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散性思維又稱擴散性思維,是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種途徑設想問題,探求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得以圓滿解決的思維方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對美術課堂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賞析藝術作品,從而在創作中不斷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最終獲得理想的培育效果。基于此,小學美術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色彩、交流創新、創意表達等培養策略,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使學生能夠迸發新的靈感,從而切實凸顯培育學生發展性思維的實效性。
觀察色彩,提升思維流暢性
美術中的雕刻、泥塑、繪畫等類別作品都是基于視覺呈現的,大多數都來源于藝術創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和想象。同樣,要在小學美術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需要教師從視覺入手,引導學生觀察藝術作品,使學生在觀察中獲取知識營養,積累豐富的感官經驗,以此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賞析能力和審美素養。
以蘇少版四年級美術上冊《適合紋樣》課程為例,首先,教師帶領學生欣賞我國傳統紋樣圖案,讓學生了解紋樣主要分為自然景物和幾何圖形兩大類,并帶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賞析紋樣,分析其中所蘊藏元素的含義,使學生感受到紋樣中所蘊含的細膩情感。其次,教師為學生選取一幅經典的紋樣圖案,引導學生圍繞圖案進行發散性思考:“這個紋樣描繪了哪種自然景物?是風景還是動植物?請你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說一說。”為提高學生在課堂的積極性,拓寬學生思維想象,教師可率先進行示范:“老師認為這個紋樣的中心像一朵牡丹花,周圍漂亮的葉子像一只孔雀,結合在一起,就像一只孔雀帶著一朵大大的牡丹花。”教師在描繪紋樣的同時,也在原有紋樣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發揮自己的想象,充分表達出更加具有創造性的紋樣形象。再次,為了讓學生將情感融入教學內容中,教師可再次為學生設置問題:“你們看到這幅紋樣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選擇用什么樣的材質和顏色設置紋樣?”學生借助問題引導,能夠不斷開闊思維,引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顏色和織物表達不同的情感。最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對比幾何紋樣和自然景物紋樣,為學生提出發散性問題:“通過觀察兩幅不同的紋樣,你會產生什么感覺?你認為產生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在教師的問題中延伸思考,能夠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意識到紋樣的不同類型、顏色、織物材質能夠傳達不同的情感,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提高思維流暢性,為今后培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供有效助力。
創新交流,提升思維靈活性
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區別主要在于,美術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工具,還是激發學生美術思維,培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有效途徑。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對美與丑的定義尚未清晰,從而導致不同學生對美的感知和體驗能力有所差異。對此,為切實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輕松的美術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表達自我,發散思維,積極參與到美術教學課堂中,從而助推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以蘇少版五年級美術上冊《包的世界(二)》課程為例,本節課程的主旨是讓學生了解包的用途和結構,并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使學生能夠設計出更具創新性的包。首先,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圖片,并為學生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圖片,說一說這些包有什么共同點呢?”學生通過細致的對比觀察,說出了“包都有提手”“包都有拉鏈”“包都有蓋子”等。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問答對話,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從而為接下來的辯論奠定基礎。再次,教師以“各種各樣的包”為主題為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同學們,剛才我們看了很多不同形狀的包,如動物型、植物型、交通工具型等,請同學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想一想這些包的創作靈感是從何而來呢?”學生通過辯論交流,意識到生活對美術創作靈感的重要價值。最后,教師借助單元主題為學生引出創造性教學任務:“同學們,看過了這么多包的圖片,你想要設計什么樣的包呢?”以此,學生積極與同伴進行討論,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創作靈感,并在教師的鼓勵下嘗試繪制包的圖案和結構,使想象內容落到實處。此外,教師還可以選取幾幅學生所繪制的創造性圖案,并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在學生面前,鼓勵繪制學生上臺講述自己的繪制靈感,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創作自信心與滿足感,還能夠給予其他學生創作靈感,從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培育學生發散性思維。
創意表達,提升思維獨特性
思維獨特性強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產生異于他人的想法或創作靈感,是發散思維的最高目標。在培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賞析與感知,還要引導學生運用多路思維、組合思維等方式多方位賞析和創作美術作品,以此幫助學生打破固有思維的局限性,使學生能夠真正從美術教學課堂提高發散性思維。教師要打破學生的固有思維,將“一問多思”教學法引入小學美術課堂,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多元分析,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打破固有思維,為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以蘇少版六年級美術上冊《蔬菜的聯想》課程為例,為激發學生的創意表達,培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可為學生出示各種各樣的蔬菜圖片,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圖片中展示的都是什么嗎?他們的統稱叫什么?我們生活當中不能缺少蔬菜,它能夠為我們帶來營養,也能夠填飽我們的肚子。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除了能夠將蔬菜吃掉,還能夠將蔬菜做成什么事物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探究問題的答案。如一位學生說:“可以將蔬菜做成小書包,我們可以背著他上學。”學生通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打破固有思維,不斷提出創意表達。同時,教師下次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只是用一種蔬菜制作創意作品,顏色有些單調,那么請你想一想怎樣能夠讓蔬菜的顏色變得豐富起來呢?”一位學生提出:“我可以將蔬菜染色,在曬干之后再進行創作。”另一位學生說:“我可以將它和其他蔬菜拼接在一起,這樣蔬菜作品的顏色就豐富起來了。”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從蔬菜的形狀方面進行探究,引導學生說出可以將蔬菜變成條狀、塊狀等,使學生在創新的基礎上進行聯想,以此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發散思維的能力,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需要教師充分建立學生生活與藝術的連接,為學生創設趣味化、生動化的教學課堂,并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教學形式,從而創設起以學生為主體,以培育學生美術素養為目的的教學課堂。
專家點評
在本文作者的美術課堂上,創意表達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藝術教育的理念。在作者的帶領下,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欣賞美、創造美,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