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能俊
中學高級教師,“國培計劃”項目專家,喬能俊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被評為“荊楚好老師”“湖北省優秀教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講學、執教公開課兩百多場次。現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教科院常務副院長。
最近,我讀了沃爾特·艾薩克森寫的《愛因斯坦傳:天才的一生》。在我原有的認知里,愛因斯坦屬于那種“老天追著喂飯吃”的天才,他的學習之路、成長經歷對于“普娃”沒有多大借鑒意義。但讀完這本書后,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我不由地產生了疑問:所謂的“天才”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這是一個并不新鮮的話題。
科學家曾解剖了愛因斯坦的大腦,想要揭曉愛因斯坦“天才大腦”的奧秘,但并未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結合傳記的內容,我似乎一下子豁然開朗:這個世界上并沒有所謂的“天才”。愛因斯坦的成長,一半靠基因,一半靠環境。
愛因斯坦之所以學術成就斐然,不是因為他的父母給了他一個與眾不同的大腦——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構異于常人,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深刻影響并且成就愛因斯坦的是他所經歷的一切。盡管他三歲還不會說話,但父母并未因此施壓于他;父母經常帶他去郊外接觸大自然,即使他反應遲鈍也給予鼓勵:父母教他拉小提琴,并送他真正的小提琴作為禮物……愛因斯坦還是個“叛逆學生”。讀大學時,老師并不喜歡他,甚至說他是“懶狗”——他總是不斷挑戰老師的權威,不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畢業后,他希望找到一份大學助教的工作,給當時許多知名教授寫過求職信,但都石沉大海。有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他處于待業狀態,日子過得窘迫不堪。然而,他和兩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了“奧林匹亞科學院”,經常通宵達旦地聊科學、聊哲學、聊人生,生活的失意并未澆滅他求知的熱情。后來,他入職專利局,成為一名三級專利審查員。他的批判性思維在專利審核過程中得以保留,工作中接觸到的數據、技術激發了他的靈感。更難得的是,專利局上司對他相當包容,他有大把的時間用來獨立思考、閱讀與寫作,完全不受外界干擾。在專利局工作的7年是愛因斯坦的學術黃金時代。
有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比普通人多。神經膠質細胞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這可能意味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感知能力比常人更加敏銳。這一發現再次證明,外部環境對大腦有著強大的重塑能力——正是愛因斯坦的經歷、經驗才塑造了他獨一無二的大腦神經系統。
試想,假如愛因斯坦當初成為某位教授的助理,在教授的授意下做課題、設計實驗、寫論文,會不會有后來的成就呢?如果愛因斯坦從小就被父母嚴加管束,天天刷題,參加各類學科培訓,會取得后來的成果嗎?我想,即便是上天給了他一個智商超群的大腦,他大抵也不會成為創立相對論、被世人熟知的愛因斯坦。人是在自由、寬松的環境里發現自己的天賦并成就自我的,軍備競賽式的學習方式只能訓練出流水線上的“機器人”,而無法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群老鼠在跑步機上被人為地分成10組,每一組按照平均跑步速度來發放獎勵。那些在每組中處于上游的老鼠,在本組中會感到吃虧。因此,這些老鼠會拼命地想要跑到上一組去,試圖占上一組的便宜。所有老鼠都會這樣想,結果導致所有的老鼠都加快了奔跑速度。盡管老鼠拼命奔跑,但它們的相對位置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最終都累死在跑步機上。“老鼠賽跑”非常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當下教育中的困境,同時也揭示了教育“內卷”的本質。父母應該明曉,教育中以各種形式出現的“跑步機”都無法把孩子帶向詩與遠方,自由與自治才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在學習一項技能時,新的神經連接大部分是在休息時間完成的。這就意味著在學習中,當孩子發呆或“旁逸斜出”時,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從而創造出無限可能。每個孩子都擁有驚人的天賦,倘若父母以“5+2”“白+黑”的方式把孩子封鎖在題目與分數之間,那么關閉的不僅是“學業”這一扇窗,而是緊跟其后的無數扇窗。給孩子自由,就是給天賦自由。
在自由的狀態下,孩子更容易產生好奇心,帶著目的去學習。很多老師和家長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卻不知道它是有前提的。假如在父母的要求下,孩子從小被送進最好的網球學校,經過10年的訓練,他就會成為奧運冠軍嗎?如果他志不在此,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
在腦科學家看來,學習的本質是大腦神經元之間產生新的連接,并通過練習形成穩固的神經回路。能否獲得積極的反饋,決定了我們的大腦如何連接。譬如,討厭打網球的孩子在萬般無奈之下,年復一年地練習打球,但是父母覺得他缺乏上進之心,教練認為他意志力薄弱,同學們嘲笑他是球場上的“熊瞎子”,他也從來沒有贏得過任何一場重要的比賽。那么,他日積月累的訓練有什么作用呢?當然沒有。因為內部激勵機制與外在的訓練不符,所以即便身體一直在運動,他大腦的神經回路也不會發生改變。目標決定了大腦的神經回路如何改變以及何時改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與我們的目標一致時,大腦才會在我們做事的時候不斷給予激勵。
然而,很多學生只知道埋頭刷題,卻難以從中獲得智性的樂趣,更不知道除了分數之外還有哪些更高的追求。一個自驅型成長的孩子,一定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學習,這種明確的目標會像燈塔一樣指引他的行為。好奇心、專注以及明確的目標感,會讓“普娃”爆發出“天才”般的能量。
孩子喜歡用不同于成人的思維看世界,在他們眼中,世界是另一個樣子;他們會用自己擅長和熱愛的方式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熱愛,讓這個世界烙上自己的影子。作為家長的我們,只要放下自己的狹隘和偏見,去釋放孩子的天賦,讓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那么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會閃閃發光。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