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更是一個國家的命脈。針對小麥、豆類、商品玉米等糧食作物比較效益持續下降、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等現實問題,介紹了張掖市在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方面的主要典型經驗和做法,深入剖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糧食生產;面臨形勢;問題;對策;建議
近年來,張掖市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始終牢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擔當,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1],全面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千方百計穩糧保供、促產增收、提質增效,糧食生產條件持續改善、糧食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總量穩中有升。202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約21.3萬hm2(318.85萬畝)、糧食產量達到151.17萬t,較2021年增加640hm2(0.96萬畝)、2.03萬t,增幅0.30%、1.36%,實現面積、總產“雙增”。2023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1.4萬hm2(321.06萬畝),較2022年增加1473.3hm2(2.21萬畝),增幅0.69%;糧食總產量153.1萬t,較2022年增加 1.93萬t,增幅1.3%;單產476.86kg/667m2,較2022年增加2.75kg,增幅5.77%。全市糧食生產呈現面積、總產、單產“三增”的良好態勢,糧食總產再創近年新高。
1 發展現狀
1.1 全環節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持續健全完善考核機制,由市委、市政府同縣區黨委、政府簽訂糧食安全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逐級靠實責任、全力推動落實。研究制定《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規劃》,擇優選擇水土資源條件較好、相對集中連片、基礎設施完善區域,引導種植節水、抗旱、優質的糧食作物,提高優質小麥和玉米生產規模。堅持目標導向,緊盯春播、秋播、復種“三道防線”,細算耕地賬、面積賬和糧食賬,按照堅決保底、適度增加的原則,科學分解下達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指標,帶任務、帶位置逐級落實到鎮、村、社和種糧主體,落實到地塊,建立市、縣、鄉三級糧食生產落實臺賬,實行黨政領導“雙簽字”制度。組建成立玉米、馬鈴薯等8個產業專班,通過隨機抽查、實地核實、入戶調查等方式,確保糧食種植任務全面落實。
1.2 全視角抓緊抓實耕地種子兩大關鍵 堅持把耕地保護作為穩定糧食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基礎,建立耕地巡查工作機制,排查“非農化”“非糧化”問題線索,耕地面積連續20年穩中有增,永久基本農田實現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更優目標。緊盯農業園區、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示范點、家庭農場、農業生產基地,開展拉網式、臺賬式、背書式排查,逢園必進、逢棚必查、不留死角,切實摸清底數、掌握實情,未發現“大棚房”回潮反彈問題和耕地撂荒現象。堅持把做大做強玉米制種產業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良種穩產保供能力持續增強,全市農作物繁制種面積穩定在8.7萬hm2(130萬畝)左右、年均產種量約6.25億kg[2]。
1.3 全要素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在地頭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行“小塊并大塊、一戶一塊田、一企一基地”經營模式,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產糧大縣、制種基地為重點區域,至2023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5萬hm2(337.7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72%,實現畝均節水10%、節肥30%、節藥20%、省工50%目標。積極開展鹽堿地、中低產田綜合治理,引導農戶采取農家肥還田、拉沙壓堿、種植耐鹽堿作物、復種綠肥等措施,著力降鹽降堿提高地力,力促糧食生產提質增效,耕地質量等級達到2.6級,一、二、三等地占全市耕地面積比例達到79.33%。2023年市縣區聯合建立糧油作物科技示范基地105個,其中百畝攻關方17個,千畝示范田75個,萬畝示范片13個,全市糧油作物抓點示范面積達到1.5萬hm2(23.2萬畝),推廣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92項,試驗示范糧油作物品種142個,全市糧食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
1.4 全方位推動糧食生產惠農政策利在民身 完善種糧扶持激勵機制,積極落實耕地地力、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制種大縣和產糧大縣資金、農機購置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等。加大農業信貸支持力度,完善種糧扶持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種糧積極性。各縣區結合實際制定支持政策,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強化保險兜底保障水平,確保種糧農民災后無憂,2023年糧食投保面積達到9.2萬hm2(137.48萬畝)。組織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市管拔尖人才、產業專班等技術力量,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落實中耕除草、追肥、病蟲害防控、防倒伏等技術措施,共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技能服務專業帶頭人、產業發展創業帶頭人以及各類職業農民,結對聯系人才引領型農民合作社和重點企業,開展現場指導、技術培訓等服務活動95場次、培訓3200人次,示范推廣新技術新產品36個,解決產業發展難題26個。
2 存在問題
2.1 糧食生產加工產業化水平較低 糧食產業的產業鏈條短,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精深加工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低。全市糧食加工類龍頭企業數量不多,主要以制種玉米生產加工企業為主,現有企業規模偏小,加工能力偏弱,產品種類偏少。除制種玉米外,其他糧食沒有規模化種植基地,從產品品牌發展情況來看,沒有形成叫得響、立得住的糧食產品品牌。
2.2 糧食種植比較效益低 糧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程度還不高,相較于蔬菜、林果等其他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糧食生產效益處在較低水平[3]。近年來,化肥、農藥、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上漲明顯,且隨著張掖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土地流轉費逐年上漲,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糧食種植的成本,影響了農戶種植積極性。
2.3 水資源“瓶頸”問題突出 位于黑河中游的張掖市,因黑河調水水資源更加緊缺,全市人均水資源量1250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是山丹縣,人均水資源量不足600m3,是甘肅省最干旱缺水縣。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用水剛性需求不斷增加,與實際用水需求量存在較大差距,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
2.4 防災減災壓力增加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對農業生產布局、種植結構調整、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干旱、大風、低溫等災害性天氣高發頻發,對糧食安全生產造成了威脅。
3 對策建議
3.1 探索拓寬渠道,提升糧食產業精深加工能力 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將“五優聯動”和“五代服務”貫穿優質糧食工程全過程,堅持優質優價、按質論價,引導和鼓勵種植優質糧食品種,促進提質增效。發展現代糧油加工業,健全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全產業鏈,促進全市糧食綜合效益提升。積極對接洽談糧油加工企業,建立糧食原料生產基地,支持發展糧油食品加工業。做大做強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發展訂單農業,深加工轉化增值,帶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
3.2 堅持政策引導,保障農戶種糧收益 積極爭取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標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小麥政策性農業保險等各類財政政策資金支持,加大政策項目資金的整合利用,發揮好、利用好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加大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培育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種糧、種好糧[4]。
3.3 加強技術指導,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組織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市管拔尖人才、產業專班等技術力量,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抗災春管和技術指導服務,落實中耕除草、追肥、病蟲害防控、防倒伏等技術措施,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圍繞“耕、種、防、收”單個或多個環節,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全托管”“自主式”托管和“半托管”等多樣化服務,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
3.4 強化監測預警,防范應對農業災害 落實農業農村、氣象、應急、水務等部門溝通會商機制,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研判災害發生態勢,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及時落實好防災減災應對措施。針對灌溉來水量可能減少的實際,及時會商研判水情,分區域、分作物、分環節落實各項抗旱措施,優先保證小麥灌溉用水。
參考文獻
[1] 許開峰.持續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堅決扛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政治責任.農場經濟管理,2022(3):12-18
[2] 楊靜文.打贏種業翻身仗.張掖日報,2022-09-16(001)
[3] 楊自建,朱志明,劉春光,普正菲,陳彩芳,李珍.寧夏優質糧食產業發展現狀及高質量發展建議.中國農技推廣,2024,40(8):19-20,32
[4] 田耿文.化肥價格大幅上漲 多方協力穩價保供.農村金融時報,2022-04-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