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前,學習科學正成為智能時代教育變革的關鍵,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對教育教學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突顯,亟需統(tǒng)一的概念界定和穩(wěn)定的共識框架。為此,文章在國內外已有資料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并開展了三輪德爾菲法調查征詢專家意見。根據(jù)專家意見,文章對框架維度進行了增補、刪減和調整,最終得到的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包括4個一級維度、13個二級維度和35個三級維度,其中一級維度包括學習科學意識、學習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技能、自我應用與發(fā)展。經(jīng)驗證,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各維度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可以應用到未來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構建、課程開發(fā)和評價指標建設中,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學習科學領域的參考框架。
關鍵詞: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學習科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德爾菲法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25)04—0091—11【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5.04.010
一問題提出
在數(shù)智化背景下建設教育現(xiàn)代化強國,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升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指出,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是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的關鍵,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和精湛的業(yè)務能力,還要求其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技能,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1]。為滿足教師素養(yǎng)的高要求,教育管理部門、學術研究界相繼提出了多種教師素養(yǎng)模型或框架,如“新時代中國教師素養(yǎng)模型”“教師數(shù)字勝任力框架”“教師數(shù)字素養(yǎng)標準”“教師智能教育素養(yǎng)框架”等[2][3][4][5]。這些素養(yǎng)模型(框架)從教師專業(yè)服務的視角出發(fā),聚焦數(shù)智技術賦能的時代背景,但對學生發(fā)展的關注相對不足。然而,教師職業(yè)面向的是學生,負責其學習和成長[6],因此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本質,從學習科學視角出發(fā)構建一個教師素養(yǎng)模型(框架)。
學習科學是跨學科領域,通過整合多個學科理論與實踐,探究人類學習的本質[7]。教師掌握學習科學知識技能,有助于理解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調整教學策略,并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8]。國內外研究者在學習科學對教師的重要性方面已達成高度共識[9][10],國內也涌現(xiàn)出多個致力于利用學習科學指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項目,如河南大學梁林梅教授團隊已在MOOC平臺開設13次“應用學習科學改進教學策略”課程[11];北京大學學習科學實驗室自2017年起,陸續(xù)聯(lián)合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朝陽教師發(fā)展學院、北京順義區(qū)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深圳市羅湖未來學校等單位開展“提升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項目[12]。這些實踐項目雖然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學習科學的重要思路,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難以量化評估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水平的困境,影響了項目的持續(xù)改進和發(fā)展[13]。近年來,學習科學在理論發(fā)展和實踐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關于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的研究相對不足。現(xiàn)有研究主要是結合具體的學習模式或教學策略,來強調教師基于學習科學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如萬恒等[14]、Tsybulsky等[15]探討了項目式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認知與勝任力,張金磊等[16]討論了學習科學指導下游戲化學習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當然,也有案例研究展示了學習科學原理在教師培養(yǎng)和教學效果提高中的應用,如Jurow等[17]基于學習科學理論重新設計教育心理課程,改變了師范生的教育信念。