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被譽為“詩詞的女兒”,但在她自己看來,一生最重要的身份,莫過于“教詩詞的老師”。有學生問:詩詞究竟有何用?她毫不遲疑、朗聲答復:“讓人心靈不死。”
葉嘉瑩說,她之所以終生從事詩詞教學,是因為“有一段因緣在”:“我所有的詩詞,都是源于現實中真實的觸動。”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平一戶書香世家,三四歲時父母就教她背誦詩詞。看到家中四合院的花草,幼年葉嘉瑩佳句天成:“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成長于國家貧弱、動蕩不安的年代,她寫下悲痛的詩句:“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17歲那年,母親驟然離世,葉嘉瑩說“詩是從心里跑出來的”,寫下8首哭母詩:“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在臺灣,丈夫身陷囹圄,葉嘉瑩帶幼女寄居友人家客廳,“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為了生計四處奔波。20世紀70年代,葉嘉瑩舉家遷居加拿大。女兒女婿因車禍罹難后,她慟哭多日,寫下哀女詩:“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經此一難,葉嘉瑩覺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1978年,她寄出回國教書的申請信,吟道:“漸看飛鳥歸巢盡,誰與安排去住心。”
葉嘉瑩說,要把自己的余年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我雖然平生經歷了離亂和苦難,但個人的遭遇微不足道,而古代偉大的詩人,他們表現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塵世中的光明,我希望能把這光明代代不絕地傳下去。”
素材解讀
葉嘉瑩以淵博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為詩詞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她歷經悲歡離合,卻能超脫小我,將個人的遭遇與古代偉大詩人的精神意志共鳴,展現出非凡的胸懷,她的堅韌與執著令人欽佩。“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書。如果有來生,我還教古典詩詞。”葉嘉瑩全身心投入詩詞教學,培養了無數優秀學子,讓詩詞的魅力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