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丹族是起源于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游牧民族,初分契丹八部,唐朝初年統一聯盟形成。唐朝末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立國稱帝,開皇二十六年(916年)以契丹為國號。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遼。建國后,契丹人先征服了奚部、烏古、室韋,后又征服渤海國,接著南下中原,收服燕云十六州。為方便統治,遼太宗“以俗治之”,采取南北面官制,分治漢人、契丹人。自此,以契丹族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明與以漢族為代表的中原農耕文明發生激烈碰撞,契丹族的漢化與漢人的契丹化一直貫穿其中。
遼代民族融合現象的表現
多民族國家普遍存在的民族融合現象,是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融合,是民族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國的民族融合存在兩種方式:一是一個民族采取政治、武力等手段把其他民族強制性融于本民族中;二是一個民族通過經濟、文化、習俗等軟實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民族,使其慢慢融入本民族。這是一種自然融合的方式,民族間相互滲透,互相影響。遼代契丹人與漢人的融合正是這種自然融合的方式。民族之間打破地域限制,展開大遷徙,中原地區的漢人一路北上,給北方契丹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同時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也為中原農耕地區的發展增添了游牧新動力。
不同民族間的流動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使各民族在以契丹人“漢化”和漢人“契丹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制度、文化、生產方式、社會習俗等諸多方面融合。
第一,政治制度的融合。遼建立前,契丹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牧獵為主,政體則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族聯盟制度。遼建立后,國家的疆域擴大,境內出現多個民族,既有從事游牧狩獵的契丹人,也有從事農耕的漢人,原先的政治制度顯然已不適合,遼統治者借鑒中原政治制度,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了“因俗而治”的統治制度,分治漢人與契丹人。
政治上吸收中原封建制度文化。遼建立后,設立南北面官制,以便于契丹人對國家的管理。據《遼史》記載:“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從中可知,北面官主要治理契丹人,官職設置既有原先契丹的官職,也參照南面官制。而南面官主要治理漢人,官職設置基本仿照中原王朝的官職制度。隨著民族融合不斷加劇,南北面官制也發生變化,其中北面官制呈現漢化趨勢,并且南北面官制都有漢人參與。
政治上出現漢人“契丹”化。隨著遼不斷任用漢人,漢人的政治地位也得到提高,其中部分漢人被重用。遼初,實行南北面官制,一些高級官員只從契丹人中選取。但隨著漢人“契丹”化逐步深入,這一選拔制度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漢官也被納入選任之列。此外,一些位高權重的漢官被賜予國姓。據史料記載,圣宗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韓德讓)徙王晉,賜姓,出宮籍,隸橫帳季父房后,乃改賜今名,位親王上,賜田宅及陪葬地”,韓德讓不僅被賜名,而且直接轉入皇族。
第二,經濟上的融合。遼代統治者為了使北方由原來的狩獵畜牧生產方式向半農耕、半畜牧的生產方式轉變,大力發展農業。遼代統治者,實行了促進農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并大力提倡農業和畜牧業。漢人在耕種之外,還兼顧畜牧等生產活動。
契丹人歷來重視傳統的牧業經濟,建有專門的群牧制度,“以牧養牧”。其牧場主要分布于四個時代遺址附近的南部邊界,以及漢族聚居地。這便于漢人進行畜牧生產。此外,不僅遼朝的漢族平民從事畜牧業生產,遼朝的漢人上層也對畜牧產業相當支持。
第三,社會生活的融合。遼代民族眾多,受經濟發展、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各地區民族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由于民族大遷徙,各民族逐漸離開故地、雜居相處并相互融合,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服飾方面,早期的契丹族服飾呈現獨特的游牧民族風格,較為單一和簡陋。遼建立后,受漢人影響,遼太宗仿效中原的衣冠風格。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深入,胡服在中原地區流行,不僅遼朝的漢人愛穿胡服,中原地區的漢人也十分喜愛。
