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流產業集聚對經濟發展和區域平衡至關重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中國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及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重要引擎。基于2016—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相關數據,運用區位熵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法,揭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的時空格局,利用熵權法對物流產業集聚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其中,成都和重慶作為核心城市,物流產業集聚顯著,但城市間發展不均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存在空間負自相關,但近年物流產業空間分布分散性在逐漸縮小。所選影響因素中,區域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消費水平和工業發展水平等指標對物流產業集聚作用較大。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時空格局;影響因素;區位熵
中圖分類號:F2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01-0005-08
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連接生產、消費、城鄉及國內外市場的核心紐帶,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及戰略性特點。物流產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質量和效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我國城市群發展的關鍵引擎,對于推動西部發展、縮小區域差距至關重要。近年來,成渝兩地高度重視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在近年印發的《關于印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口岸物流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將物流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作為當地重點部署工作。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背景下,物流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支撐性產業呈現空間集聚態勢。物流產業集聚有助于提升區域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一、相關研究綜述
隨著Alfred Marshll(1890)提出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集聚的理論觀點,Alfred Weber(1909)在《工業區位理論:區位的純粹理論》中提出了工業區位論,Paul Krugman(1991)提出新經濟地理論,物流產業集聚因此成為國內外學界研究熱點,相關學者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物流產業集聚作用機制研究。何光軍等[1]闡釋了物流產業集聚如何影響并推動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揭示了其背后的作用機制,發現兩者存在倒U型關系,且GTFP受經濟發展水平、創新能力、對外開放度等多因素正向影響。二是物流產業集聚效應研究。王鈺等[2]以長三角城市群27個市為研究對象,發現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跟區域經濟是相互依存的整體,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并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表明優化物流產業布局將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增長競爭力。三是物流產業集聚影響因素研究。鐘昌寶等[3]研究發現空間正相關性在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中比較明顯,物流產業集聚主要受經濟情況、工業發展等因素正向影響,而政府干預則有負效應。李倩倩等[4]指出,長三角城市群物流產業集聚與擴散并存,尚未實現區域一體化,人均GDP等多個因素促進物流產業集聚,而環境規制和基礎設施建設則對物流產業集聚具有抑制作用。朱文娟[5]研究發現,對外開放程度影響福建省物流產業集聚效果與日俱增,而產業結構等其他因素逐年減弱,空間集聚性雖存在但區域一體化水平有待提升。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物流產業集聚研究不足。
因此,文章利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16—2022年數據,測度其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并通過空間自相關分析法探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空間格局。隨后通過熵權法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為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空間布局和推動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
二、物流產業集聚時空格局分析
為準確剖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的時空格局,文章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揭示其集聚特征和演變規律,為后續分析影響因素提供重要依據。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1)區位熵
在測度產業集聚水平時,學界常用區位熵指數(Location Quotient)、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空間基尼系數(Spatial GINI Index)、EG指數(Ellison-Glaeser Index)及產業集聚指數(Ellison-Glaeser Index)等。區位熵是用來衡量一個區域特定行業部門的集聚程度或專業化水平的指標,且不受企業規模因素影響,確保了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可比性。因此,文章借鑒楊莉娟[6]的做法,采用區位熵測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LQi=" "(1)
其中LQi,表示i地區區位熵;qi表示i地區物流業就業人員數;q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業就業人員數;Qi表示地區總就業人員數;Q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就業人員數。LQigt;1,表明該地區物流產業集聚水平高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平均水平;LQilt;1,表明該地區物流產業集聚水平低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平均水平。
(2)全局Moran’s I指數
文章采用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Global Moran’s I)來衡量區域整體的空間自相關性。該指數能夠揭示一個區域內的空間分布總體特征,并據此評估空間上相鄰或接近區域在特定屬性上的相似性,計算公式如下:
I=" "(2)
w=w" " " ..." " " " " " w" "w" " " ..." " " " " " w" "(3)