但這些研究未對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進行統(tǒng)一全面的界定,對于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到底應該包括什么、應該如何科學地構建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依然有待進一步探討。當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實踐對系統(tǒng)的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確立提出了迫切需求,然而現(xiàn)有研究尚未能夠提供統(tǒng)一且科學的框架以支撐實踐。學習科學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的復雜特征,其素養(yǎng)框架的構建需綜合多方意見以確保科學性和普適性,而德爾菲法作為一種基于專家共識的研究方法,能通過多輪匿名調查逐步收斂意見,特別適用于解決復雜問題并達成共識。因此,本研究嘗試采用德爾菲法,構建一套科學、系統(tǒng)的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以期為教師教育實踐提供可操作的理論依據(jù)和參考工具。
二研究設計
作為一種系統(tǒng)化的專家意見調查方法,德爾菲法旨在通過多輪匿名問卷獲取并整合專家對特定問題的觀點,尤其是針對缺少相關資料與歷史信息的情況[18]。因此,在構建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時,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來綜合教育領域內專家對于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見解,以構建出具有廣泛共識的素養(yǎng)框架。
1 構建框架初稿
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致力于回答“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具體包括什么?”。圍繞這一目標,本研究首先明確“素養(yǎng)”的含義,主要參考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煉的定義和結構,即“素養(yǎng)”是指通過不斷學習,使個人持續(xù)發(fā)展新的知識與能力,以達成個人目標并能參與特定的社會活動,其包含認知(Knowledge)、技能(Skills)、態(tài)度與價值(Attitude amp; Values)三大要素,并強調通過行動(Action)整合學習[19]。OECD自2018年起先后發(fā)布了一系列面向未來的教育指導框架,包括《2030/2040教育與技能的未來》(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2040)、《OECD學習羅盤2030》(The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和《面向2030的變革性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 for 2030)等[20][21][22],旨在為全球教育系統(tǒng)提供愿景與行動指南,幫助學生和教師應對2030年及以后的復雜挑戰(zhàn)。這些框架都將知識、技能、態(tài)度、價值觀作為能力和素養(yǎng)的關鍵維度。同時,在詮釋教育工作者如何應用學習科學設計有效創(chuàng)新的學習環(huán)境時,《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第2版)》列出了基礎理論、方法論、促進有效學習的實踐、一起學習、學科知識學習、將學習科學研究引入課堂六個部分[23],其邏輯主線可概括為“理論-方法-實踐”。綜上,本研究構建了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三個一級維度,即對學習科學的認知、運用學習科學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技能、形成符合學習科學的思維與態(tài)度。此外,“素養(yǎng)”內涵強調通過行動來整合學習,《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第2版)》中也有專門的“學習科學視角下的教師學習研究”章節(jié),考慮到學習科學的視角與方法為教師學習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重要的貢獻[24],本研究在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中增加了“應用學習科學到自身專業(yè)發(fā)展”一級維度。
在一級維度的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結合學習科學的理論內涵,依據(jù)《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第2版)》《學習科學導論》《走進學習科學:教師學習科學理論手冊》等書籍,分別構建了二級維度與三級維度。例如,將一級維度“運用學習科學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技能”劃分為“教學設計”“環(huán)境營造”“智能技術運用”“個性化教學”“評價反思”“情感支持”六個二級維度,又將“智能技術運用”二級維度劃分為“運用智能化技術”“使用智能化資源與工具”兩個三級維度。
2 專家選擇