在飲食方面,由于契丹族早期的生產活動以畜牧和漁獵為主,因此他們的飲食習慣帶有強烈的游牧民族特質,飲食結構相對簡單,主要以牛羊肉為主。遼建立后,契丹人的飲食包括傳統的牛羊肉、奶制品、米面及各種五谷雜糧。隨著契丹人與漢族交往密切,其傳統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飲食也開始豐富起來。飲食習慣逐漸由建國初期的粗放向精細多樣的飲食習慣轉變。而漢人也逐步適應了契丹人愛吃的牛羊肉和乳制品等。
在婚俗方面,契丹族傳統的婚姻習俗是實行氏族外婚制,并且結婚不重門第。由于長期的戰爭、民族遷徙,以及大批漢人和契丹族雜居,中原儒家文化在遼傳播,受此影響,契丹族的舊婚制已難以維系,各民族開始相互通婚,并得到朝廷的準許。
契丹皇族建立封建等級婚制,開始重視門第和名分,區分尊卑貴賤,以保持貴族血統。但隨著遼國境內以血緣為紐帶的族群開始動搖,契丹人接受漢人的意識增強,彼此間的血緣界限被打破。
遼代民族融合的特點
第一,“因俗而治”的雙軌制。遼代,各民族間發生戰爭,導致人口大規模流動,進而形成民族大雜居的局面,促進了民族融合。各民族的遷徙流動隨著民族征戰的頻繁和規模的擴大而擴大。
10世紀,遼興起,滅渤海國,統一東北,越長城而戰,并特設漢城、僑州縣等五十余處,以利統治,形成了“漢民雜居”的中京大定府局面,遼統一北方后,契丹人開始南下中原,俘獲大量漢人。
耶律阿保機遵從漢人風俗,廣置田宅,筑城郭,充分利用漢人優勢所在,擴大自身勢力。并專設“漢兒部”,實行蕃漢分治,加強對漢人的管理。遼太宗攻占燕云十六州后,將十六州內所有漢人納入編戶。遼太宗在制度設計上尊重漢族文化,保留了漢人固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在治理漢人時,采取了中原地區的政治制度?!爸劣谔?,兼華夏,分南北官吏,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則以漢制治契丹?!薄坝纱诵纬闪司哂羞|朝特色的雙軌制,大量任用漢官、參政議政,對開疆拓土、治理地方都有重要作用,這就是這種雙軌制最直接的表現。”在實施南北面官制的過程中,這一制度也不斷變化,其中北官制逐漸向南官制發展,兩者有所趨同,即漢化趨勢,“因俗而治”的雙軌制是對多元并存的不同文化的認同,凸顯了遼代民族交融的特點。
第二,基于民族平等的自然融合,遼代民族融合是由兩種經濟形式互為補充、頻繁交流而形成的,是農耕文化形式的民族與草原文化形式的民族相互融合。遼代統治者南下中原,促使大量的人口遷徙流動和勞動人口北上,客觀上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漢人與契丹人的融合,是受民族融合的影響,適應歷史前進趨勢,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形成的一種自然融合。
遼代民族融合的影響
契丹人與漢人通過在政治制度、經濟生產方式、社會風俗等方面的交融,促使遼代的經濟、生活、文化等方面大幅提升。但契丹人在民族融合過程中過度尊崇儒學和佛教,導致其漸漸拋棄了優秀的民族傳統,最終被女真人所滅。
第一,生產力水平提高。遼建立后,各民族間相互融合。“澶淵之盟”后,社會趨于穩定,經濟迅速發展,尤其在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等方面。
在農業方面,隨著大批中原漢人涌入遼朝,漢人傳統的農耕經濟由于生產方式、工具等較為先進,并且受氣候、環境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小,受到契丹人高度重視,因此草原地區陸續發展農耕經濟。
在手工業方面,中原漢人在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原傳統手工業,主要包括染織業、制陶業、制瓷業、馬具業等。
在工商業方面,隨著農業、牧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與之配套的工商業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的繁榮,促使一些不同規模的草原城市誕生。
第二,契丹傳統文化喪失。作為北方草原游牧族群,契丹人精通騎射技藝,其閑暇時可用于捕獵食物,戰亂時可以作為防身技能,保家衛國。契丹人棲息于東北嚴寒惡劣之地,這種獨特的環境也培養了他們勇敢、剛健、堅強的性格。契丹人精通騎射技藝以及擁有勇敢、剛健、堅強的品質,這幫助契丹人攘除外敵,擴大疆土,建立國家。遼建立后,尤其是“澶淵之盟”簽訂后,社會穩定,經濟迅速發展,契丹人告別此前東征西討的征戰生活,轉而投入生產建設中,鼓勵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發展。眾多契丹人放下手中武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遺忘傳統的騎射技藝,久而久之,這種傳統技藝逐漸演變成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娛樂活動。此外,遼朝統治者過分推崇中原傳統儒家思想,人們廣泛學習儒學和佛學,由此契丹民族由武強逐漸趨于文弱。統治者還將大量資金投入儒學院以及佛教寺廟建設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金錢,這加速了國家的滅亡。
遼代民族融合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特點,其對后世影響深遠。通過對這一現象的探究,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遼代民族融合現象的理解,而且可以為現如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