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收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其制定和實施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社會穩定。輕稅思想作為稅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過減輕稅負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文章通過梳理古代輕稅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總結輕稅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中國古代輕稅思想的演變
第一,輕稅思想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經歷著劇烈的變革和動蕩。當時的思想家提出的“薄賦斂”,是輕稅思想的萌芽。儒家學派中,孔子(如圖1所示)提出“惠民”,即政府給百姓好處,指出“苛政猛于虎”,主張田賦的稅率不能高于畝產量的十分之一,認為“什一之稅,天下之中正也”。孟子繼承并發展孔子的輕稅思想,提出“薄稅斂”“去關市之征”的主張。荀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輕稅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主張輕田野之稅。道家學派中,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圣人不積”,以藏富于民。春秋戰國時期的不同學派對于輕稅思想有著不同的主張和認識,但核心思想都是薄賦惠民。
第二,輕稅思想的繼承。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重賦稅和濫興徭役而亡的歷史教訓,開始大規模地減輕百姓稅賦;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后,推行“度田制”,減輕田賦(如圖2所示)。漢代的輕稅政策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薄賦斂”。從田租稅率來看,漢代田租稅率顯著降低,漢文帝時期甚至免除田租。從稅收征收過程來看,漢代注重公平,在“薄斂”的基礎上增加了具體的稅收減免措施,實行災歉減免、貧困減免、行幸減免等一系列減免措施;從輕稅政策的執行時間來看,漢代長時間實行輕稅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帝時期采取算緡和告緡政策,間接地減輕了普通民眾的稅負,鹽鐵官營、鬻爵等一系列非稅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對輕稅思想的延續。
東漢以后,中國封建社會陷入近四百年的混亂時期。南北朝時期,劉裕整頓賦役制度,推行“息民簡役”之策,減輕雜稅、徭役,免除苛捐雜稅。南朝蕭子良主張“減稅”,提出“逋租宜皆原除,少降停思,微纖民命”。北魏李安世倡導均田制,授田于民、均平稅負。李沖創設與均田制相配合的三長制,旨在減輕農民的租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輕稅思想突出減輕農民的負擔,重視農業經濟和發展;在稅收征收上,通過控制納稅民戶的“戶口清查”來實現國家征稅。
第三,輕稅思想的發展。隋朝統一后,隋文帝實行輕徭薄賦的稅收政策,廢除北朝的雜稅,主張“務以輕典”“輕稅入官”和“薄賦于人”,先后六次實行了全國性或地區性的賦稅減免。李世民施政以“務本”“富民”和“薄賦”為主,此時不收一切商業賦稅,沒有榷鹽之稅,亦無茶稅。陸贄反對兩稅法,主張量入為出的原則,反對“以錢為賦”,堅持稅制應當“丁夫為本”。李翱在《平賦書》中指出課征重稅未必能取得較多的財政收入,有可能會挫傷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財政收入降低。李玨反對增加茶稅,明確指出為增加財政收入而提高稅率未必能增加財政收入。隋唐時期李翱和李玨的輕稅思想與西方拉弗曲線有相似之處,并提早了約1000年,表明我國輕稅思想由來已久。隋唐時期繼承了前朝強調減輕農民負擔的輕稅思想,而且唐朝的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和稅收體系,標志著稅收與財產掛鉤,使稅收更加公平。
宋代初期,商稅政策相對寬松,稅率較低。慶歷新政期間,王禹偁主張“以民為先”,強調租稅征課應“取之得中,似十一而稅”。范仲淹主張“厚農桑”,以減省“東南歲糴、運之費”;“減徭役”,裁并州縣建置以使服役之人得以歸農。歐陽修指出“量入為出”“節財以富民”。李覯提出“觀其兇豐而后制稅斂”,“平其徭役,不專取以安之”,在土地稅率上主張災年降低稅率。蘇軾主張“經世濟民、輕稅薄賦、公平稅負、利商安商,廉取節用”,減少商稅。兩宋的輕稅思想主要體現在商業上,《清明上河圖》所展現的汴京繁榮景象也許與商稅輕有關。
蒙古統治者統治中原后,耶律楚材反對“包稅制”,指出該制度類似于宋代的“撲買制”,會使承包的商人想辦法擴大征稅范圍或提高稅率來獲得超過承包稅額的高利潤。盧世榮主張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由政府向地主提出“收佃戶租課減免一分”,要求減免人民賦役。趙天麒指出沉重的賦役是造成農民逃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代初期,朱元璋為了恢復農業生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流民歸農并大興屯田,下令農民開墾荒地一律歸墾荒者所有,并免三年賦役。對商人實行輕稅政策,規定三十稅一。從地區來看,江南和中原等局部地區享受過相關租賦優惠。丘浚明確指出,“治國者不能不取乎民,亦不可過取乎民”,主張“薄取”“輕斂”,國家征稅應適度,不能超出民眾所能承受的范圍。顧炎武在《蘇松二府田賦之重》中指出百姓稅賦過重,減輕稅負勢在必行。王夫之針對土地兼并問題,主張“減輕賦役和嚴禁吏胥苛擾”;在農業稅率上,他主張二十而取一或更輕的稅率。
