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實施的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通過對現狀調查及病害成因分析,采取改善重構的工作思路,實現微環境實時監測和有效調控,達到文物整體賦存環境“穩定、潔凈”的預期目標,不僅有利于建立文物保護風險預控機制,亦有助于提高文物收藏和保護管理水平。
關鍵詞: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環境;意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5.009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皖邊區政府舊址,以黨史教育和紅色教育為核心定位,以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核心價值觀、傳承紅色基因為目的,向社會免費開放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該館收藏革命文物88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07件(套);配合基本陳列展出文物20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87件(套)。但由于歷史原因,這些革命文物保存的微環境和整體賦存環境不佳,存在安全隱患。為此,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實施了預防性保護項目,在對文物保存現狀、病害及其成因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使文物保存微環境實現實時監測和有效調控,整體賦存環境實現“穩定、潔凈”的預期目標,革命文物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 革命文物保存現狀調查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收藏的884件(套)革命文物,主要有紙質、木質、鐵質、皮革、棉麻等質地,分別存放于文物庫房和各個展廳展柜中。經過現場調查,革命文物的保存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環境監測手段單一
環境監測設備僅有簡單的溫度計、精度較低的濕度儀,監測手段單一。對于其他如甲醛、VOC、二氧化碳、光照強度、紫外強度等不能有效感知,工作人員無法根據環境因素的變化采取適當的文物保存調控措施。
1.2 微環境調控設施缺乏
文物存放于用玻璃材質制作的內嵌柜、壁龕柜、懸挑柜、桌形柜內,不僅存在氣密性差、光照強和陳舊破損等問題,還都不具備調光、調溫、調濕等功能設施。
1.3 整體賦存環境差
展廳和文物庫房雖配置了空調系統,可以進行溫濕度的調控,但未配置新風系統,其對文物保存微環境和整體賦存環境調控的效果有限。特別是展廳環境的突出特點是空間大、人流密集,對文物本身產生危害的因素多。而文物庫房內建筑材料或文物自身散發的有害氣體也無法排出,空氣質量欠佳。
庫房內僅配置2組木質抽屜柜、6組木質多功能文物柜和2組重型文物柜。其中木質文物柜架密封性差,吸濕后緩慢放濕的特性還會造成濕度升高,揮發酸性有害氣體。庫房內未配備囊匣,部分文物直接裸放于木質柜架內。同時,庫房內采用普通熒光燈照明,光線中的紫外線含量超過了《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的要求,對紙質文物的保存尤為不利。
2 革命文物保存環境的檢測與評估
為全面了解、評估革命文物保存現狀,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按照《WW/T 0016-2008 館藏文物保護環境質量檢測技術規范》等要求,針對庫房和展廳進行革命文物保存環境檢測、調查與評估。
2.1 溫濕度檢測概況
工作人員用溫濕度記錄儀記錄了各個展區和庫房的溫濕度(詳見表1)。
從溫濕度檢測結果看,展廳溫度波動比較大,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2.7~6 ℃。各個展區和庫房平均濕度與夏季潮濕的氣候波動較為接近。
2.2 污染物檢測概況
甲醛和VOC對文物都具有潛在威脅,尤其是在濃度超過國家相關規定的情況下。為精確掌握文物庫房、革命史陳列區等部位甲醛和VOC濃度情況,工作人員使用PPM-htV型甲醛測定儀、ppbRAE 3000手持式VOC氣體檢測儀等專業設施開展檢測(詳見表2)。
從檢測結果看,甲醛濃度除文物庫房偏高外,其他各個展區濃度正常;各個展區和庫房的VOC濃度均在安全標準(400ppb)以上,其中庫房超標近45%。
2.3 光照水平檢測概況
光照作為一種能量,可以加速文物老化。工作人員使用德國TESTO 540全數字照度計,對各個展區和庫房光照水平進行檢測(詳見表3),發現各展區和庫房的照度均在300lx以上,略微超標。
2.4 評估意見
第一,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革命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手段簡單,無法實時、全面感知賦存環境中各種因素的變化,更不能及時進行調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環境監測系統,以實現對各個展區、庫房溫濕度及污染物的及時監測和風險預控。
第二,由于館藏革命文物種類繁多、質地不同,對環境因素的要求也不同。同時,根據現場檢測和調查結果,革命文物保存微環境和整體賦存環境均有污染物超標現象。因此,需結合文物自身特點和賦存環境實際情況,對展區和庫房開展差異化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
第三,根據革命文物保存實際情況完善環境調控設施和舉措后,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還應立足文物預防保護理念,通過建章立制,形成革命文物風險防控機制,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
3 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主要措施
3.1 改善文物存儲微環境
將庫房中的木質柜更換為標準的文物存放柜架,包括6個抽屜式和3個隔板式文物儲藏柜、9個多功能防震文物儲藏柜及3個書籍文物儲藏柜。相較于庫房,展廳由于開放性和游客聚集等原因,其環境波動更大,也是革命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和調控的重要目標。因此,各個展廳中配備了安全、環保、具有防爆和過濾紫外線功能的展柜。展柜采用防銹防腐蝕金屬材料和超白夾膠玻璃制成,其中的夾膠可過濾99%的紫外線輻射(波長320~380 nm),且具備良好的密閉性能,柜體氣密性(換氣率)小于等于0.5 d-1。同時,對各個展廳中的展柜、庫房中的抽屜式和隔板式文物儲藏柜配備專用凈化恒濕機。凈化恒濕機可以在10 h內將大于等于8 m3密閉空間內的濕度從25%RH調節到70%RH,也可以在10 h內將濕度從70%RH調節到25%RH。
1940年,美國化學家巴羅以實驗確認紙張中的酸性是導致紙張劣化的主要原因。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收藏的革命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文件、書籍、郵票、錢幣等紙質文物。為此,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配置了150套無酸紙材料制作的天地蓋式和折頁式囊匣,其pH酸堿度在7以上,呈中性,不含有對文物有害的物質,還具有防潮、防霉、防蟲和較強的耐老化及長期使用而不產生明顯的強度下降等性能。
