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對歷史文化街區這些特殊城市空間的保護、更新與發展的研究備受關注。文章借助城市針灸理論,提出了針對歷史文化街區的適應性更新模式,通過局部微小的、漸進的更新,以點帶面,從而實現對整個歷史文化街區的正向改善,旨在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一是文化傳承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在城鎮化進程中逐漸失去其文化底蘊,陷入荒廢與衰落之中。
二是更新改造的趨勢。當前,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已從快節奏的“增量成長”轉型為高質量的“存量更新”,同時人們對傳統歷史文化的認知回歸,歷史街區和建筑遺產重新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
三是保護思想的轉變。回顧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與更新,常見的“真實性”“軀殼式”“外科手術式”和“旅游開發式”等模式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問題。
研究目的與意義。一是研究目的,文章以南岳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地理區位、空間尺度、肌理關系、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細致調查,總結出現狀,并結合“城市針灸”理論和適應性理論,詳細分析并最終確定典型且重要的針灸節點,提出適應性更新策略。
二是研究意義。論文以南岳東西南三街改造設計為切入點,結合理論與實踐,從多個角度對南岳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的適應性更新提出了精準施針治療,重新激發街區活力,再現街區文化風貌,提質更新成效,具有較強的現實與實踐意義,為其他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國內外研究現狀
結合Citespace對近二十年國外的文獻(如圖1所示)進行了梳理與歸納:2007—2010年主要關注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城區保護和管理、旅游發展與文化保護的關系、城市再生與規劃等方面;2011—2015年主要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城區的可持續發展,逐漸增加了對社區參與、地方營造和文化旅游的關注;2016—2020年聚焦城市遺產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重點研究城市遺產的治理、文化景觀、身份認同等問題,并探索城市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2021—2024年主要著眼于城市遺產與城市治理、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的關系,探索新型城市遺產管理模式,以及城市遺產的創新利用與發展。
通過可視化分析,了解了國外學者更加關注游客感知、空間句法理論、生態系統服務以及公共空間微更新策略等方面的問題。
國內研究現狀。結合Citespace對近二十年國內的文獻(如圖2所示)進行了梳理與歸納:2000—2010年主要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城市更新規劃以及社區參與等方面;2011—2015年主要突出地方特色與地方文化保護、社區參與和文化旅游發展的關系;2016—2020年聚焦可持續發展、城市遺產治理與管理、文化景觀保護,以及城市遺產與城市發展的關系;2021—2024年著重探討城市遺產與城市治理、社會凝聚力的關系,以及新型城市遺產管理模式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結合。
國內研究者從多個角度出發,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內學者在歷史文化街區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集中在保護更新策略、空間活力測度、形態變遷、建筑設計融合、保護性更新、城市更新視角下的保護策略、建筑及用地再利用評估、紳士化影響下的風貌營造等方面。
研究現狀總結。綜合國內外研究,歷史文化街區適應性更新涉及跨學科領域,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實踐策略與建議。然而,現有研究尚存平衡保護與現代化發展、社會參與和居民需求等方面的不足,未來研究應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促進城市文化遺產的傳承。
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主要聚焦文化再現,對其熱工環境優化的相關研究較少。然而,熱舒適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居民和游客的體驗感至關重要。
本研究從適應性更新的視角探討歷史文化街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通過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結合具體案例,探索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策略,以期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
基礎理論研究
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城市針灸理論。“城市針灸”是西班牙建筑師莫拉萊斯在1982年提出的一種廣泛的建筑學概念,主要關注城市建筑對城市體系的作用,是“城市針灸術”的基礎概念。“城市針灸術”則是一個更加深入的概念,它不僅僅是一個定義,而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更加開放的城市發展策略。
城市針灸理論在歷史文化街區中的應用是一種綜合性的策略,旨在通過對街區的整體規劃、建筑更新、文化保護和社區參與等方面進行調控,實現街區的活化與再生。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整理可以得出,城市針灸理論在歷史文化街區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功能重置、文化塑造、空間調整、歷史文化保護、社區參與和可持續發展等。
適應性更新相關理論。適應是指個體或系統在面對環境變化時,通過調整自身結構或行為,以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它是一種自然進化的概念,認為個體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來調整個體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環境。適應性理論強調個體對環境變化所作出的反應,以及它們如何利用這種變化來適應新的環境。在適應性理論中,關鍵概念包括適應性、反饋、變化、學習和彈性,這些概念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個體或系統在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的基本機制。
研究方法與框架
研究方法。一是文獻研究,對近十年的重要文獻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結合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既有成果,為論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二是田野調查,本研究需要大量現場資料,因此采用田野調查法。筆者多次前往南岳古鎮對建筑群進行實地調研,采用現場實測、實地拍照、圖紙繪制、問卷調查、隨機訪談等方式,獲取了當地許多社會習俗、儀式流線、民間信仰等一手資料,為研究提供了客觀的參考依據。
三是數字模擬,運用斯維爾軟件,對南岳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的熱工現狀進行模擬,同時對典型休憩空間進行了改造前后的熱島模擬、自然通風模擬,實證適應性更新的成效。
四是案例分析法,文章對南岳古鎮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探討,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個案的推廣與拓展,為本文的后續研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研究框架。論文整體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如圖3所示)。從研究總結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著手,深入探討了歷史文化街區和城市針灸理論的核心概念,以及適應性更新相關理論。介紹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特點和重要性,深入探討了其保護與更新的必要性。隨后,引入了城市針灸理論,闡述了其與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了其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其在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中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通過對這些理論的系統梳理和深入剖析,形成研究框架,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論視角和實踐指導,以促進南岳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工作更加順利、高效地展開。
課題項目:2025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課題“場景視閾下的“南岳東西南三街”多維度保護更新策略研究”(XSP25YBZ136)。
(作者單位:1.湖南城市學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益陽職業技術學院;3.湖南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