公式(2)中,I表示全局Moran’s指數;w" "表示二進制臨近空間權重距離矩陣,取值為1和0。當i區域和j區域相鄰時,w" "=1;當i區域和j區域不相鄰時,w" "=0。x" "和x" "表示相應區域單元觀測變量值,x表示觀測變量累計平均值。全局Moran’s指數I的取值范圍通常是[-1,1]。當I的值大于0且越接近1時,表示正相關性越顯著;而當I的值小于0且越接近-1時,表示負相關性越顯著;當I的值為0,則意味著分布是隨機的,不存在空間相關性。
(3)局部Moran’s I指數
為深入剖析區域內物流產業的空間集聚特征,文章引入局部Moran’s I指數進行研究,計算公式如下:
Ii=" "(4)
公式(4)中,Ii表示局部Moran’s指數。當Ii的值明顯大于0,這表明局部區域單元觀測值具有相似特性,并且呈空間集聚趨勢;相反,當Ii的值明顯小于0時,這表明局部區域單元觀測值缺乏相似性,并且在空間上呈現出分散分布狀態。
2.數據來源
考慮到數據可獲取性,文章選取2016—2022年成渝雙城經濟圈中重慶、成都等16個城市相關數據。數據來源于四川、重慶等地《統計年鑒》與統計公報及前瞻數據庫。鑒于當前對物流行業的分類和界定缺乏統一規范,參考多數研究文獻,文章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作為物流業衡量標準。
(二)物流產業集聚水平演變分析
利用公式(1)計算得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業區位熵指數,見下頁表1。從整體趨勢來看,多數城市物流業區位熵值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這表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整體物流業集聚水平正在不斷提升。其中,重慶市和成都市的物流業區位熵值在所有年份均高于1,表明這兩個核心城市物流業集聚效應顯著,集聚水平高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平均水平。雅安市、自貢市和瀘州市物流業區位熵值在2016年較高,但隨后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其物流產業具有集聚效應,但物流產業集聚水平有所減弱。內江市和綿陽市物流業區位熵值在2017年后逐步上升,顯示出其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在此之后逐漸提升。德陽市、遂寧市、樂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賓市、廣安市、達州市和資陽市等城市物流業區位熵值在多數年份中低于1,表明這些地區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低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平均水平,物流集聚不明顯。
(三)物流產業集聚空間演變分析
為揭示成渝城市群物流產業集聚的空間格局及動態演變過程,文章利用ArcGIS10.8,基于自然斷點法劃分并繪制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6個城市物流產業集聚空間演變圖,見圖1。
從圖1中可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空間演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核心城市帶動效應。從2016—2022年,成都和重慶作為成渝城市群的物流集聚核心,其物流集聚水平值始終保持在較高程度,表明兩地物流產業發展迅速,對周邊城市的物流產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特別是鄰近城市內江、雅安、德陽等,受益于核心城市的輻射效應,物流集聚水平有所提升。二是物流產業集聚水平波動上升,但城市間發展不均衡。較多城市物流集聚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成渝地區物流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物流集聚水平穩步提升,但城市間物流集聚水平差異較大。例如,自貢市、瀘州市在2017年集聚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城市,而2022年資陽市、達州市及南充市物流集聚水平相對較低。三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主要集中在成都—內江—重慶這一條主軸線上。
(四)物流產業集聚空間格局分析
1.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根據2016—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6個城市物流產業集聚水平,運用Stata17.0計算全局莫蘭指數,見表2。從表2可見,一方面,近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Moran’s I指數值均lt;0,表明物流產業集聚空間負自相關,即物流產業發展在空間上趨于分散,地區空間集聚效應不高,空間差異性顯著;另一方面,從近兩年Moran’s I指數值變化情況看,呈上升趨勢,表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的空間負自相關性整體上有所減弱,物流產業空間分布分散性在逐漸縮小。
2.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局部空間關聯性,文章通過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得到局部Moran散點圖(見圖2)及局部空間相關模式表(見下頁表3)。
從圖2及表3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可知,2016—2022年間,區域內物流產業集聚表現出一定的空間關聯性和模式變化:高—高集聚(HH)模式的雅安市在2022年依然保持高集聚狀態,而低—高集聚(LH)模式的城市,包括資陽、德陽、眉山、達州等,顯示出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低—低集聚(LL)模式的城市如遂寧、樂山、南充、廣安等持續處于低集聚狀態,可能與區域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有關。高—低集聚(HL)模式中,成都和重慶作為核心城市,一直保持物流產業高集聚水平,而自貢和綿陽等城市則表現出與周邊地區的差異。總體來看,成渝地區在物流產業的集聚上呈現出了顯著的不平衡態勢。成都及重慶等核心城市在物流產業集聚上持續展現其優勢地位,而部分城市在物流產業集聚方面尚顯不足,需要加大發展力度并尋求政策支持,以提升其物流產業的集聚水平和競爭力。
三、物流產業集聚影響因素分析
在明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時空格局的基礎上,深入剖析其影響因素顯得尤為關鍵。這有助于深入理解物流產業集聚的驅動機制,為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提供依據。
(一)影響因素指標構建
為進一步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空間格局的影響因素,文章參考諸多學者文獻研究作為基礎,以表4所選指標作為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約占川渝總人口和經濟總量的90%,鑒于影響因素指標數據的代表性及可獲取性,此處以四川和重慶指標數據替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6個城市的影響因素指標數據。
(二)評價方法
為避免人為因素干擾,增強了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文章參考朱衛未等人[7]的做法,通過熵權法進行影響因素研究。
首先,由于各指標可能存在量綱和數值范圍差異,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以確保各指標具有可比性。文章采用極差標準化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設定x" "是第i 個對象在第j個物流產業集聚影響因素指標上的觀測值。r" "是第i個對象在第j個指標上標準化后的值。隨后計算第j個指標比重p" ",計算公式如下:
p" "=" "(5)
隨后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表,計算指標熵值,計算公式如下:
