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薯2號是以YS-05-11為母本,通過集團放任授粉選育出的鮮食型甘薯新品種,于2024年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甘薯(2024)510010。該品種株型半直立,蔓長中等,單株結薯數4~6個;薯塊短紡錘形,大中薯率89.95%左右,薯皮紫紅色、薯肉中等橙紅色,平均干物率21.70%,淀粉率14.80%,還原糖含量6.32%;中抗根腐病、黑斑病、莖線蟲病,高感I型薯瘟病,每667m2鮮薯產量在2400kg左右,適宜在四川省西南地區春夏季節種植。
關鍵詞:鮮食甘薯;宜薯2號;新品種
A New Fresh Sweet Potato Cultivar Yishu No. 2
DU Yongli1,LIAO Feifei1,YANG Chunju1,XIONG Hu1,MA Haiyan1,PENG Zhiyun1,
LIU Xiaobo1,ZHAO Yuyang1,SHEN Xueshan2,ZHANG Deyin1
(1Yib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ibin 644000,Sichuan;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
四川省作為中國甘薯的主要生產省份,其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47萬hm2以上,年產量超過1000萬t。川南地區是四川省內甘薯的重要產區,產出的甘薯主要用于加工和制作飼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于鮮食型甘薯的偏好日益增強,特別是紅皮紅肉、口感甜糯的品種,市場需求正逐年增長。因此,急需培育出滿足市場需求的高品質鮮食型甘薯品種[1]。2012年宜賓市農業科學院以YS-05-11、普薯6號、普薯24號、普薯26號、普薯32號、徐薯18、商薯19等品種作為親本進行品種選育,篩選出適銷對路的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宜薯2號。
2011年在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創制材料YS-05-11;2012-2013年進行擴繁種植;2014年收獲實生種子;2015年進行實生種培植和實生苗移栽,并挑選出表現優秀的單株;2016年進行復選鑒定,篩選出優良株系,編號為11-14-2;2017-2019年進行擴繁、品種比較試驗;2020-2021年連續2年參加宜賓市甘薯新品種(系)區域試驗;2024年4月獲得由農業農村部頒發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登記編號:GPD甘薯(2024)510010。
1 品種特征特性
1.1 農藝性狀 宜薯2號為中熟鮮食型甘薯,株型匍匐,蔓長中等,萌芽性好;成熟葉五裂片、缺刻中等深度,薯蔓、葉柄、頂葉、葉脈綠色,葉柄基部紫色,葉片深綠色、大小中等;一次分枝數4~6個,單株結薯數4~6個,大中薯率89.95%,薯塊短紡錘形,皮色紫紅,薯肉紅色,熟食品質優。
1.2 品質 2021年委托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對宜薯2號品質指標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宜薯2號的干物質含量為21.70%,淀粉率為14.80%,可溶性總糖含量為14.39%,粗蛋白含量為11.6%,還原糖含量為6.32%,維生素C含量為125mg/kg(鮮樣質量)。
1.3 抗病性 2021年經宜賓市農業科學院鑒定,宜薯2號對黑斑病、根腐病、莖線蟲病表現出中等抗性,高感Ⅰ型薯瘟病,感蔓割病、Ⅱ型薯瘟病。
2 產量表現
2.1 品種比較試驗 2018-2019年連續2年在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開展品種比較試驗,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21m2,栽插密度為4000株/667m2,4月15日栽插,10月13日收獲。試驗結果表明,宜薯2號每667m2鮮薯平均產量為2498.24kg,比對照品種南薯88增產8.58%。