完成框架初稿構建后,專家選擇是確保本研究科學共識的關鍵步驟。對于專家人數(shù),德爾菲法建議選擇8~20位為宜[25],以適當規(guī)避專家臨時退出的風險。結合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內容需求,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學習科學與教師發(fā)展領域的10位專家,以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其中,10位專家的職稱涵蓋教授(40%)、副教授(30%)、講師及青年學者(30%),對學習科學(80%)、教學設計(30%)和教師教育(40%)有深入的了解,保障了專家反饋意見的專業(yè)性。同時,專家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湖北、河南、中國香港等全國多個地區(qū),在較高程度上保證了專家反饋意見的多樣性。
3 征詢方法
本研究采用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三輪德爾菲法調查,郵件內簡要概述了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構建目的、構建過程與主要結構,闡釋了專家入選的原因并強調了專家反饋的重要性。在第一輪和第二輪德爾菲法調查中,要求專家根據(jù)認可度(1~5分,從低到高)對一級、二級和三級指標進行評分,每個維度評分下都包含開放性問題,以便專家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第三輪德爾菲法調查基于第二輪的結果,不再包含開放性問題,只需專家使用五點量表對各維度的認可度進行評價。
4 分析指標
本研究通過深入探討關鍵指標,評估德爾菲法在構建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研究中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借鑒國際臨床醫(yī)學中較為成熟的方法學建議,本研究主要分析專家積極系數(shù)、專家意見協(xié)調程度和維度適宜程度三個關鍵指標[26]。其中,專家積極系數(shù)反映專家參與度,通過調查問卷回收率評估[27],三輪調查問卷回收率分別為90%、100%和100%,表明專家高度投入,確保了研究的質量。專家意見協(xié)調度采用變異系數(shù)(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標準差/均值)評估[28],該統(tǒng)計學指標通過測量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反映專家共識水平,CVlt;0.3表示專家在該維度上達到理想的共識水平[29]。維度適宜程度通過專家評分均值(滿分5分)評估,均值≥4.0表示維度設計合理,4>均值>3可視情況優(yōu)化維度內容,均值≤3.0則需優(yōu)化或刪除。
三研究過程
在形成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初稿之后,本研究開展了三輪德爾菲調查來征詢專家意見,并依據(jù)專家的打分和建議對各級維度進行了修改。三輪調查過程中,專家意見逐漸達成一致,第三輪的調查結果中所有維度的變異系數(shù)均小于0.25,故在第三輪結束后停止調查,形成終稿。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構建的三輪德爾菲法過程如圖1所示。
1 第一輪調查意見反饋與框架修訂情況
第一輪德爾菲調查反饋情況如表1所示,其采用的框架包含4個一級維度、18個二級維度和44個三級維度。調查發(fā)出10份郵件,回收9份專家意見,共收到77條主觀建議。
在對一級維度進行適宜程度評估的過程中,本研究發(fā)現(xiàn)“形成符合學習科學的思維與維度”和“應用學習科學到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兩個維度的適宜程度較低(分別為3.875和3.75,小于4.0),變異系數(shù)較高(分別為0.29和0.34,大于0.25),這導致專家提出了較多的修改建議。為提升框架的全面性,本研究采納了專家的建議,增加“學習科學意識”維度,將一級維度修訂為“學習科學意識”“學習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技能”和“自我應用與發(fā)展”,其中原“學習科學思維與態(tài)度”維度被拆分到四個維度中,同時調整“自我應用與發(fā)展”維度的表述。另外,按照“意識-知識-技能-發(fā)展”的邏輯順序排列一級維度,使素養(yǎng)框架內涵完整,且各一級維度彼此不重疊。
對于二級維度,有8個維度的變異系數(shù)大于0.30,說明專家存在較大爭議,特別是“技術觀”(0.40)、“教師元認知”(0.42)、“自主發(fā)展意識”(0.40)和“自主發(fā)展能力”(0.44)。專家的建議主要集中在調整二級維度的內容,以增強邏輯性。據(jù)此,本研究對框架的二級維度進行了相應的內容調整和重構:①“學習科學意識”下設“關注重視意識”“主動應用意識”“判斷辨析意識”三個二級維度。②“學習科學知識”下設“學習的本體論”“學習的認識論”“學習的方法論”三個二級維度。③“學習科學技能”下設“教學技能”“評價反思技能”“數(shù)智技術應用技能”“情感支持技能”四個二級維度。④“自我應用與發(fā)展”下設“教師元認知”“自主學習”“研究探索”三個二級維度。
在三級維度方面,專家對12個維度的修改建議較強烈,如針對框架初稿中的“學習的本質”(一級維度“對學習科學的認知”下的二級維度)提議:“‘學習的實質與隱喻’(‘學習的本質’下的第一個三級維度)應該歸到‘形成符合學習科學的思維與態(tài)度’中去,它屬于本體論承諾;‘學習的分析維度和視角’(‘學習的本質’下的第二個三級維度)應該也是如此,它屬于認識論立場”。針對框架初稿中“學習的機制”(一級維度“對學習科學的認知”下的另一個二級維度)提議:“學習科學里面講的學習的機制,應該主要是認知神經(jīng)科學這一基礎科學層面上的,而不是傳統(tǒng)心理學層面上的。因此,不能再用‘動機、監(jiān)控和調節(jié)’(二級維度‘學習的機制’下的三級維度)來描述,應該用神經(jīng)科學的概念來表達。”對于這些問題,專家建議調整三級維度的歸屬、深化并增加內容,以提高框架的邏輯性和全面性。因此,本研究據(jù)此對三級維度進行了全面的修改,如將原三級維度“學習的實質與隱喻”改為“學習的定義”和“學習在個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兩個三個維度,并歸屬到新的二級維度“學習的本體論”中。
