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真說:“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后才戰勝生活。”樂觀是一種信念,在遇到困難時,支撐著我們;樂觀是一陣清風,在感到迷茫時,吹醒了我們;樂觀是一盞燈,在混沌的迷途中,照亮了我們。
揆諸古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觀往往藏于對樸素生活的珍視與熱愛。沒有人生來就是樂天派,只有愿意在尋常的生活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困境中仍然懷有勃發的精神。蘇軾一路被貶,但他仍能從山水的樂趣、美食的療愈中汲取力量。在黃州,他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詞句,盡顯對風雨的無畏與對生活的熱愛;在嶺南,他品嘗到荔枝后,欣然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將貶謫之地的艱苦化作詩意的享受;在被赦北歸的路上,他寫下“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以自嘲……樂觀者善于從身邊事物中獲取力量,達時能知足常樂,困時能絕處逢生。
要想擁有樂觀之心態,我們需要關注平凡生活,熱愛生活的本來面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真正的快樂,是對生活的樂觀,對工作的愉快,對事業的熱心。”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能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與家人團圓、與朋友相聚,我們發現自己被愛意包圍;為事業奮斗、為社會奉獻,我們實現人生的價值……由此,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快樂與滿足。這種快樂和滿足,正是培養樂觀心態的基石。借生活之眼看生命歷程,發現生活本真,方能讓樂觀充盈于生命之中。
找回生活的本真,培養樂觀的態度,并非盲目自信,也不是圓滑處世,對所有人事物笑臉相迎,而是要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勇于展示我們的個性,保持積極的心態,葆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自信樂觀不僅是青年精神風貌的體現,更是展現自我、創新出彩、擔當重任的時代要求。以樂觀之個性前行,賦予生命以活力,方能綻放出耀眼的光彩,譜寫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四川綿陽市東辰中學,指導老師:李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