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志,連接了兩代人的閱讀記憶。《婚姻與家庭》帶給我們母女的是一份不畏愛的能量。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愛與文字一樣滾燙而珍貴。
我和《婚姻與家庭》雜志的緣分,隱含著兩代人的情感與記憶。高三的時候,媽媽為了讓我保持專注的備考狀態,停用家里所有的電子產品,電腦和電視都不允許我接觸。為了公平起見,媽媽自己也戒掉了電視和手機,開始看雜志。偶爾路過她的房間,我總能看到她手里捧著《婚姻與家庭》。那時我18歲,還沉浸在各類青春文學作品中,“婚姻”與“家庭”于我而言太過遙遠和陌生。
那時候,我會在筆記本里摘抄青春文學作品里的好詞好句,偶爾還會挑幾句經典語錄作為QQ簽名。而媽媽則和姨媽、朋友們分享她從《婚姻與家庭》中學到的育兒經和婚姻經營之道。在那段與互聯網短暫隔絕的日子里,我和媽媽通過閱讀,各自構建了不同的語言舞臺。
偶爾在晚飯間隙,媽媽還會和爸爸分享雜志中的婚姻佳話,比如“你看,又有一對不惑之年的夫妻,依然保持著浪漫”。說到一半,她會小跑進臥室,拿出枕頭下的《婚姻與家庭》,指著里面的內容給爸爸看。
在我的學生時代,家里很少出現“雞飛狗跳”的場景,媽媽也從未抱怨過婆媳矛盾。直到畢業后進入婚姻,我問媽媽對婚姻有沒有過抱怨或者失望,媽媽告訴我:“就像你吃什么、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最終都會體現在皮膚和身材上,如果一個人每天想好事,讀正能量的內容,自然流露出美好的情緒。這樣一來,身邊的環境和氛圍也會慢慢變好,讓你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這讓我想起媽媽常常捧讀的《婚姻與家庭》。有時忘記訂閱,她會去報刊亭買來上一期的雜志繼續翻看。我問她:“這都不是最新一期了,還買來干什么?”她總是笑著說:“好的內容是不會過期的,常看常新。”
大學時,我選擇了新聞專業,畢業后如愿進入與文字相關的領域工作。兜兜轉轉多年后,我竟然以作者的身份再次與《婚姻與家庭》重逢。通過雜志,我有幸采訪了很多伉儷情深的伴侶,與他們聊婚姻和親子關系。在這些懂得刻畫愛的人身上,我感受到了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緊密關聯。我也把這些故事納入自己的婚姻范本里,慢慢閱讀,慢慢成長。在這個年輕人羞于談論婚姻與家庭的時代,我屬于早婚一族。作為讀者,我體會到了當年媽媽的閱讀感受;而站在作者的視角,我希望向更多年輕人傳遞“愛”的多維度意義。
這本橫跨我與媽媽兩代時光的雜志,在歲月的變遷中走過了40年。我們像是參與者和見證人,在這條與文字邂逅的長河里,與《婚姻與家庭》相伴,歷經生命的每個重大時刻。未來,我將擁有初為人母的喜悅,也會延續媽媽當年的閱讀經驗,會給我的孩子講從雜志里獲取的能量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