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災難化思維是一種認知扭曲,指個體在面對問題時,傾向于預見最糟糕且認為不可避免的結果。例如,一個學生可能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佳,就認為自己以后考不上好大學、無法找到好工作;因犯小錯誤被長輩、教師批評,就認為自己顏面無存、被他人厭惡;等等。災難化思維會引發不必要的焦慮和壓力,對人的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引導學生擺脫災難化思維的困擾,應該成為教育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心理咨詢室里,小雨蜷縮在沙發的一角,像一只受傷的小獸。她的聲音低沉且顫抖,反復向我訴說著上周數學考試失利后的焦慮:“這次又考砸了,我為什么永遠學不好數學?數學學不好就考不上重點大學,人生就徹底毀了。”
我目睹了太多令人憂心的類似案例:青少年往往將偶然的挫折無限放大。災難化思維常常呈現為“三階段遞進”模式:觸發事件(如考試失誤)→災難聯想(學業崩潰)→自我否定(人生失敗)。我認為,擺脫災難化思維困境,需以認知行為療法為理論基石,通過認知重構、增強自信、行動支持重建健康的認知模式,有效提升心理韌性。
認知重構:區分事實與想象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認知重構來幫助學生區分事實與想象,用具體的例子說明大多數擔憂并不會成真,再通過認知彈性培養,鼓勵學生用“可能性思維”替代“災難化思維”。
班會課上,我捧著一個木箱走到講臺前,笑著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一同走進充滿智慧的‘煩惱箱’實驗。請大家拿出課前分發的紙張,將那些在心頭盤旋的憂慮化作文字,寫在紙上。最后,將承載著煩惱的紙放入這個特別的箱子。”
兩周后,我再次拿出這個木箱,說:“現在,讓我們看看這些曾經讓你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憂慮,是否真的如期而至?”我取出并展示每一張紙條,教室里漸漸響起驚訝的低語——大家發現,超過90%的擔憂都沒有發生。我環視教室,看著同學們若有所思的樣子,說:“兩周前的煩惱,現在是否還困擾著你?”教室里安靜下來。我轉身在黑板上畫下一輪明月,周圍點綴著繁星,說:“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大部分的焦慮就像劃過天際的流星,轉瞬即逝。剩下的煩惱,當我們鼓起勇氣直面它們時,會發現它們可以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所以,大家實在不必提前幻想痛苦和失敗。”
我頓了頓,接著說:“接下來,我們將進行‘即使……還……’的句式練習。請嘗試用這個句式來描述你當前遇到的困擾,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就從小雨開始吧!”小雨沉默了幾秒鐘,像是下定了決心說:“即使目前我對數學成績不滿意,但我還有充足的時間迎頭趕上。”同學們像是受到了鼓舞一般,紛紛舉手發言。小林推了推眼鏡,認真地說:“即使我的英語聽力成績一直不理想,但我還會堅持每天聽半小時英語廣播,相信熟能生巧。”小萱語氣堅定地說:“即使我在與朋友相處時感到焦慮,但我還會主動與他們溝通,讓關系更加融洽。”我欣慰地說:“災難化思維是一種常見的認知扭曲,但通過識別和調整,我們可以逐步擺脫它的束縛。記住,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想象中的災難嚇倒。”
兩個月后,小雨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這回數學月考又有失誤,但沒關系,我知道這是一次查漏補缺的好機會。”這種轉變印證了認知行為療法的力量——當孩子們學會用理性的篩子過濾情緒的砂礫時,他們就能重振旗鼓。
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認知到行動
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往往缺乏信心,容易將小問題放大為災難性后果。重建認知只是應對災難化思維的第一步,要真正幫助學生走出災難化思維黑洞,還需要在認知調整的基礎上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我通過環境浸潤、制度激勵、活動體驗的立體化設計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環境浸潤方面,我設計了“成長顯微鏡”互動區,搭建可視化數據平臺,讓每名學生都能實時查看自己的“進步曲線圖”。例如,當某名同學的單詞記憶量突破臨界點時,系統會自動生成知識樹開花動畫;當小組合作積分達標,則會觸發班級電子屏的星空特效。這種即時反饋機制將成長軌跡轉化為可感知的具象符號,有效強化了學生的積極體驗。在制度激勵方面,我構建了“成長銀行”積分體系。每名學生都擁有專屬的“成長存折”,通過課堂參與、作業質量、行為規范等10個維度的表現獲取成長幣。特別設置“突破任務兌換所”,當學生累積到特定能量值,可兌換“演講主持人”“辯論賽隊長”等角色體驗。這種具象化的設計,讓學生能在“跳一跳夠得著”中獲得掌控感。為深化活動體驗,我還開發了“角色重構工作坊”。每周班會設置10分鐘的“高光時刻”,用情景劇形式再現學生突破自我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在角色代入中重新定義自身潛力。
經過一學期的實踐,班級心理普測數據顯示學生自我效能感顯著提升。當被問及“遇到難題時首先想到什么”,78%的學生選擇了“我可以嘗試解決”,而學期初這個比例僅有23%。曾經總說“我不行”的小浩在日記里寫道:“原來每個小目標都是星星,攢多了就能照亮整片夜空。”這種從“災難預設”到“成長思維”的轉變,正是教育最動人的模樣。
構建支持網絡:從個體到群體
重構認知、增強自信,猶如在學生內心點亮一盞燈,照亮他們前行的路。然而,要真正幫助他們走出災難化思維的迷霧,僅靠內心的光芒還不夠,還需要筑起一座溫暖的燈塔——一個堅實的外部支持性網絡。
為此,我在班會課上設置了“思維健身房”環節,旨在通過團體輔導創造療愈性場域,達到“拆解煩惱”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可以匿名將內心的焦慮寫在紙條上,投入一個透明的“情緒收集箱”。隨后,全班學生圍坐在一起,對這些擔憂進行評估。有一回,一張紙條上寫著“期末考砸了,我可能會流浪街頭”,引發了全班的討論。通過步步拆解,大家認為這種極端的想法根本站不住腳。最終,這名同學的擔憂被轉化成一個務實的方案:“如果擔心考不好,可以多做3套模擬題,再找老師請教。”隨著“思維健身房”活動的開展,同學們開始明白,焦慮和擔憂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這些情緒所困,失去了行動的能力。
當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教師的悉心引導和同伴的溫暖陪伴,家長的理解與守護更是不可或缺的。我曾遇到一位母親,她的女兒因對考試極度焦慮。在我的建議下,家長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家庭活動——“錯誤慶祝日”。每個月的最后一個周末,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像分享美食一樣,輪流講述自己本周的“美好失誤”:或許是女兒在考試中因粗心丟分,卻因此學會了細心檢查;或許是媽媽在工作中犯了一個小錯,卻意外發現了更高效的工作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孩子逐漸認識到,錯誤并不等于失敗,而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漸漸地,孩子從“害怕犯錯”的陰影中一步步走向“擁抱成長”的陽光。
引導青少年擺脫災難化思維困境,需要通過認知重構、自信培育、行動支持構建三階路徑:以邏輯推演重塑認知圖式,用成功經驗構筑自信基石,借社會支持編織安全網絡。這一系統性方案既像精準拆解思維鎖鏈的“認知手術刀”,又如培植心理韌性的“成長腳手架”,在逐步矯正學生認知偏差的過程中喚醒其內在力量,最終讓希望之光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具身認知理論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學實施德育的實踐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SZJ24015(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