2 第二輪調查意見反饋與框架修訂情況
根據(jù)第一輪專家的意見進行修訂后,第二輪調查采用的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包括4個一級維度、13個二級維度和33個三級維度。第二輪調查發(fā)出并回收9份問卷,共收到58條評價建議。
專家在一級維度劃分上達成共識,對二級維度的共識度也較高,但部分二級維度需進一步調整,第二輪德爾菲調查反饋情況如表2所示。根據(jù)專家反饋,本研究在這一輪調查后對框架做出了以下修訂:①在“學習科學意識”下新增“倫理關注”三級維度,并對三級維度的結構及表達進行調整,如將“理論意識貫穿實踐”整合至前兩條同級內容“實踐指導意識”和“效果檢驗意識”中。②“學習科學技能”下的二級維度設置需確保全面覆蓋教師所需的技能,基于有效教學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目標,設置“教學技能”“評價反饋技能”“情感支持技能”“數(shù)智技能”四個二級維度。③在“自我應用與發(fā)展”中,將“自主學習”改為“自主發(fā)展”,“研究探索”改為“研究創(chuàng)新”。
在33個三級維度中,專家對“學習科學意識”下,“主動應用意識”中的“理論意識貫穿實踐”存在較大爭議(變異系數(shù)為0.30),其他的建議主要集中于調整表述、明確內容邊界和統(tǒng)一表述顆粒度方面。本研究采納專家意見,對框架維度進行三方面的調整:①改進爭議較大的三級維度,如將“判斷辨析意識”下的“敏感性意識”整合到“理論實踐融通意識”中,新增“倫理意識”,將“發(fā)展意識”調整為“研究與發(fā)展意識”;同時將“環(huán)境營造”明確為“學習環(huán)境營造”。②為明確內容邊界,在“學習的認識論”下增加“技術支持層面的學習過程”三級維度,補充計算機科學、智能技術視角的學習分析理論;在“學習的方法論”下增加“促進學習的策略”三級維度,涵蓋學科教學法知識,形成從影響因素到有效策略的邏輯鏈條。③統(tǒng)一表述顆粒度,修正三級維度描述,并通過舉例方式進行闡釋。本研究通過這些調整,嘗試提升框架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3 第三輪調查意見反饋與框架修訂情況
基于前兩輪的專家意見,第三輪調查采用的框架包括4個一級維度、13個二級維度和35個三級維度,發(fā)出并回收9份問卷,共收到35條評價建議。第三輪德爾菲調查反饋情況如表3所示(變異系數(shù)均小于0.25),在這一輪調查中專家對各級維度均給予了較高的適宜程度評價并呈現(xiàn)較高的專家意見協(xié)調程度。由表3可知,專家的主觀意見主要集中在進一步調整維度表述上,目的是使其呈現(xiàn)更準確且豐富的信息。依據(jù)專家意見,本研究對維度表述做出的調整如表4所示。
四研究結果
1 確定框架
在第三輪調查匯總后,各級維度的專家意見達成較高的一致度(變異系數(shù)均小于0.25),專家給予了“非常完善”“非常好”“簡潔清晰”等評價。最終,本研究確定的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包括4個一級維度、13個二級維度、35個三級維度,各級維度指標結果如表5所示。
2 驗證框架
為了驗證框架的結構效度,本研究為基于德爾菲法確定的框架編制了“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自評量表(驗證版)”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向北京、安徽和河南三地的9所中小學校教師發(fā)放,回收有效問卷共480份。根據(jù)問卷數(shù)據(jù)分析的相關驗證指標,得到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結構信效度驗證結果,如表6所示。其中,Cronbach’s α系數(shù)一般用于評估問卷的內部一致性,可以驗證框架的結構信度[30]。結果顯示,三個層級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值均大于0.9,說明該框架的三個層級維度都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一致性。KMO值一般用于評估數(shù)據(jù)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從而間接反映結構效度[31]。結果顯示,在13個二級維度和35個三級維度的內容中,KMO系數(shù)分別為0.952和0.974,均大于0.900,表明數(shù)據(jù)抽樣充分。在這兩個層級題項的Bartlett球形度檢驗中,p值均小于0.001,表明數(shù)據(jù)結構適合進行因子分析[32]。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在35個三級維度中提取13個因子數(shù),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93.921%;在13個二級維度中提取4個因子數(shù),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2.290%,說明各層級維度的因子能夠較好地反映原始數(shù)據(jù)中的主要結構和關系[33],驗證了框架三個層級維度結構具有較好的效度。
1 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構建價值與不足之處
本研究通過三輪德爾菲法調查與分析,構建了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如圖2所示。該框架立足于學習科學的理論內涵,按照“意識→知識→技能→發(fā)展”的邏輯順序,展示了未來教師將學習科學應用于教育教學和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素養(yǎng)技能。基于該框架,本研究將“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定義為:教師所具備的學習科學意識、知識、技能以及應用學習科學到自我發(fā)展的一般素養(yǎng)的總和。教師具備良好的學習科學素養(yǎng),就是能夠深入理解學生的學習機制與學習規(guī)律,掌握并正確應用新型信息技術改善教學,還能夠在研究與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水平[34]。這不僅對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支持教育創(chuàng)新具有深遠的影響。