清代實行“攤丁入畝”,減輕自耕農和無地貧民的賦役負擔。魏源在《古微堂外集·籌鹺篇》(如圖3所示)中指出“善賦民者,譬植柳!薪其枝葉而培其本根。不善賦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對國家財政收入而言,輕稅遠比重稅有效。而“絀課必由于重稅”和“減課而有溢課之實”,體現了魏源對稅收政策和課稅效果的理解:稅率過高,經濟活動被抑制,稅基縮小,稅收收入減少;降低稅率,會刺激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
元明清時期的輕稅思想相較于前代,主張減輕商人的稅收負擔。其輕稅思想蘊含著稅收適度原則,即盡可能減少征稅的成本,同時關注稅收的配置效率。魏源的減稅思想是對隋唐時期李翱和李玨的輕稅思想的發展,他們提出的稅率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具有進步性。
以史為鏡:輕稅思想的啟示和現代發展
輕稅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然而古代的輕稅理念及政策往往流于形式,百姓的實際稅收負擔并未減輕。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實行了“廢除農業稅”“營改增”等一系列改革,大幅降低了低收入群體的負擔,這是輕稅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實踐。然而,在中國經濟外生增長動力不足,收入差距問題愈發緊迫的當下,如何繼續降低低收入群體的稅負,規范地方政府的稅費征收問題,擴大內需,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值得深入探討。歷史也給予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第一,以人為本,輕稅而有效。財政收入和百姓負擔一直是矛盾的問題,古代統治者為了獲取足夠的財政收入應對外在戰爭和滿足官僚體系的奢靡享受,往往導致輕稅理念及政策流于形式。正如黃宗羲定律所指出的,每次稅賦改革后,雖然表面上簡化了稅制、減輕了稅負,但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非法的橫征暴斂又會逐漸增加,導致百姓的賦稅負擔加重。
在當下,財政收入的主要用途是提供公共服務和促進經濟發展,它與輕稅思想不再是自相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必須讓財政收入用在有效的地方,打擊貪污,減少地方政府無效投資,提高市場化經濟水平,并最終作用到企業和居民部門,促進企業效益和居民收入增長,聚焦低收入群體,調節內部分配機制,真正實現“國進民進”;另一方面,一切的稅收政策和宏觀政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提高廣大人民福祉為根本準則,這就要求政府傾聽群眾的聲音,將輕稅的好處真正落實到廣大人民群眾身上。
第二,稅收法定,提高稅收遵從。從古代各種形形色色的稅目、近現代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再到地方政府非稅收入的增長,充分說明了稅收法定原則的重要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在稅收立法層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已經形成了規范且穩定的稅制,但是,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問題。
一是規范地方政府的征稅行為。稅收需要法定,非稅收入也需要法定,國家必須規范地方政府的征稅行為,對不合理的收費進行規范和改革,避免地方政府在輕稅的背景下實行重費,從而阻礙輕稅政策的有效落地。同時,要推進央地稅收分配體制改革,讓地方有穩定的稅收來源。
二是規范稅收征管和提高稅收遵從。劉守剛在《何以帝國》一書中指出,漢初減稅更多是征稅能力缺乏導致的無奈之舉,漢初農民的稅收負擔并不輕。一方面,我們必須規范稅收征管,避免不規范的征管行為導致稅負的實際增加;另一方面,必須提高居民納稅遵從,打擊偷逃漏稅行為。
第三,稅收公平,促進收入再分配。在現代,輕稅思想更加注重稅收再分配功能的實現,聚焦低收入群體的福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僅依靠東部沿海省市,而要將全國各省市擰成一股繩,一起邁向高質量發展,這就要求國家改革增值稅的納稅原則,完善直接稅體系,平衡減稅和再分配的關系,提升民生保障預期。
輕稅思想由來已久,輕稅是歷代統治者鞏固政權、收服民心的重要舉措,輕稅對民眾而言是稅收負擔的減輕,對國家而言是社會穩定的促進。輕稅思想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和進步,在現代發展語境中,正在由單純的減輕稅負轉向“精準調節”型稅收體系。在稅制改革中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稅收法定,才能真正落實輕稅,充分考慮稅收的分配效應,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