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文化傳播多元化的當下,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愈發重要。文章聚焦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闕下學堂”品牌,深入探討以受眾為導向的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精準設計與實施策略。通過分析其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活動設計、實施過程及成效,揭示以受眾為核心的教育活動對博物館文化傳播與社會影響力提升的關鍵作用,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受眾導向;闕下學堂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5.027
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承載著保存、研究和傳播文化遺產的使命。隨著社會發展,公眾對博物館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傳統的“一刀切”教育模式難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學習訴求。滕州漢畫像石題材廣泛,涵蓋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社會生活等方面,是研究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然而,漢畫像石的解讀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專業的引導與講解。在此背景下,為了讓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傳承,“闕下學堂”致力于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深入淺出地向公眾闡釋漢畫像石文化,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受眾為導向,精準設計和實施社會教育活動或成為博物館提升教育質量、擴大社會影響力的必然選擇。滕州市漢畫像石館的“闕下學堂”品牌,通過深入研究受眾特點,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教育活動,在博物館社會教育領域取得了良好成效。
1 “闕下學堂”受眾分析
1.1 青少年群體
青少年是博物館教育的重要目標群體,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大的特點。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闕下學堂”活動自開展以來,圍繞青少年課外拓展學習的客觀需要,拓寬服務范圍,精心打磨課程課題,以高質量、高水平、有特色、兼備嚴謹的學術思想與趣味的活動形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1.2 成年人群體
成年人包括普通漢畫愛好者、學生家長、專業研究人員等細分群體。普通愛好者希望通過博物館教育活動豐富文化生活,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學生家長則期望借助活動輔助子女教育,增進親子關系;專業研究人員更關注活動的學術深度和研究價值,希望通過交流獲取新的研究思路和成果。
1.3 老年人群體
老年群體時間相對充裕,對傳統歷史文化有深厚的情感和較高的認同感。他們參與博物館教育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自身對文化知識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社交互動中豐富晚年生活。他們偏好具有文化內涵、節奏舒緩的活動形式。
2 以受眾為導向的活動精準設計
2.1 針對青少年的活動設計
2.1.1 趣味課程開發
“闕下學堂”針對青少年設計了“漢畫小偵探”課程,將漢畫像石中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元素轉化為有趣的謎題,讓青少年在解謎過程中探索漢畫像石的奧秘。例如,通過展示一幅含有多個神秘符號的漢畫像石拓片,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測符號的含義,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1.2 體驗式活動策劃
舉辦“我是漢代小畫師”活動,青少年們先在素描紙上用鉛筆仿照漢畫像石拓片進行初步的臨摹,再用勾線筆勾邊描線,最后發揮自己的想象將圖案涂上顏色。一張張稚嫩的小臉認真地創作著獨屬于自己的作品,一幅幅精美的繪畫誕生于他們手中。這種體驗式活動不僅能讓青少年深入了解漢畫像石藝術,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2.2 滿足成年人需求的活動設計
2.2.1 專題講座與研討會
針對普通愛好者和專業研究人員,“闕下學堂”定期舉辦“漢文化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漢代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以及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主題,結合高清圖片與實物復制品,講座內容既有面對大眾深入淺出的普及性知識,也有面向學者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滿足了不同層次成年人的需求。
2.2.2 親子互動活動
為滿足學生家長的需求,設計了親子漢文化體驗活動。例如,“親子漢禮研習”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漢代禮儀,了解傳統禮儀文化的內涵;“親子拓印體驗”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家長一起親手操作鋪紙、沾濕、敲打等工序。經過一番努力,漢畫像石上的圖案清晰地呈現在紙上,大家捧著自己親手拓印的作品,滿是欣喜與滿足。
2.3 適合老年人群體的活動設計
2.3.1 文化賞析活動
“闕下學堂”開展“漢畫像石文化賞析”活動,為老年群體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由專業講解員引導他們欣賞漢畫像石的藝術之美。在館內,針對老年群體,定制專屬導覽;館外,漢畫講座走進社區。通過這些社會教育活動,滕州市漢畫像石館成功搭建起與老年群體溝通的橋梁,讓漢畫像石所承載的深厚文化,跨越時空,融入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有效提升了博物館文化傳播力。
2.3.2 手工制作活動
考慮到老年人的動手能力和興趣愛好,設計了簡單易操作的手工制作活動,如漢畫像石主題的剪紙活動。在活動中,老師耐心指導老年人剪出具有漢畫像石風格的圖案,讓他們在動手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促進了老年群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3 活動的精準實施策略
3.1 業團隊保障
“闕下學堂”組建了一支由文物專家、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組成的專業團隊。文物專家負責提供專業的知識支持,確保活動內容的準確性和學術性;教育工作者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活動流程;志愿者經過培訓后,協助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為參與者提供貼心服務。
3.2 多渠道宣傳推廣
利用多種渠道對活動進行宣傳推廣,以提高活動的知曉度和參與度。線上通過博物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社交媒體平臺等發布活動信息,吸引年輕受眾和外地游客;線下在學校、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等地張貼海報、發放傳單,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進行精準宣傳。同時,與當地媒體合作,對活動進行報道,擴大活動的影響力。
