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暗潮濕的洞穴深處,遠古人類正蜷縮著咀嚼秋天藏下的冷硬肉干。他們這種為保存有限熱量而養成的節能天性,竟與今天年輕人點擊外賣軟件的舉動,在漫長的進化長河中產生了奇妙共振。這跨越萬年生存策略的同構性,揭示了文明演進中一對深刻矛盾,即惰性是生存本能的堅持,試錯則是對能量配置模式的創造性重構。它們如同DNA的雙鏈,相互纏繞攀升,在對抗與和解中持續塑造著人類社會的基本形態。
早期人類在洞穴中只有微弱的火光的生活,迫使他們形成了貫穿生命全周期的節能機制。正如進化心理學所表明的,這種節能機制歷經世代傳承,逐漸穩固地隱藏進人類基因密碼,深刻影響著人類的行為和思維,使得現代人仍頑固保留著“蜷縮在認知舒適區”的傾向。
一萬年前,長江流域稻作文明的誕生,是這對矛盾鮮活的例證。當周期性的洪水對既有采集模式構成威脅,先民們并沒有一味固守漁獵采集傳統,陷入惰性的陷阱,也沒有貿然倉皇遷徙,進行新的冒險嘗試。而是在沼澤邊緣開啟了試探性播種。他們播下野生稗種,經過無數次失敗,終于得到可資馴化的良種。這是“有限試錯”的策略,始終游走于兩種力量的微妙平衡之間,節能本能如同古老的守夜人,執著于沿襲已經驗證的安全路徑,而探索的沖動則像永不倦怠的拓荒者,總在尋找未被標注的認知疆域。根植于認知系統的永恒角力,在神經網絡的量子糾纏中形成獨特的決策光譜,前者將重復行為固化為節約和省力通道,后者則不斷拆解既有認知框架以構建新的可能。
這種動態平衡機制在文明進程中得到反復驗證,當狩獵采集者駐足觀察植物生長周期時,當現代科學家在實驗失敗中捕捉靈感時,本質上都是守成者與革新者的認知談判。前者通過固化經驗降低生存風險,后者則通過打破常規創造進化機遇,二者既相互制約又彼此成就,如同雙螺旋結構中的互補堿基對。
決策系統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既非完全臣服于路徑依賴的慣性,也不會盲目追逐變革的眩暈感。就像云貴梯田建造者在劈山造田時仍遵循水系規律,人類認知系統始終在經驗沉淀與突破創新之間校準著最佳張力點。
這種機制詮釋著數字時代人們在算法便利與技能退化間的艱難取舍。現代社會“超級便利”的數字世界正重塑著試錯倫理,信息繭房更是一種被迫的惰性表現,它將人們困于自己的興趣和認知范圍內,為試錯設置了重重阻礙。社交平臺將人際交往簡化為表情包的互換,相親軟件讓求偶不再需要羞澀的神態,卻磨滅了人類歷經漫長進化獲得的微表情解讀能力。即時通訊消除了等待的焦慮,卻使前額葉皮層的延遲滿足功能逐漸退化。人們在繭房里接受著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卻失去了接觸不同思想和觀念的機會,從而降低了主動試錯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這便如同嶺南早期先民的生存困境,珠江流域豐富的野果魚蝦,削減了他們試錯的動力和勇氣,致使其認知疆域始終局限于洞穴內外。這些數字世界構建的虛擬“洞穴”,較之于柏拉圖洞穴寓言中的火光,更具麻痹性和欺騙性。
而錯誤本身是文明進步的關鍵要素。景德鎮的制瓷記錄里,有著無數次釉色偏差的經歷,這些看似失敗的“試錯污跡”,恰恰構成突破惰性壁壘的重要臺階。華為海思芯片的研發歷經多次流片失敗,背后的創新倫理與它們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共鳴。在文明演進過程中,錯誤并非僅僅是失敗的標志,“錯誤遺產”常常會意外轉化成發展的契機。典型例子便是絲綢之路的商隊迷途路線,原本的“路線錯誤”最終標注出最佳貿易通道。這種現象可以用歷史地理學家H.E.Williams的“意外發現理論”來解釋,這些“錯誤”不僅沒有阻礙發展,反而成為了文明進步的重要臺階,那些把缺陷錘煉成卓越的過程和經驗,為人類社會的不斷前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這里需要更清晰地闡釋試錯和不自覺犯錯對文明演進的不同作用。試錯是一種主動且有目標的探索行為,如同長江流域的先民嘗試馴化野生稻種,他們有著明確的目的,即尋找更穩定的食物來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嘗試、調整,每一次失敗都為下一次嘗試積累了經驗。試錯是在已知邊界上對未知領域的勇敢嘗試。而不自覺犯錯往往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例如在現代社會,人們在享受數字便利時,不自覺地導致了一些能力的退化。這種犯錯并非源于主動探索,而是由于對新環境適應不足或盲目追隨某種趨勢。不自覺犯錯雖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但也能幫助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像人類在使用數字技術時出現的各種問題,促使我們反思科技與人類發展的關系,進而引導我們更謹慎地對待新事物,調整發展方向。
今天,當我們站在信息技術爆發的時空節點回望,數字時代試錯倫理的吊詭性在于,它在編織信息繭房,削弱人們原始生存技能的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將現實世界的試錯成本大大地降低。從長江先民馴化稻種時保留少量野生田,到當代“Ai憲法”框架,既激發創新又控制風險,這種亙古未變的雙重性不斷印證著認知進化的基本規則。文明的精妙不在于消滅惰性或規避錯誤,而在于讓節能本能的螺旋與認知突圍的螺旋持續纏繞攀升,如同量子計算機中糾纏的粒子,既可以在超導電路中維持精密秩序,又能夠在混沌邊緣孕育突破性躍遷。
人類始終在用新的錯誤突破舊的認知,用主動的磨難對抗被動的完美。洞穴之外的星光從未改變,改變的是人類解讀光明的勇氣。從巖畫創作者顫抖的手印到程序員鍵盤上的指紋,從古老占卜的裂痕到芯片光刻的紋路,每一次認知突圍都在重演相同的寓言,惰性并非前進的對立面,而是試錯的參照。正如璀璨星空永遠不是洞穴的敵人,而是人們心中眼中火光的延伸……
(源自“優美散文”,故海薦稿)
責編:黃舉鑫(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