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懷川267是河南懷川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周麥19為母本、衡觀35為父本進行雜交,后代又雜入濟麥22,采用系譜法成功選育出的小麥品種,具有高產、抗寒、耐旱、耐干熱風、多抗、廣適等特點,2023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230096,適宜在河南(信陽、南陽南部除外)平原灌區,陜西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淮河以北地區的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詳細介紹了懷川267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并從精細整地、科學施肥、高質量播種、田間管理、適時收獲等方面總結了其配套栽培技術,以為其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國審;小麥;懷川267;栽培技術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a National
Approved Wheat Variety Huaichuan 267
WANG Guoyu1,GUAN Qingfei2
(1Nanyang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Center,Nanyang 473000,Henan;
2Henan Huaichuan Seed Industry Co.,Ltd.,Jiaozuo 454150,Henan)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2023年全國種植面積23627.25千hm2,總產量約13659萬t[1],消費量約13490萬t,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糧食需求也呈剛性增長,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使耕地、水、氣象等要素對小麥生產的約束不斷趨緊,產能保障與提升變得艱難。在此背景下,河南懷川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針對黃淮海麥區生態特點以及品種利用現狀和產業發展趨勢,緊盯良種需求導向,以優質、抗凍、耐旱、抗倒、抗病、廣適為育種目標,加大新品種選育力度,于2008年開始以周麥19為母本、衡觀35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再雜入濟麥22,通過系譜法多代選擇,于2017年成功選育出高產、穩產、優質、多抗小麥品種懷川267,并于2023年5月通過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230096,為下一步的推廣應用、發揮良種增產潛能、助力糧食持續增產提供技術支撐。
1 品種特征特性
1.1 農藝性狀 懷川267屬半冬性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29.3d,較對照周麥18早熟0.5d。幼苗半匍匐,葉片窄短,葉色深綠,分蘗力強,長勢中等,冬季抗寒性強,春季起身拔節快,兩極分化快,對春季低溫不太敏感。株高77.0cm,株型偏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性較好,旗葉較小、上舉,穗層厚、整齊,耐干熱風,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粒,籽粒硬質、飽滿。平均畝穗數41.4萬穗,穗粒數33.4粒,千粒重45.8g。耐早性較強,熟相好。
1.2 品質表現 2021-2022年區域試驗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定,懷川267籽粒容重851g/L、813g/L,蛋白質含量12.70%、14.23%,濕面筋含量30.7%、32.2%,穩定時間2.6min、2.7min,吸水率60.5%、59.4%。
1.3 抗病性鑒定 2019-2020年度經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鑒定,懷川267中感紋枯病、條銹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2020-2021年度經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鑒定,懷川267中感紋枯病,高感葉銹病、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田間病害發生較輕,綜合抗病性表現較好。
2 產量表現
2019-2020年度參加金滿倉黃淮南片試驗聯合體區域試驗,懷川267每667m2平均產量563.0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4.35%;2020-2021年度續試,平均產量561.8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5.12%。2021-2022年度參加生產試驗,懷川267每667m2平均產量626.0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3.83%。
3 配套栽培技術
懷川267分蘗好、成熟早,粒大、穗多,抗凍,產量高,適宜在河南(信陽、南陽南部除外)平原灌區,陜西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淮河以北地區的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在實際生產中,小麥要高產,除了選擇高產、廣適、多抗、優良品種外,還離不開配套高產技術的集成應用。
