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烏燕3號是烏蘭察布市農林科學研究所以內燕1號為母本、貝勒為父本進行種間雜交選育而成的中熟型皮燕麥新品種,2024年5月通過內蒙古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蒙審-105-2024號,適宜在有效積溫≥2200℃地區,尤其是在內蒙古及其周邊省份、青海和西藏地區種植;在年降水量≥300mm的地區亦可進行旱作栽培。詳細闡述了烏燕3號的親本來源、選育歷程、生物學特性、產量表現及其栽培管理的關鍵技術要點。
關鍵詞:燕麥;烏燕3號;選育
Breeding of a New Oat Variety Wuyan No. 3
HE Zhuqing,ZHANG Zizhen,ZHENG Chengzhong,MEI Xue,
WANG Qianjun,LI Sairu,YANG Zhou,WANG Fengwu
(Ulanqab Cit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Ulanqab 012000,Inner Mongolia)
燕麥屬禾本科燕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兼具糧食和飼料的雙重用途[1]。根據其籽粒外層是否被稃皮包裹,可將其分為皮燕麥與裸燕麥兩種類型[2]。燕麥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在寒旱環境中種植,是優良的土壤改良作物[3]。除此之外,燕麥還是一種全營養谷物,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日益重視,其在日常飲食中作為人體營養補充和疾病預防的食療資源越來越受到重視[4-5]。然而,目前燕麥新品種的更新速度卻相對遲緩,覆蓋范圍有限,且產量仍有待提升[6]。因此,培育優質、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燕麥新品種尤為重要。
1 品種來源及選育過程
烏燕3號是以裸燕麥內燕1號為母本、皮燕麥貝勒為父本,經種間雜交選育而成的中熟型皮燕麥新品種。母本內燕1號是由原烏蘭察布盟農業科學研究所采用皮裸燕麥品種間雜交培育而成,1988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具有豐產,抗旱、抗倒性強,品質好,產草量高等優良特性,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烏蘭察布地區的主栽品種之一。父本貝勒為加拿大引進品種,具有穗大、粒多、葉量大,抗旱、抗病性強的特性。烏燕3號具體選育過程如圖1。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植物學特征 烏燕3號是皮燕麥,生育周期約為97d,屬于中熟型品種。幼苗直立,苗色深色,株型緊湊,株高120cm左右。穗周散型,穗長22.70cm,穗粒數55.30粒,穗粒重3.08g,千粒重37.80g,籽粒容重523.30g/L,籽粒紡錘型、中等黃色。
2.2 抗性表現 烏燕3號具備顯著的耐瘠薄、抗旱及抗倒伏特性,同時對黑穗病、紅葉病和銹病具有中等抗性。
2.3 營養品質 營養品質是評估飼用植物飼用價值和糧用價值的關鍵指標。在飼用方面,烏燕3號在抽穗期晾制干草過程中表現出色,粗蛋白含量達到11.00%,磷含量為0.24%,鈣含量為0.66%,灰分含量為7.84%,干物質含量高達90.66%,粗脂肪含量為2.30%,中性洗滌纖維(NDF)含量為61.65%,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為41.30%;在糧用方面,烏燕3號籽粒成熟后營養價值較高,蛋白質含量達到12.05%,脂肪含量為4.11%,淀粉含量為58.81%,葡聚糖含量為3.23%,總膳食纖維含量為19.53%。
3 產量表現