3.2 構建科學的文物賦存環境系統
3.2.1 構建適宜的文物賦存環境
館藏文物保存得好壞、壽命長短,既取決于文物本身材料性質,更取決于文物所處的環境。為此,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根據國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試行規范》要求,針對不同質地文物的保存狀況,在恒濕展柜和儲存柜中設定相應的保存環境參數(詳見表4)。
3.2.2 打造可監測、可調控的文物庫房環境系統
為有效改善文物賦存環境,在庫房中增設了空氣凈化機、加濕除濕一體機等設備,實現空氣質量管理自動化、智能化。空氣凈化機內部配備無線智能環境傳感器模塊,可實時監測庫房內的空氣質量,能快速有效去除空氣中的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碳、甲醛、可揮發的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氫、苯、有機酸等有害氣體,保證庫房空氣潔凈。加濕除濕一體機由專用物聯網遠程控制,具備遠程監控系統,可根據庫房濕度情況進行自動除濕或加濕。
3.2.3 改善文物保存環境中光照情況
庫房、展廳等區域開展的光照水平檢測記錄結果(表3)顯示,目前庫房照明采用的普通燈管,具有頻閃、紫外泄漏、色溫偏高、顯色指數低和壽命短等缺點,且紫外線及照度數據均未達到國家標準。為改善光照情況,一是對庫房、展廳的光源進行改造,更換為LED燈具,有效減少紫外線、紅外線等對文物產生的損害。二是根據不同質地和類別的文物,對展柜內的燈光設定相應的光照強度和年曝光量。對光特別敏感的如棉麻質、紙質、皮革等質地的文物,再通過調整光照角度、降低光照強度和年曝光量等方式,確保在符合文物預防性保護需求的前提下,不影響展覽展示效果。
3.2.4 建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環境監測預警體系主要由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終端、網絡基站、系統軟件平臺三大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是首先通過分布于庫房、各個展廳的智能化監測儀器—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終端,采集革命文物賦存環境中的溫濕度、光照度以及二氧化碳、VOC、甲醛含量等環境指標相關數據,再通過無線傳感網絡基站將數據轉發至服務器,并在環境監測系統平臺上存儲、顯示、分析和評估,在出現異常情況時可自動發布預警信息。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的管理人員可通過系統平臺對文物賦存環境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查詢和管理。
3.3 建立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機制
為切實有效做好革命文物環境質量監測調控及風險評估工作,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建立了由辦公室、文物史料部、安全保障部等部門組成,有完善管理程序、規章制度、設施裝備的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機制。其中文物史料部總體負責預防性保護工作,包括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匯總、分析和研判,及時解決和處理革命文物保護管理中發現的問題與隱患,以及預防性保護、管理和利用等科學研究工作。辦公室負責各個展廳和庫房展柜、空調系統、監測設備等硬件設施的運行與維護。安全保障部負責對各個展廳、庫房進行日常巡查,檢查各個環境監測終端是否正常工作以及革命文物的安全。
4 總結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實施的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運用無線測控與物聯網技術,對文物存儲及配套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建立健全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機制,實現文物保存微環境和整體賦存環境“可監測、可調控、可持續”的良好狀態,實現“安全、穩定、潔凈”的工作目標,全面提升館藏革命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能力。
一是結合基本陳列展出的革命文物以及庫房中保存的重點文物,通過配套氣密恒濕儲藏、調濕控濕和環境監測調控設備,有效改善了重點文物保存的微環境。
二是在各個展廳、庫房中配置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展柜、囊匣、照明系統,再輔以溫濕度監測、光照和紫外強度監測、甲醛含量監測終端,讓整體賦存環境對文物更加友好。
三是環境監測預警體系通過智能化的數據采集、傳輸、分析、研判、預警,代替了以往工作中主觀經驗的分析判斷,增強了預防性保護的精準性,提高了文物保護的工作效率。
四是完整的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工作機制,有助于明確工作人員崗位職責、規范藏品科學管理,形成一道全方位、立體化的文物安全系統,阻止或延緩革命文物的劣化,達到長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革命文物不僅是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見證者,也是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明載體。在科學調查、分析、評估的基礎上實施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優化保護方案、配置科技裝備、建立管理體系,有利于從根本上改善革命文物的賦存環境,有利于講好革命故事,更好地發揮革命文物在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蔣海豐.預防性保護理念下博物館文物保護方法:以諸暨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4):128-130.
[2]于沁.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調查與監測分析[J].博物館研究,2020(4):69-73.
[3]陳緒軍.南京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文獻酸化情況調研[J].數字與微縮影響,2013(3):4-7.
[4]盧燕玲.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實踐與思考:以深圳博物館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0,32(2):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