3.1 精細整地 整地質量直接關系著播種質量。適時適墑精細整地,做到“透、凈、碎、實、平”,可以為冬小麥發芽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從而提高播種質量,保證小麥快速出苗和苗齊、苗壯,為冬小麥豐產奠定良好基礎。
3.1.1 秸稈科學還田 對于秸稈還田地塊,要著力做好秸稈粉碎、撒勻、埋深、壓實等工作,確保秸稈還田質量,秸稈粉碎長度應控制在10cm以內,拋灑均勻,隨機械整地深埋、壓實。秸稈過長或厚薄不均易造成耕作時草土混合不勻,影響播種,阻礙根系下扎,不利于出苗和生長。有條件的可在整地前每hm2
噴施秸稈腐熟劑30kg或EM菌劑15.0~22.5kg,并增施尿素75~150kg,以加速秸稈腐解,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地力。
3.1.2 適時深耕或旋耕 當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時適墑耕作[2]。整地應遵循“秸稈還田須深耕,旋耕整地須耙實”原則,機械深耕要求耕深在25cm以上,耕后及時旋耙2~3遍,要求耕透、耙實、耙平,不漏耕、漏耙,以充分粉碎坷垃,達到地面平整,土粒細碎,地下無暗垡、懸空,土層上虛下實。旋耕田要深旋2~3遍,深度為18~20cm,旋后及時耙實或鎮壓踏實土壤,以利于提水保墑和高質量播種。精細整地宜采用“兩旋一深”耕作法,即連續旋耕2年的地塊必須深耕或深松1次,以便于打破犁底層,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條件,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協調生長,培育壯苗。
3.2 科學施肥 高產田每hm2可施用農家有機肥2.25萬~3.00萬kg、純氮180~225kg、五氧化二磷75~120kg、氧化鉀60~75kg、純鋅15kg,或配方復合肥50kg。全部有機肥,磷、鉀等微肥和70%氮肥底施,30%氮肥于拔節期追施,高產田應避免“一炮轟”和盲目施肥,秸稈還田麥田和中低產田可以適當提高氮肥的基施量。懷川267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返青至拔節期可視情況追施尿素肥150~225kg/hm2,以促早發、壯根壯蘗。旺長田和一類田要將氮肥后移,以控制無效分蘗過多增生,促進根系下扎,確保麥苗穩健生長。開花灌漿期以磷酸二氫鉀、氨基酸水溶肥葉面噴施為主,有利于干物質的積累,提高籽粒產量,改善小麥品質。
3.3 高質量播種
3.3.1 種子處理 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田塊,用45%的騰收(噻蟲嗪42.6%、烯肟菌胺0.6%、苯醚甲環唑1.8%)50g或33%克百利(噻蟲胺30%、咯菌晴3%)40mL或31.9%拜耳博瑞特(30.8%吡蟲啉、1.1%戊唑醇)50mL等懸浮種衣劑拌種12.5~15.0kg,可有效防治或減輕小麥苗期莖基腐病、黃花葉病、根腐病、紋枯病等的發生,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禁止超藥量拌種而影響出苗率。拌種后立即播種,現拌現用,當日播完。
3.3.2 適墑播種 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5%左右時最適宜小麥播種,墑情不足時要提前澆水造墑,播期緊張時可先播種后澆水,但要控制好水量,以接到底墑為宜。
3.3.3 適期播種 溫度是決定小麥播種期的主要因素之一,半冬性品種最適宜播種溫度為日均氣溫14~16℃[3],懷川267屬半冬性中早熟品種,在黃淮海地區適宜播期為10月10-20日,各地可根據騰茬情況和天氣變化適當調整。
3.3.4 適量播種 懷川267分蘗力強,每667m2適宜播種量應控制在9~10kg,基本苗為16萬~20萬,各地可依據整地情況、地力水平適量調整。晚播麥田,每晚播2d,每667m2增加播量0.5kg,但最多不宜超過15kg。
3.3.5 適深播種 大力推廣寬幅、寬窄行機械化精量半精量勻播技術。播種時要先試播,按要求對機械進行微調,播深以3~5cm為宜,做到播種均勻,播量準確,深淺、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避免“疙瘩苗”和缺苗斷壟情況的發生。播后及時鎮壓或使用播種鎮壓一體機,隨種隨壓,以防風保溫提墑,提高播種質量,確保一播全苗,利于培育冬前壯苗,打好豐產基礎。
3.4 田間管理
3.4.1 查苗補種 小麥出苗后要及時普查苗情,10cm以上斷壟地段應及時補種,“疙瘩苗”嚴重的地方要進行人工疏苗,確保苗足、苗勻,苗齊、苗壯。
3.4.2 中耕鎮壓 鎮壓是提溫保墑,防止小麥凍害、控制旺長,減少“吊腳苗”的有效措施,冬前根據天氣和墑情對小麥進行鎮壓,可有效粉碎田間坷垃,沉實耕層土壤,彌合土壤裂隙,防風保溫保墑,確保幼苗安全越冬。尤其是整地質量差,秸稈還田、旋耕后土壤暄松不實的地塊,冬前鎮壓工作更為重要。同時,在冬前和返青期對旺長麥田進行機械中耕鎮壓,可有效控制麥苗徒長,促進個體由旺轉壯,防止后期倒伏。鎮壓時應遵循“壓干不壓濕、壓輕不壓重、壓軟不壓硬”的原則,視情況鎮壓2~3遍。返青后對各類麥田(尤其是晚播弱苗和澆水后的板結田)進行及早劃鋤,以破除板結,增溫調氣保墑,促根促苗早發快長。
3.4.3 水肥運籌 依據墑情和苗情及時澆水追肥,促其快速生長。冬前對秸稈還田地塊、土壤暄松不實的旋耕地塊等旱田務必進行小水冬灌,禁止大水漫灌,以有效沉實土壤,壯根促蘗,促弱轉壯,確保幼苗安全越冬。冬灌時間應選擇在日平均氣溫3℃左右時進行,冰封前完成,澆水后及時劃鋤松土,保溫保墑[4]。三類苗和晚播苗在冬前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20~150kg/hm2。春季當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65%以下時,視情況澆好返青水、拔節水、抽穗水,并追施尿素150~225kg/hm2,以促早發、壯大蘗、孕大穗、增粒數,打好豐產架子。以開花后5~10d澆灌漿水為宜,開花15d后絕不能繼續澆水,否則會造成氮素流失、倒伏、早衰,影響灌漿,降低品質[5]。一類苗和旺長麥田要做好水肥管控,進行氮肥后移,促控結合,不旱不澆,以利于敦實麥苗,防止分蘗過度,培育壯稈大穗。遭遇寒潮時及時澆水,并追施尿素120~150kg/hm2,同時噴施葉面肥和生長調節劑等抵御或減輕倒春寒危害,降低凍害損失。
