況能夠迅速得到解決,減少對演出的影響。[6]
六、結語
在藝術管理中,舞臺監督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還需具備高效的管理和協調能力,通過標準化流程、資源整合以及風險應急處理的有效運用,能夠顯著提升演出質量,保障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未來,相關人員不僅要加強對舞臺監督跨領域技術能力和應急管理能力培養的研究,為舞臺監督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還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新興技術,加強數字化工具在舞臺管理中的應用,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以提升演出質量和管理效率,為藝術管理領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沈軍.舞臺監督的重要性及職業培養探究[J].四川戲劇,2023(06):142-144.
[2][3]張藝輝.淺析舞臺監督的藝術功能[J].中國戲劇,2023(11):53-54.
[4]任洪蛟.專業音樂藝術院校歌劇舞臺監督工作的多維度思考——以天津音樂學院復排民族歌劇《同心結》為例[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24(02):71-78.
[5]張榮平.現代舞臺管理中舞臺監督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0(13):31+47.
[6]許思穎.舞臺監督在現代舞臺演出管理中的意義之我見[J].戲劇之家,2020(12):36.
(作者簡介:方佳,女,博士研究生在讀,上海戲劇學院,研究方向:藝術管理)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