雖然嚴格遵循德爾菲法的標準化流程執(zhí)行,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德爾菲法自身的方法局限性。該方法依賴專家的主觀判斷,可能引入個體認知偏差或群體趨同壓力。例如,在“學習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技能”維度上,專家對其內涵的界定和范圍可能因學科背景的差異而存在隱性分歧,盡管本研究通過多輪反饋和變異系數(shù)篩選了顯著分歧條目,但仍需結合實證數(shù)據(jù)進一步驗證框架的客觀性。②專家樣本規(guī)模的有限性。本研究咨詢的專家數(shù)量為9人,雖滿足德爾菲法的最低樣本要求,但相較于同類研究,樣本規(guī)模偏小。不過,本研究通過三輪意見收斂,確保了核心結論的可靠性。③學習科學領域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挑戰(zhàn)。學習科學作為快速演進的交叉學科,其核心概念與實踐場景在持續(xù)更新,導致相關的理論框架可能存在滯后性。因此,仍需結合長期的追蹤研究捕捉前沿趨勢,以更新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
2 未來研究展望
未來研究可以針對以下方面進行探索:①進一步優(yōu)化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的內容,提高框架的全面性和先進性。具體而言,可以依據(jù)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框架和“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自評量表(驗證版)”,收集更廣泛的教師反饋數(shù)據(jù),并依據(jù)實際情況與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進行修訂,從而獲得具有良好結構效度、內容效度、區(qū)分效度和聚合效度的自評量表[35]。同時,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分析,識別我國教師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狀況,以及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具體需求和挑戰(zhàn)。依據(jù)這些分析結果,及時對框架內容進行修訂和更新,確保框架的內容既反映教師的實際經(jīng)驗與需求,又能夠引領教育實踐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此外,可以進一步擴大和豐富專家群體,通過納入更多樣的征詢對象類型,如政策制定者、行業(yè)領導者及學生代表,確保框架更全面地反映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視角與需求。②在框架優(yōu)化的基礎上,未來研究還應重點關注基于該框架的教師培訓項目的開展和效果評估。研究者不僅可以設計與框架密切相關的教師培訓活動和課程,還可以依據(jù)框架制定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來衡量培訓項目對于提升教師科學素養(yǎng)的實際效果[36]。通過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討培訓內容、方法以及教師學習行為的變化,從而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指導。此外,評估結果還可以為框架的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反饋,形成持續(xù)改進、優(yōu)化實踐的循環(huán),最終實現(xiàn)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的持續(xù)提升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
————————
參考文獻
[1]李瓊,裴麗.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基于《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的政策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20,(1):17-24.
[2]饒從滿,吳瓊,李曉.新時代中國教師素養(yǎng)模型的理論建構[J].教師教育研究,2024,(1):8-15.
[3]王兆璟,土田園.歐盟教師數(shù)字勝任力培養(yǎng)路徑及啟示——基于歐盟教師數(shù)字勝任力框架的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3,(6):114-121.
[4]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行業(yè)標準——教師數(shù)字素養(yǎng)[OL].
lt;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W020230214594527529113.pdfgt;
[5]胡小勇,徐歡云.面向K-12教師的智能教育素養(yǎng)框架構建[J].開放教育研究,2021,(4):59-70.
[6]顧明遠.教師的職業(yè)特點與教師專業(yè)化[J].教師教育研究,2004,(6):3-6.
[7]尚俊杰,莊紹勇,陳高偉.學習科學:推動教育的深層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5,(1):6-13.