3.4.4 化學除草 冬前小麥3葉后、雜草3~4葉并基本出齊時,可依據天氣變化及時化學除草,晚播田和冬前雜草較少的地塊可推遲到返青期化除。化學除草堅持“因草選藥,精準用藥”,提高防效。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滋生地塊常用炔草酸、精噁唑禾草靈、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等防除;雀麥、早熟禾用氟唑磺隆防治;節節麥常用甲基二磺隆+助劑防治;多花黑麥草、菵草等惡性禾本科雜草用唑啉草酯、啶磺草胺化除;播娘蒿、薺菜、婆婆納、牛繁縷、麥家公、豬殃殃、澤漆等闊葉雜草滋生地塊常用雙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唑草酮、苯磺隆、二甲四氯異辛酯等防除。禾本科和闊葉類雜草混生田可選用復配劑兼防。駐馬店、信陽、南陽等是節節麥和多花黑麥草混生重發地區,在苗前封閉除草的基礎上,可選用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進行苗后防除,落實“一封一殺”綜合防控措施。化除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以上時,可選擇晴好無風天氣于10:00-16:00噴藥。藥劑嚴格按照說明使用,嚴禁使用過量,噴霧時要均勻,做到不漏噴、不重噴,確保防治效果。
3.4.5 防病治蟲 黃淮海地區小麥的主要病蟲害有黃花葉病、莖基腐病、紋枯病、白粉病、條銹病、赤霉病、麥蜘蛛、蚜蟲等,苗期重點加強土傳病害及麥蜘蛛、蚜蟲監測防治。中后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高峰期,要結合天氣變化做好“一噴三防”,綜合運用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混合噴施,交替輪換用藥。防治莖基腐病、紋枯病、白粉病可選用井岡霉素、戊唑醇、丙環唑、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和枯草芽孢桿菌;對于小麥黃花葉病,可在春季發病初期噴施氨基寡糖素、枯草芽孢桿菌+蕓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并加強水肥管理,減輕病害癥狀,減少產量損失;在條銹病常發區要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防控策略,采取“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預防措施,選用三唑酮、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環唑等藥劑噴霧,快速控制發病中心,防止蔓延流行;赤霉病常發區要在抽穗揚花期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加強監測,若此時遭遇連陰雨或連續多霧、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應立即組織施藥預防和雨后補防,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防控策略不動搖;其他麥區要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松,選用三唑酮、戊唑醇、咪鮮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單劑或復配劑噴霧防治,同時兼治紋枯病、白粉病、葉銹病。麥蜘蛛重發地塊可選用阿維菌素、噠螨酮、甲維鹽、聯苯菊酯等噴霧防治;小麥黏蟲、蚜蟲高發時可選用抗蚜威、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等噴霧兼治。
3.5 適時收獲 懷川267可于蠟熟末期至完熟期適時機獲,此時小麥稈、葉、穗枯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外觀呈現本品種固有色澤、牙咬時發硬,收獲時粒重最高,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最優[6]。收獲期若有降雨應及時搶收,天晴時及時晾曬或烘干,防止穗發芽和籽粒霉變,確保小麥品質,顆粒歸倉。
懷川267雖然具有高產、抗寒、耐旱、耐干熱風、抗倒、多抗、廣適等突出特點,但也有明顯的區域性和時間性,為了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應嚴格按審定區域推廣種植或在同一適宜生態區內進行引種試驗示范,嚴禁超范圍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4
[2] 李曉麗,董全雄,劉冬云,梅崢.小麥新品種先天麥12號的選育及配套技術.農業科技通訊,2019(3):196-198
[3] 王娜.淺談小麥綠色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領.種子科技,2023(15):62-65,71
[4] 夏國軍,王新國,康國章,張鋒,張立東,馬孝鋒.高產穩產小麥品種賽德麥6號及其栽培技術.中國種業,2022(2):124-125
[5] 韓勇,贠超,楊春玲,薛鑫,侯軍紅.小麥新品種安麥12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中國種業,2023(10):146-148
[6] 張明輝,馬吉坡,徐青,時曼麗.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宛麥788.中國種業,2021(9):111-113
(收稿日期: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