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鋒區地處川東地區,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境內文物遺存類別較為豐富。古城寨遺址是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典型遺存之一,前鋒區古城寨的營建可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南宋末年因宋元戰爭需要而修筑的規模較大的軍事古城,南宋末年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守蜀抗元,結合以城寨控扼江河要隘防御戰略需要,在今渠江流經的觀閣鎮境內筑大、小良城,并將廣安軍治所移治大良城;南宋降將后被蒙元拔擢至東川都元帥的楊大淵實施了以城攻城的積極軍事戰略,在今渠江流經的護安鎮境內筑虎嘯城。二是明清至民國時期由地方鄉紳領導鄉民建筑的寨堡,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匪患和兵燹之禍。
現存古城寨
前鋒區現有宋元山城4座,分別是宋軍營建的大良城和小良城(如圖1所示),元軍營建的虎嘯城和三臺寨,其中大良城為典型代表。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城寨有11座(如表1所示)。
大良城位于今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觀閣鎮蓮花山,占地約72萬平方米。大良城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開始修建,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落,其作為廣安軍治所34年。大良城歷經明末農民起義和流賊作亂,清中后期白蓮教暴動和李藍起義,民國年間軍閥混戰,其一直是軍民堅守避亂之地。
大良城現存地面文物較多,涵蓋軍事建筑、民居建筑、宗教信仰類建筑,可分為城門、城墻、古民居、水井、摩崖石刻和土地龕等。
軍事建筑主要有臺城(現存城門5處),甕城(現存城門3處)。城墻主要分布在臺城和甕城邊緣地勢較低處或缺口處,現存部分城墻上下存在不同砌筑方法。
民居建筑現存3處清代川東地區的穿斗式民居。老村委蔣家院建筑形制保存稍為完整,但因年久失修,破壞嚴重。老村委蔣家院坐落在大良城中部,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該建筑坐西向東,穿斗式木梁架結構,9架檁。原為四合院布局,現殘存正房和院壩。正房由臺基、屋身和屋面構成(如圖2、圖3所示)。
小良城位于今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觀閣鎮,緊鄰渠江左岸,占地約15000平方米。據文獻記載推測,小良城建城約在宋元之際,現存東門和西門城門,西門門楣上石質匾額鐫刻文字,記載了清中后期士紳聚眾集資重修小良城,此后小良城一直被地方鄉民作為防匪避亂的臨時地。
小良城現存地面文物較多。城內現存生活生產遺存較少,在城區北部發現一口在原生石頭上開鑿的蓄水池,可能是下雨時用來儲蓄生產和生活用水。古建筑主要為東、西城門,城內東部懸崖斷坎保存部分城墻。城外在東門往右有一龕窟,風化嚴重無法辨識。
虎嘯城位于今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護安鎮,建城于被渠江三面環繞的沙壩咀虎嘯山上,占地約15萬平方米。虎嘯城修建在渠江下游距大、小良城約25公里處。虎嘯城可以俯瞰渠江江面,是控制渠江截斷大良城與合川釣魚城戰略水路的咽喉位置,隨著元朝在虎嘯城設置元帥府,南宋的西南戰區殘存軍事力量逐漸式微。清中晚期到民國時期虎嘯城一直是許姓家族的居住地。
虎嘯城現存地面文物較少。僅存一座僅存正房和一側廂房的許家祠堂。城池設施原有東門、西門、老插門和新插門。西門和東門因后來的人類活動已經不存,僅存老插門,老插門是開在巨石中間一個斜坡形帶石梯的通道。城外在西門舊址外有一段修建在山體上的斜坡形石梯道路。
現存古城寨研究和保護利用
探索研究。關于前鋒區古城寨的學術性調查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文史工作者對境內的宋元山城進行文獻考據和實地考察,其中以胡昭曦、薛玉樹、陳志學和楊榮新等人為代表,作出了一些成果。例如,胡昭曦先生對大良城遺址進行了實地調查,在詳細介紹地面的部分歷史遺物后繪制了大良城遺跡示意圖,他是新中國成立后把大良城研究推向學界的第一人,并逐步引起宋元史學界對宋元山城的關注和重視。第二階段,近年來,一些大學研究院所和專業考古機構,以考古學理論技術為指導,利用現代科學設備,開始對前鋒區內的大良城、小良城、虎嘯城進行有針對性的考古調查,形成了一些調查報告,初步掌握了山城內的一些殘存的歷史遺跡。
以往的研究工作重視宋元山城的調查研究,而元以后的古城寨研究未引起高度重視,古城寨發展史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前鋒區境內現存宋至民國時期古城寨既有共性又各有特點。古城寨的選址都是四周為懸崖峭壁的山頂臺地,利用地利天險自衛,城門設置在臺地地勢低洼處和缺口處,兩側修筑墻體,將人工建筑和懸崖地勢合圍構成古城寨的防御性屏障。修建古城寨的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建造使用的工藝主要是石作。