e" "=-" " " " "p" "lnp" "(6)
確定wj,即第j個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w" "=" "(7)
最后,根據指標權重,計算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s" "=" " " w" "r" "(8)
(三)結果分析
利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16—2022年指標數據,利用公式(5)至公式(8)計算,得出各影響因素指標評價評分,見表5。
從表5可見,多數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分總體上升,表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物流產業趨于集聚發展。具體來說,區域產業結構(x3)、經濟發展水平(x1)、社會消費水平(x6)和工業發展水平(x8)評分增長較快,說明這些因素對物流產業集聚影響較大。因服務業的發展能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促使物流需求與資源有效配置,經濟增長是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社會消費水平及工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則帶動了物流需求的增長。另外,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投資資金和硬件支持。政府干預程度的增加體現出政府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物流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反映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行業在技術應用和創新方面的進步。
四、結論及建議
經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的深入研究,文章得出了相應結論,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旨在推動物流產業的優化布局和高質量發展。
(一)結論
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第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在研究期間整體不斷波動上升,其中重慶市和成都市作為核心城市,其物流業呈現集聚效應,且主要集中在成都—內江—重慶這一主軸線上,但尚未形成完全的區域一體化布局,城市間發展不均衡,部分城市集聚水平有所減弱。第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存在空間負自相關,表明物流產業發展在空間上趨于分散,但近年負自相關性整體有所減弱,表明物流產業空間分布分散性在逐漸縮小。第三,區域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消費水平和工業發展水平,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產業集聚的重要因素,它們的快速增長為物流產業提供了支持,并帶動了物流需求的提升。此外,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及政府的積極干預也為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成渝地區物流產業的集聚和高質量發展。
(二)建議
第一,優化物流產業空間布局,提升整體集聚水平。一是要加強區域一體化布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強化政府間合作,共同規劃物流產業發展戰略,特別是在成都—內江—重慶這一主軸線上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多節點、多層次的物流網絡體系,以提升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二是要推動城市間均衡發展。針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需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促進資源要素在城市間的合理配置。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成都和重慶作為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物流產業聯動。同時,加大對物流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城市的支持力度,鼓勵物流產業發達城市與周邊城市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升整體集聚水平。
第二,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網絡效率。要持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發展和完善多式聯運系統,實現公路、鐵路、航空和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完善區域物流樞紐和節點布局,拓展次級物流節點,形成多節點、多層次、高效便捷的物流網絡體系。同時,要加強交通信息化建設。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建設現代化的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及公共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等措施,提升物流信息的傳遞效率和準確性,進一步優化物流網絡運作,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政策引導帶動物流需求,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如包括設立專項資金、壯大產業規模、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優化商貿發展布局,培育重點商貿服務企業及壯大本地商貿物流企業,支持物流相關的直播電商產業發展等措施,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加大促消費力度,支持特色突出的夜經濟和商業街區發展建設,提升社會消費水平。另外,要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融合發展,帶動物流需求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何光軍,夏帆.物流產業集聚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機制及其測度[J].商業經濟研究,2021(17):105-108.
[2]" "王鈺,疏爽.物流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基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實證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1):76-89.
[3]" "鐘昌寶,錢康.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7,31(5):78-86.
[4]" "李倩倩,董會忠,曾文霞.長三角城市群物流產業集聚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0(5):148-151.
[5]" "朱文娟.福建省物流產業集聚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3,45(3):1-5.
[6]" "楊莉娟.物流產業集聚、技術進步與流通產業全要素生產率[J].商業經濟研究,2024(8):94-97.
[7]" "朱衛未,趙路遙,淦貴生.中國省域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物流科技,2024,47(5):1-4.
[責任編輯" "萬"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