3.3 活動反饋與調整
每次活動結束后,工作人員都會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訪談等方式收集參與者的反饋意見。根據反饋,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活動內容、形式、組織流程等進行調整和優化。例如,根據青少年在“漢畫小偵探”活動中的反饋,增加了謎題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使活動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4 實施效果與影響
4.1 提升受眾參與度和滿意度
當前,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闕下學堂”活動品牌正處于深化拓展的關鍵階段,活動工作的成效是不同群體精神文明的“鏡子”,是衡量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必須以活動創新為牽引,推動活動多樣化、趣味化、全面化。滕州市漢畫像石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提升其社會教育活動對不同受眾的吸引力至關重要。
4.2 增強博物館文化傳播力
“闕下學堂”一系列活動,將漢畫像石文化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遞給廣大受眾,有效提升了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參與活動,了解了漢畫像石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滕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活動的成功舉辦也提升了滕州市漢畫像石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參觀。
4.3 促進社會教育功能發揮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對于青少年,活動培養了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對于成年人,活動為他們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對于老年人,活動讓他們在晚年生活中繼續學習,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尊重。“闕下學堂”成為了連接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橋梁,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5 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闕下學堂”社會教育活動
近年來積極嘗試創新教育手段,精心策劃打造“闕下學堂”品牌系列活動,同時采取線上+線下、館內+館外交互模式,利用傳統節假日、重要紀念日及寒暑假期間舉辦社教活動。讓不同群體在活動中了解滕州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5.1 “漢風畫韻”文化宣教進校園
滕州市漢畫像石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山東省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棗莊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積極開展“漢風畫韻”文化宣教進校園活動(圖1~圖3)。通過與多所學校合作,將漢畫像石文化貫穿學生教育始終。滕州市漢畫像石館每年進校園20余次,通過展覽展示、講座、手工制作等豐富、靈活、多樣的體驗形式,不斷挖掘、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服務在校教育體系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大眾教育的第二課堂。如:滕州市漢畫像石館“文化宣教”走進南沙河中學開展“漢風畫韻 鐫刻千秋”漢代畫像石臨摹雕刻體驗活動。首先向同學們介紹漢畫像石的制作過程、特點以及雕刻技法,接著利用泡沫板模擬漢代人用的石板體驗繪畫與雕刻的創作過程。同學們在泡沫板上用鉛筆勾勒出自己喜歡的漢畫像圖案,用手中的刻刀認真地進行雕刻。經過同學們的努力,一幅幅精美的圖案躍然于板上。
5.2 “我們的節日”特色活動
“闕下學堂”作為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重要的文化教育品牌,在傳統節日和重要紀念日舉辦系列活動(表1),深度傳承傳統文化。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如春節的“喜迎龍年 ‘畫’趣橫生”活動,工作人員根據館內的漢畫元素講述了十二生肖及龍生九子的故事,然后發放尋龍卡,參與者們紛紛穿梭在展廳內,尋找與尋龍卡相對應的“龍”的圖像。通過活動,不僅讓廣大市民和游客深度探尋中華“龍”文化的深邃內涵與多元魅力,又為大家近距離感受漢代畫像石提供了體驗機會,深受群眾喜愛。
5.3“闕下學堂”系列公益教育活動
結合已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歸納出了具有“創新+沉浸+體驗+互動”四維度的探究式活動開發新思路,即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不同的活動體系(表2)。近年來,舉辦小小修復師體驗活動、“感受拓印文化 傳承非遺技藝”—親子拓印互動體驗活動、“門環輕叩 歲月悠悠”手作“鋪首銜環”活動、探古尋“漢”—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關愛留守兒童等公益教育活動400余場(圖4)。通過優化場館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廣泛收集各群體反饋,不斷改進活動內容與形式,讓更多人領略到漢畫像石這一歷史瑰寶的獨特魅力。
6 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當前以受眾為導向的博物館社教活動在精準設計與實施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對受眾需求調研不深入,導致活動內容與形式未能精準契合不同群體喜好;活動策劃缺乏分層分類,難以滿足各年齡段、知識水平受眾的差異化需求;資源整合與利用不足,限制活動深度與廣度。對此應深刻反思,加強對受眾需求的精準把握,優化策劃流程,充分整合資源,提升社教活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7 結論
見證歷史,以史鑒今。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闕下學堂”品牌以受眾為導向,精準設計和實施社會教育活動,在提升受眾參與度、增強文化傳播力和促進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深入分析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和需求,開發針對性強的活動課程,并采用專業的實施策略,“闕下學堂”為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未來,博物館應繼續堅持以受眾為中心的理念,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更好地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鄭奕.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結合制度設計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2]周燕.淺談如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以南通地區的博物館為例[J].文物天地,2024(11):36-38.
[3]陳俏怡.淺談博物館以社教活動為契機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以唐山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