宋元山城一般緊臨渠江,可見水路運輸也是當時建城考慮的因素。山城建好后隨即移治并控制水道關隘。堅固是當時修建工藝和材質選擇的決定因素。宋元山城殘存墻體中的石條很少風化,且小石條與小石條鉚合加固,采取了特有的丁砌方式。使用小石條,便于石料開采和運輸,利于縮短工期。山城都是戰爭期間短時間內建成的。明清古城寨的選址都是鄉村士紳和鄉民聚居地周圍地勢較為險峻的地方,聚居地與古城寨的遠近是當時鄉村士民重視的因素。由此可知,元以后的古城寨在建筑選址、建造工藝和建材選擇方面,都有選擇性地靈活繼承、改進、借鑒和利用宋元山城的建筑經驗。這與嘉陵江中下游防御性民居有相似之處。
明清古城寨一般兼具防御功能和民居性質。而宋元山城遺址作為典型的軍事遺址,其獨特的建筑形制有別于明清古城寨遺址。因此,前鋒區應在境內及周邊地區持續開展專項調查工作,厘清前鋒區古城寨與周邊縣市的聯系,以增加明清古城寨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川東地區的古城寨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研究資料。
保護利用。古城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旅價值,在川東地區的同類古城寨中也具有獨特的地位和意義。研究者應將古城寨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景觀來整體看待,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從微觀到宏觀全面提取其蘊含的歷史信息,復原其動態的演變過程。在古城寨的保護、利用過程中,文物調查、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應深入展開,充實完善古城寨的歷史文化景觀全貌,使古城寨的保護和利用具備整體性、原真性、綜合性和規劃性等特點。
深入推動文物考古工作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有機融合,充分靈活借鑒釣魚城遺址在這方面的成熟經驗。考古發掘單位借鑒釣魚城遺址從考古發掘到保護展示的經驗,利用考古發掘取得實物資料,深入研究遺址的歷史內涵和展陳元素,將考古工作貫穿遺址的活化利用。持續推進具有系統性、針對性、長期性特征的文物調查工作,厘清區內古城寨遺址的歷史沿革,全面調查其內部結構和基本布局,利用無人機、GPS及RTK科學記錄古城寨的空間地理信息資料,為保護、展示和利用提取豐富的文物信息。
組織文保機構對區內古城寨遺址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文保機構應詳細了解古城寨遺址的歷史背景、人文價值、地理環境等方面的情況,并分別評估各單體古城寨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研究價值。制定保護目標和措施。組織編制區內古城寨保護總體規劃,在文物本體保護、周圍環境保護和展示手段等方面,制定合理措施,統籌規劃古城寨的科學利用和開發,以實現古城寨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的困難在于需要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推動出臺地方性古城寨遺址保護辦法。古城寨遺址的保護經費支持不僅需要省、市文保經費投入,更需要縣級市層面的文保專項經費。統一協調各責任主體單位,形成凝聚力,“共下一盤棋”。涉及古城寨遺址的文旅工程建設要尊重相關法律,避免為展示而破壞文物本體。
加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釣魚城范家堰遺址展示工程有力地證明了: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全面深入開展,完整揭示古城寨遺址的內涵,再通過公布考古階段性成果,媒介廣泛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宣傳“講活”文物,使其成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積極力量;文物如果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就會推動該區域的發展。
古城寨的價值與認識。前鋒區境內多屬淺丘低山地貌,古人巧用地利,建筑古城寨來彌補自身力量不足的劣勢,以保家廟衛社稷。選址皆選用丘陵地區平地陡然高凸四周呈斷崖,且頂部呈臺地和有穩定水源的低山作為營造古城寨的最佳地理位置。
前鋒區古城寨遺址文物價值較高,需在全區及周邊范圍內進行全面文物調查工作,將整個古城寨遺址予以整體性、科學性和全面性的多學科調查整理研究,增進對西南地區古城寨遺址的認識。
(作者單位:廣安市前鋒區文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