2.2 區域試驗 2020-2021年參加宜賓市甘薯新品種(系)區域試驗,設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菜花村、自貢市貢井區五寶鎮鳳翔村、宜賓市高縣復興鎮治安村、宜賓市珙縣洛亥鎮風洞村、宜賓市筠連縣高坪鄉槐樹村等5個試驗點。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20m2,栽插密度4000株/667m2,各試點移栽時間為4月下旬,收獲時間為10月中下旬。2020年宜薯2號在各試驗點每667m2鮮薯平均產量達到2329.84kg,比對照品種南薯88增產8.02%;2021年鮮薯平均產量為2566.64kg,相較于對照品種南薯88,增產幅度提升至9.52%。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苗床準備 選擇地下水位低、排水便利、避風向陽且在過去3~5年內未種植過薯類作物的疏松土壤地塊作為苗床。在育苗前對土壤進行耕翻、耙平和整細處理。苗床寬1.3m。
3.2 培育薯苗
3.2.1 種薯選擇 在精選良種的基礎上,挑選薯形規整、重量在150~250g之間的健康種薯。并使用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25%多菌靈粉劑500倍液等消毒藥劑浸種10min左右進行消毒處理。
3.2.2 排種方式 通常于3月上旬,土溫在14℃以上時進行排種。排種時將種薯傾斜45°,各薯塊間隔10cm。排種過程中要確保種薯的頭部朝上放置。排種完成后覆蓋土壤,以確保種薯不外露,并使用地膜低拱覆蓋保溫。
3.2.3 苗床管理 堅持“前期高溫促進發芽、中期適宜溫度促進幼苗生長、后期低溫鍛煉幼苗”的溫度管理原則,主要通過覆蓋和揭除低拱膜來調節和控制溫度。在齊苗前重點促進發芽,一旦溫度超過30℃,應立即揭膜以降低溫度。當幼苗長至6~7片葉時,應以煉苗為主,在氣溫不低于20℃的情況下,揭膜煉苗。經3~5d煉苗后,即可剪取幼苗進行栽插。苗床應保持土壤濕潤,每次采苗后追施尿素以提高幼苗產量[2]。
3.3 大田栽培
3.3.1 深耕整地 深耕加厚活土層,以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增強其蓄水能力,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3]。
3.3.2 壟作播種 采用70cm的分廂起壟技術,確保壟高達到40cm,并使壟面呈微拱狀。在每條壟上單行播種,株距保持在20cm左右,保證每667m2約有4000株。在起壟過程中務必保持水平方向,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3.3.3 施肥 甘薯是一種對鉀元素需求較高的作物,其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2∶1∶3。在施肥時遵循“以底肥為主、重點施用鉀肥”的科學原則。建議在起壟時每667m2施用復合肥料(氮∶磷∶鉀=
10∶5∶15)35~40kg作底肥[4]。
3.3.4 田間管理 適時早插有助于提高產量。在剪苗時,應在距離地面2~3個節的位置進行平剪,并且要隨剪隨插。建議采用斜插法,確保薯苗有5~7個節,其中入土2~3個節,露出地面2~4個節。插植后3~7d內,應及時檢查并補種缺失的薯苗,并加強管理,以確保趕上前苗。通常需要進行2~3次中耕除草。注意不要翻動或提起蔓藤。甘薯主要病害包括黑斑病、根腐病和薯瘟病,一旦在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并用敵克松1000倍液淋至根部進行防治;主要害蟲包括蠐螬、卷葉蟲和斜紋夜蛾等,可以使用2.5%的敵殺死500倍液進行防治。
3.4 收獲 一般在平均氣溫降至15℃左右時開始收獲,最好在初霜來臨之前完成。
參考文獻
[1] 屈會娟,王平,沈學善,潘海平,王曉黎,黃靜瑋,蒲志剛.四川甘薯現代綠色薯業技術創新現狀與未來研究重點.貴州農業科學,2019,47(12):161-164
[2] 李勝,劉莉莎,周全盧,李東波,黃迎冬,李育明,何素蘭,梁琴,朱洪慶.桔紅肉甘薯新品種南薯021的選育.中國種業,2022(10):104-106
[3] 陳紅玉.紫色甘薯新品種龍紫221的選育.中國蔬菜,2024(9):127-129
[4] 喬帥,楊松濤,王芳,宋偉,廖安忠,譚文芳.食用型甘薯新品種川薯233的選育.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2(1):32-34
(收稿日期: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