3.1 品種比較試驗 2018-2019年在烏蘭察布市燕麥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品種比較試驗,烏燕3號每hm2平均鮮草產量達到46750.94kg,相較于對照品種青引1號實現了22.11%的平均增產;與另一對照品種貝勒相比,平均增產13.93%。在干草產量方面,烏燕3號每hm2平均產量為13398.94kg,相較于青引1號和貝勒分別實現了14.92%和10.76%的平均增產。在籽粒產量方面,烏燕3號每hm2平均產量為2748.29kg,與青引1號和貝勒相比分別實現了18.04%和13.09%的平均增產(表1)。
3.2 區域試驗 2020-2021年在烏蘭察布化德縣、卓資縣、察右中旗及呼和浩特武川縣4個地區進行區域試驗。在參試的3個品種中,烏燕3號2年每hm2刈割鮮草平均產量達到45898.73kg,相較于對照品種青引1號和貝勒分別實現了17.80%和14.87%的增產;干草平均產量為11849.11kg,相較于青引1號和貝勒分別實現了15.05%和11.55%的增產;籽粒平均產量為2583.44kg,相較于青引1號和貝勒分別實現了12.60%和10.13%的增產(表2)。
3.3 生產試驗 2022-2023年于烏蘭察布化德縣、卓資縣、察右中旗以及呼和浩特武川縣4個地區進行生產試驗。烏燕3號2年每hm2鮮草平均產量達到42448.98kg,相較于對照品種青引1號和貝勒分別實現了12.71%和10.06%的增產;干草產量為10603.09kg,相較于青引1號和貝勒分別實現了11.81%和10.53%的增產;籽粒產量為2136.21kg,相較于青引1號和貝勒分別實現了9.58%和8.26%的增產(表3)。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播種要點 選擇前茬為豆類、馬鈴薯、亞麻等作物。播種前3~5d選擇晴朗無風天氣,將種子置于干燥向陽處攤開晾曬2~3d,曬種后用多菌靈以種子量0.3%的藥量拌種。內蒙古烏蘭察布后山地區及其他同類型地區旱坡地和沙土地一般于5月20-25日播種,水地和陰灘地一般于5月15-20日播種;烏蘭察布前山地區及其同類型地區可以適當晚播,最晚可在6月1日前播種。采取條播方式,播量180.0kg/hm2,行距15~25cm,適宜播深4~6cm,播后及時鎮壓。
4.2 田間管理
4.2.1 施肥 一般地塊每667m2施磷酸二銨15kg或復合肥作為種肥,旱地燕麥在施足底肥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追肥;當苗出現缺肥癥狀時,可于拔節前進行中耕,并趁雨追施尿素5~7kg。
4.2.2 除草及灌水 除草 可在3葉期進行中耕鋤草,要求淺鋤、細鋤;也可在幼苗3~4葉期每667m2噴施40%的立清乳油80~90mL兌水40~50kg進行除草。灌水 在有灌水條件的地方遭遇春旱,可于燕麥3葉期至分蘗期灌水1次、灌漿期灌水1次。
4.2.3 病蟲害防治 每667m2用5%來福靈乳油15~20mL兌水60kg噴霧防治黏蟲,其他蟲害用5%氟氯氰菊酯防治。黑穗病、紅葉病、稈銹病等病害可用多菌靈500倍液噴霧防治。
4.3 適時收獲 烏燕3號適宜留茬高度為5~8cm,刈割后在乳熟期進行晾曬。當燕麥穗由綠轉黃,上、中部籽粒變硬,進入蠟熟期時即可使用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獲。
參考文獻
[1]趙秋,張新建,寧曉光.北方冬季綠肥適宜種植作物的篩選.中國農學通報,2021,37(33):50-54
[2]張琦,魏臻武,閆天芳,耿小麗.燕麥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的鑒定評價.草地學報,2021,29(2):309-316
[3]張向前,劉景輝,齊冰潔,郭曉霞,焦偉紅.燕麥種質資源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2):168-174
[4]周青平,胡曉煒,汪輝,陳有軍.燕麥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草業學報,2024,33(10):171-182
[5]尚珊,臧梁,傅寶尚,姜鵬飛,劉瑩,祁立波.全谷物原料的營養特性及食品開發研究進展.食品工業科技,2022,43(8):443-452
[6]師尚禮.西部旱區寒區草類植物種質資源研究現狀與發展機制.中國工程科學,2023,25(4):81-91
(收稿日期: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