[8]蔡慧英,盧琳萌,董海霞.基于證據(jù)啟發(fā)的學習設計:讓教師教學站在理解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訪國際知名教育心理學和學習科學專家保羅·基爾希納教授[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4):11-19.
[9]Darling-hammond L, Flook L, Cook-harvey C, et al.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20,(2):97-140.
[10]梁林梅,蔡建東,周雅格.學習科學到教學實踐變革——“轉化者”的角色與作用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0,(2):28-35.
[11]愛課程.應用學習科學改進教學策略[OL].lt;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icourse-1003589005gt;
[12][13][36]尚俊杰,張鵬,劉譽.教師學習科學素養(yǎng):概念內涵、理論框架與提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4,(8):87-96.
[14]萬恒,高辛宇.項目化學習中的教師:角色認知與勝任力要素[J].教師教育研究,2023,(2):63-68、91.
[15]Tsybulsky D, Muchnik-rozanov Y.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while team-teaching science classes using a project-based learning approach: A multi-level analysis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9,79:48-59.
[16]張金磊,張寶輝.游戲化學習理念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73-78.
[17]Jurow A S, Tracy R, Hotchkiss J S, et al. Designing for the future: How the learning sciences can inform the trajectori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2,(2):147-160.
[18][25][27]郁琴芳,陳嘉媛,宋萑.教師家校合作素養(yǎng)指標建設的德爾菲法調查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2,(6):44-52.
[19][22]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面向2030的變革性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 for 2030)[OL].
lt;https://www.oecd.org/content/dam/oecd/en/about/projects/edu/education-2040/conceptnotes/Transformative_Competencies_for_2030_concept_note.pdfgt;
[20]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2030/2040教育與技能的未來(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2040)[OL].
lt;https://www.oecd.org/en/about/projects/future-of-education-and-skills-2030.htmlgt;
[21]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OECD學習羅盤2030(The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OL].
lt;https://www.oecd.org/en/data/tools/oecd-learning-compass-2030.htmlgt;
[23](美)R.基思·索耶著.徐曉東,楊剛,阮高峰,等譯.劍橋學習科學手冊(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1-4.
[24]Sawyer R K.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535-550.
[26]梁昌昊,尹冠翔,王雅琪,等.中醫(yī)藥臨床實踐指南制訂和修訂中德爾菲法應用的方法流程及建議[J].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2023,(5):1084-1090.
[28]Liu H, Yin Z, Chen S,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assessment of ethics for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 study using the Delphi and expert ranking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19):11905.
[29]Tang S, Wider W, Ng C P,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ork-life balance among female managers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 Delphi study[J]. Open Education Studies, 2024,(1):20220213.
[30]Taber K S. The use of Cronbach’s alpha when developing and reporting research instruments in science education[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18,48:1273-1296.
[21][32][33]Shrestha N. Factor analysis as a tool for survey 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2021,(1):4-11.
[34]尚俊杰,曾嘉靈.走進學習科學:教師學習科學理論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3:1、33.
[35]Ross J A.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self-assessment[J].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2019,(1):1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Literacy in Learning Science Based on the Delphi Method
LIU Yu""" ZHANG Peng""" SHANGJun-Jie[Corresponding Author]
(Lab of Learning Sciences,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871)
Abstract:At present, learning science is becoming the key to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intelligence er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 literacy in learning science fo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unified conceptual definition and a stable consensus framework. Therefore, based on the existing data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initially constructed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literacy in learning science, and conducted a three-round Delphi survey to consult experts’ opinions.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the dimensions of the framework were supplemented, reduced, and adjusted, resulting in a finalized framework of teacher literacy in learning science that comprised 4 first-level dimensions, 13 second-level dimensions, and 35 third-level dimensions. Among them, the first-level dimensions included awareness of learning sciences, knowledge of learning sciences, skills in learning sciences, and self-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verified that each dimens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eacher learning science literacy had good structural validity,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dex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and offer a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learning science.
Keywords:teacher literacy in learning science; learning scie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lphi method
————————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重大課題“學習科學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3XXK0101)、北京社科基金2023年度重點課題“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教師發(fā)展”(項目編號:23JYA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譽,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學習科學、人工智能教育,郵箱為liuyu0703@outlook.com。
收稿日期:2024年11月4日
編輯: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