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在修繕過程中常常存在施工安全風險。文章聚焦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闡述了影響施工安全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安全意識培養、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創新施工工藝與技術、提升應急管理水平等優化策略,并通過案例驗證了這些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章為古建筑修繕施工提供了安全管理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對促進文物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古建筑保護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古建筑修繕作為文物保護的重要內容,其施工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文章闡述了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影響因素,并提出優化對策,對于提高修繕質量、降低安全風險、推動文物保護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影響因素
人的因素。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技術水平與經驗、身體及心理狀況是影響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關鍵人為因素。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薄弱,容易導致違章操作、忽視安全防護,引發安全事故。而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與經驗不足,無法熟練掌握修繕工藝、正確使用工具設備,也會增加施工安全隱患。此外,施工人員的身體狀況較差如疲勞、疾病等,以及心理狀況不佳如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可能導致操作失誤、判斷失誤,進而引發安全問題。因此,增強施工人員安全意識、加強技術培訓、改善身心健康狀況,是保障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重要舉措。
物的因素。古建筑修繕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工具設備以及作業環境等物的因素,對施工安全也有重要影響。修繕材料的選用需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材質、規格、性能等必須與原建筑相匹配,否則可能引發安全隱患。而施工工具設備如手動工具、電動工具、高空作業設備等,必須符合安全標準,定期檢查維護,確保性能良好,避免引發機械傷害、觸電、高空墜落等事故。此外,古建筑修繕施工現場往往環境復雜,如地形狹窄、照明不足、多塵等,這些惡劣的作業環境也會對施工人員的身心健康和操作安全造成影響。
管理因素。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執行、安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應急管理與事故處理的科學性與及時性,是影響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重要管理因素。不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表現為職責不明、要求不嚴、考核不力,容易導致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無法真正落實。若安全教育培訓針對性不強、形式單一,施工人員參與度低、學習效果差,則難以真正提升安全意識和技能。若應急管理預案制定不科學、應急物資裝備不足、應急處理不及時,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可能導致損失擴大、后果嚴重。因此,管理因素對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
技術因素。施工方案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工藝流程設計的精細化程度、安全防護措施的有效性,是影響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主要技術因素。施工方案選擇缺乏科學依據和充分論證,忽視建筑特點和材料性能,盲目照搬照抄,可能導致方案不可行、風險加大。工藝流程設計簡單粗放,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忽視關鍵節點和特殊要求,容易引發工藝質量和安全問題。安全防護措施缺失或無效,如防護設施老化失修、防護用品質量低劣、安全標識缺失等,使施工人員暴露在危險環境中,極易發生安全事故。可見,技術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水平。
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優化策略
加強安全意識培養。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優化的根本在于全員安全意識的提升。首先,要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理念,將安全意識滲透修繕施工的每個環節和細節。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制定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的培訓計劃,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實操演練等方式,使安全知識入腦入心。再次,要充分發揮各方主體的作用,業主、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通力合作,形成全員參與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最后,要注重安全文化建設,利用宣傳欄、警示牌、安全口號等載體,在施工現場營造濃厚的安全氛圍,使安全意識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只有從意識培養入手,激發全員的安全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從源頭上防范化解安全風險,為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和行動保證。
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管理體系的完善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關鍵。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管理職責、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檢查制度、安全獎懲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其次,要加強現場安全監督檢查,建立專職安全監督機構,配備經驗豐富的安全監理人員,對現場安全狀況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監控,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如圖1所示)。最后,要強化安全風險評估與控制,在施工前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系統識別和評估,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在施工過程中,要對安全風險因素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根據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防控策略,將安全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
創新施工工藝與技術。技術創新是實現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關鍵路徑。傳統的修繕施工工藝大多依靠人工操作,存在安全隱患多、風險控制難等問題。因此,要立足古建筑的特點,深入研究適用、安全、可靠的專項施工技術,如碳纖維加固技術、環氧樹脂灌漿技術等,替代高危工序,減少人工操作帶來的安全風險。同時,要優化施工設計,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減少交叉作業,避免高空搭設等危險作業,為安全施工創造有利條件(如圖2所示)。還要加強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和應用,采用節能環保、安全高效的現代化施工裝備,減輕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事故風險。此外,還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施工現場的實時監測、動態管控,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
提升應急管理水平。應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事故發生后的損失控制和事態發展。古建筑修繕施工要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完善各類事故的應急預案,明確應急組織架構、職責分工、處置流程、聯動機制等,確保一旦發生事故能夠快速啟動應急響應。同時,要加強應急演練,針對火災、高空墜落、觸電等易發事故,定期組織桌面推演、現場模擬演習,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鍛煉應急人員的實戰能力,發現和解決應急處置中的薄弱環節(如圖3所示)。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要按照應急預案及時啟動應急處置,組織搶險救援,控制事態蔓延,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后,要查明事故原因,汲取事故教訓,優化應急預案,堵塞安全漏洞,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事故警示與優化啟示
事故經過。2024年5月2日,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修繕施工過程中,因施工方違規明火施工,引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禮堂火災。火災過火面積3410平方米,直接經濟損失2743.8萬元。火災發生后,國務院成立河南大學明倫校區“5·2”火災事故調查組,對該事故提級調查。
事故原因。經事故調查組查明,火災原因是在修繕施工中,施工方為加快工期,違規使用液化氣噴槍加熱屋面防水卷材,高溫火焰引燃下方木質屋架,導致陰燃起火并迅速蔓延。整個修繕過程中,施工方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管理混亂,監理方嚴重失職、放任違規作業,設計方圖紙把關不嚴、違規設計,同時也反映出地方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對文物修繕工程監管不力。
事故教訓。這起事故表明當前一些文物保護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嚴重漏洞。一些施工、監理單位安全意識不強,為趕工期、降成本而置安全于不顧。一些設計單位對文物建筑保護認識不足,設計把關不嚴。一些業主單位和屬地管理部門疏于監管,安全責任缺失。這些深層次問題如不痛下決心、持之以恒地整治,類似事故還會重演。這起教訓慘痛的火災事故再次警示我們,在文物保護中必須始終堅持安全至上,嚴字當頭、絲毫不能放松,決不能讓文物古建再遭浩劫。
優化啟示。河南大學明倫校區“5·2”火災事故這面警示鏡,給今后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深刻啟示:必須持續強化全員安全意識,將安全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各項技術規范和標準;各方責任主體必須切實擔負起安全監管職責,形成齊抓共管、協同聯動的監管合力;要著力提升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完善預案、配備資源、強化演練,確保關鍵時刻快速高效應對。只有常抓不懈、標本兼治,才能筑牢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的堅實防線,確保文物這張歷史文化的名片永續傳承、熠熠生輝。
文章圍繞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這一主題,系統闡述了影響施工安全的人、物、管理、技術等關鍵因素,提出了加強安全意識培養、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創新施工工藝與技術、提升應急管理水平等一系列優化策略,并通過案例論證了這些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章對于指導古建筑修繕施工實踐、提高修繕質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未來要深化對古建筑修繕施工安全規律的認識,為新時代背景下文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山西省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