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外出學習中,我有幸聽了一所名校老師的一堂語文課,收獲頗豐。
上課鈴響起,老師并未急于講授知識,而是花了十幾分鐘與學生互動交流。其中有個細節令我眼前一亮,這位老師讓學生走到聽課老師身邊,向聽課老師問好,幫聽課老師揉揉肩膀。在互動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授課老師再開始教學。
這位老師講的是《觀滄海》。大多數老師的講法是介紹作者背景、詳細解析字詞、逐句分析詩句含義等,一通講下來,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這位老師卻與眾不同,她講得不多,而是專心、耐心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展開朗誦比賽和才藝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在這位老師的引導下,每名學生都能盡情展現自己,甚至超水平發揮,這讓在場的聽課老師大為贊嘆。這堂課成功的關鍵在于授課老師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也證明,優秀的教師往往善于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來提升教學效果。那么,教師該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教師要把教材處理得有“味”。只有授課內容有吸引力,學生才愿意積極參與課堂。例如,老師在講《觀滄海》時沒有一味地灌輸知識點和考點,而是選擇互動性強的朗讀和才藝展示活動。結果顯示,盡管老師沒有直接講授部分具體的知識點,但學生在朗讀和展示的過程中已經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只不過學習的路徑不同罷了。對于語文老師而言,教材是充滿無限可能的素材庫,處理和運用的空間極為廣闊。只要教師能夠在激發學生興趣上多下功夫,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就一定能找到教學的最佳切入點。例如,講郭沫若的《雷電頌》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來學習。在排練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鉆研課文,解決遇到的問題,知識就在這樣的實踐中被掌握了。學生還會覺得這樣的課很有趣,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教師要引導學生變“活”。這個“活”指的是學生敢說、敢做。每個學生都“活”起來,整個課堂就“活”了。引導學生變“活”并不簡單,教師首先要相信學生。無論學生的學習基礎如何,他們都有自己的優點,教師要相信他們,敢于給學生布置任務。只有學生真正去做了,才能發現自己的能力。就像這位授課老師,如果她一開始就擔心學生不敢與聽課老師互動,又怎么會安排這樣的環節呢?這恰恰體現了她對學生的高度信任。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善于表揚學生,一句“你太有才了”“你會成為一個演說家”適時地說出口,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在提問互動環節,有老師提出“諸多知識點如何落實”“為什么不深究古詩的主題”等問題,這位授課老師說,有些問題不需要深究,應有“大語文觀”。對此,我深以為然。語文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還要建設他們的精神家園。簡單地說,語文教育應當在“教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語文老師的視野不應局限于課本上的語文知識,還應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對語文充滿興趣,這樣的語文課無疑是成功的。所以,在處理教材、研究教法時,語文老師應有“大語文觀”,將語文教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能把這點做好,教師或許可以“退居二線”,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自主遨游知識的海洋。
(作者單位: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永安中學)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