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的團結統一既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實現黨的奮斗目標的根本保證。縱觀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實踐,黨在維護自身團結統一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包括:制定正確的綱領與政治路線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內在依據;持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關鍵因素;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總結這些經驗啟示,對于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團結統一" 紀律建設" 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5.01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證黨的團結統一是黨的生命,也是我們黨能成為百年大黨、創造世紀偉業的關鍵所在。”[1]縱觀我們黨成立以來的奮斗歷程,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成功領導人民群眾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注重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總結這些經驗啟示,對于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制定正確的綱領與政治路線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內在依據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綱領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要求,規定了黨的奮斗目標及行動路線,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2]。實現黨的綱領需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完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維護了黨的團結統一。
早在黨的一大制定的黨綱中,就提出要旗幟鮮明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黨的二大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當時的經濟政治狀況,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同時指出黨的目標是要“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3],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相結合,奠定了團結統一的政治基礎。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開啟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踐問題的新階段。1948年,毛澤東同志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4]。這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完整的科學表述,使黨的團結統一得到進一步加強,并成功指引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基于新的實踐探索,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成為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的新綱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分析實際情況、明確政治路線提供了重要條件。黨的十三大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和積累的經驗,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此后,黨的基本路線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黨的十七大將黨的基本路線中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由“富強、民主、文明”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5]。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發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6]。黨的基本路線的確定及完善,使其能夠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中始終成為全黨保持團結統一的政治基礎和重要原則。
持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揮作用,一方面必須堅持其指導地位,另一方面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解決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問題中實現發展與創新,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礎上持續形成新的科學指導思想,為實現黨的高度團結統一提供了思想基礎。
早在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開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初步結合。但由于在相當長時間內,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本國革命實踐缺乏完整、統一的了解,黨內反復出現“左”、右傾錯誤,使黨領導的革命力量遭受嚴重損失。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出發來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進行艱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獨創性理論和一條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創立了毛澤東思想。1941年開始的延安整風運動通過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使全黨深刻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內深入人心,從思想根源上極大地加強了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一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結合新的實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不僅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還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全黨思想上更加統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同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全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實現思想認識的團結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全黨在思想上形成了高度的團結一致。
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黨的團結統一的關鍵因素
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關鍵原則。權威是任何階級和政黨奪取和鞏固政權的重要保證。馬克思主義政黨需建立能應對挑戰、解決問題的中央委員會,以實現統一意志和集中力量。同時,要以經驗豐富的政治領袖為核心,實現全黨團結一致,推動革命事業前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不斷總結歷史經驗,重視維護黨中央權威,確保黨的團結統一,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只有歷經長期革命斗爭,才能鍛造出成熟的領導核心。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逐步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我們黨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特別強調了黨的紀律,通過制定相關法規文件,進一步強化了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七大進一步鞏固了黨的團結統一。新中國成立后,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成為全黨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設立監察委員會等舉措進一步加強了黨的團結統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對于推進改革進程尤為關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領導機構建設,確保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鄧小平同志在1989年6月同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中強調,“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陸續制定、修訂了一系列黨內法規,從制度上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全黨的核心地位,鞏固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同時,黨中央還將政治巡視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安排,把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政治巡視的根本政治任務,保證了全黨團結統一。
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
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凝聚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黨的團結統一依賴于紀律的保證。黨的紀律通過規范行為和懲戒措施,既引導良好習慣,又發揮警示作用,確保全黨思想和行動一致。中國共產黨在歷史實踐中,根據形勢和任務需要,將加強紀律建設作為黨的建設關鍵,維護了黨的團結統一,為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勝利凝聚了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國內外反動勢力和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黨必須依靠鐵的紀律將黨組織和黨員嚴密組織起來。黨的一大制定的黨綱從多個方面規定了黨的紀律,如其中的第四條規定:申請入黨者在加入黨的隊伍之前,“必須與企圖反對本黨綱領的黨派和集團斷絕一切聯系”[8],對黨員在黨的綱領和政策基礎上的團結一致提出了明確要求。黨的二大在黨章中設立了“紀律”專章,并強調黨要有嚴密的集權的有紀律的組織與訓練,要求“個個黨員須犧牲個人的感情意見及利益關系以擁護黨的一致”[9]。在黨的五大上,我們黨明確提出了“政治紀律”的重要概念,并將其置于各項紀律之首,以確保全黨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保持高度一致。其后,黨根據工作重心向農村轉移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強紀律建設,聚焦并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從而增強了黨的團結統一。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我們黨制定了黨內法規,統一了領導機關的行動。在解放戰爭時期,請示報告制度和黨委制度的建立有效克服了部分地區出現的無組織、無紀律現象,進一步增強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進一步加強紀律建設,建立了紀檢監察機構和紀律檢查體制,確保黨的決議得到正確執行,維護了黨在全國執政后的團結統一。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面對新的挑戰,我們黨制定了一系列紀律法規,推動紀律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強化了紀律監察機構的職能。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紀委與監察部實行合署辦公,加強了紀律檢查工作,強化了行政監察職能,形成了有效的監督合力。在黨的十六大之后,完善的巡視制度配合監督力度的加強,顯著提高了監督的有效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嚴明的紀律管黨治黨,將紀律建設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在黨的各項紀律中,黨中央強調將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放在首位,并將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和黨中央權威作為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為了加強黨的紀律建設,黨中央不斷推進法規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了黨內法規體系。在此基礎上,黨一方面嚴格監督執紀,通過抓住“關鍵少數”強化黨內監督,踐行執紀的“四種形態”,強化巡視監督,推動巡視向縱深發展,為構建科學規范的黨內監督體系夯實了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開展一系列集中教育,尤其是黨紀學習教育,使黨員干部在持續的學習中接受了精神洗禮,增強了紀律自覺,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向前進。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共產黨增強群眾組織力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ADJ002)
注釋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54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0頁。
[3][8][9]《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3、1~2、163頁。
[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49頁。
[5]《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9頁。
[6]《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20頁。
[7]《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0頁。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