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一個早春,東山在一片白茫茫中醒來,山上的樹木早已褪去了往日的翠綠,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距離東山數里外的一片田野,詩人楊長孺(1157年—1236年)正冒著寒冷在采擷茨菰花。看到經過風霜洗禮的花瓣稀疏地覆蓋在瑤臺上,楊長孺聯想到眼前困頓的生活,心中泛起陣陣漣漪,情不自禁寫下一首《茨菰花》:“折來趁得未晨光,清露晞風帶月涼。長葉剪刀廉不割,小花茉莉淡無香。稀疏略糝瑤臺雪,升降常涵翠管漿。恰恨山中窮到骨,茨菰也遣入詩囊。”
說起楊長孺,也許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楊長孺就是楊萬里的長子。楊萬里的詩自成一家,獨具風格,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在顯赫的詩名背后,楊萬里守廉持正,兩袖清風。其長子楊長孺、次子楊次公均在朝為官,楊萬里采取“厲之以志,勸之以正,示之以儉,貽之以言”的方式賦詩教子。楊長孺三十五歲才走上仕途,到湖南永州零隴縣做主簿。楊萬里寫了一首詩送給他,詩曰:“好官易得忙不得,好人難做須著力。汝要作好官(《大兒長孺赴零陵簿示以雜言》),令公書考不可鉆。借令巧鉆得,遺臭千載心為寒。”勉勵楊長孺要做好官,做好人,不要鉆營高位,要效法圣賢。嘉定八年(1215年),楊長孺升任廣東經略安撫使、知廣州事,他對賓客說:士大夫清廉便是七分人了,因為公、忠、明都是由清廉而產生。楊氏父子的官聲人品堪稱后世之楷模,以清廉傳世、門風不墜。

楊長孺與茨菰的情緣,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善于從自然景物中汲取靈感,茨菰便是他筆下常見的意象之一。在楊長孺的《茨菰花》詩中,茨菰不僅是自然風光的點綴,更是他情感的寄托,詩中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物質貧乏的無奈,即便遭遇如此境況,詩人也不愿放棄對茨菰花的記錄和欣賞,將茨菰花珍藏在自己的“詩囊”之中。茨菰諧音“慈姑”,慈有仁慈之意,姑為母之稱,故“慈姑”帶有慈愛與孝順之意。南宋理學家羅大經隨筆集《鶴林玉露》記載,楊長孺在吳興做郡守時,80多歲的母親不僅繼續“冬晨熬粥”,還“郡圃種苧”“躬紡輯以為衣”。羅大經不禁感嘆:“誠齋(楊萬里)、東山(楊長孺)父子視金玉如糞土,清介絕俗,固皆得之天資,而婦道母儀所助已多矣。”楊長孺任廣東經略安撫使一職時,天天粗茶淡飯,縮衣節食,卻把自己的七百萬緡俸金“代上戶輸租”,深受百姓愛戴。后人在吉安建立楊氏忠節祠,明代畫家謝縉在祠記中專門贊美楊長孺這一壯舉。
茨菰是有氣節的植物,雖終生處于泥淖之中,卻與蓮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白花素潔,不蔓不枝,如君子高潔的品格。明代詩人趙完璧盛贊茨菰花:“忽訝秋風玉,由來冰雪姿。孤光明綠葦,獨秀出污池。寵謝華堂剪,閑依野釣絲。清芬煙水外,不受一塵欺。”據《鶴林雨露》記載,楊長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時,皇親宗親抗稅,欺壓百姓,楊長孺親率衙差上門捉拿。對方倚仗皇親身份,態度驕橫,楊長孺剛正不阿,寫下判詞:“爾為天子親,我為天子臣;爾犯天子法,我行天子刑。”最終,皇親宗親屈服認罪。他離開福州時,寫下一首詩贈與同僚:“與世長多忤,持身轉覺孤,夤緣新齒舌,收拾老頭顱,我已訶瀧吏,君誰誦子虛。同歸燈火讀,家里石渠書。”這首詩抒發了楊長孺不愿同流合污,寧愿回家讀書的高潔情懷。楊長孺遠在江西吉州老家的屋子,經楊芾(長孺的爺爺)、楊萬里,到楊長孺住時已易三代,破損不堪。即便如此,楊長孺也不肯花錢修葺。吉州太守史良叔“官滿來訪”,“入其門,升其堂,目之所見,無非可敬可仰、可師可法者,所得多矣”。于是在感嘆之余,請畫工將楊長孺家祖宅及清苦生活場景畫圖而去,報奏朝廷。一時間,楊長孺清廉愛民的形象廣為流傳,為同僚們所欽佩。宋寧宗曾問翰林學士、太常少卿真秀德:“當今廉吏是誰?”真秀德認真思考后,答道:“楊長孺,當今廉吏也。”
“家池動作經旬別,松竹琴魚好在無。樹暗小巢藏巧婦,渠荒新葉長慈姑。”在歷史的長河中,楊長孺是一個不甚為人所知的廉吏,但是人民敬仰他,懷念他。楊長孺與茨菰的一段情緣,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還為后世樹立了廉潔奉公的典范。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