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文物是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史、見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的重要載體,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文博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新時代下如何將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是革命類紀念館的重要課題之一。文章結合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以下簡稱“國師紀念館”)的實際情況,從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文創開發、互聯網技術應用等幾個方面展開,闡述新時代下紅色舊址如何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革命紀念館承載著厚重的中國革命歷史,見證著革命歷程中的感人事跡,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和紅色基因庫中的寶貴財富。“把文物保管好、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成為文博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在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國師紀念館積極探索。
做好陳列展覽是基本方式
革命文物是連接觀眾與歷史的紐帶。富有感染力的陳列展覽不僅能夠發揮革命文物彰顯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價值,還可以吸引觀眾的眼球,因此合理利用、組合文物資源是非常必要的。
國師紀念館在策展時根據館藏文物特點和背后的故事,對場館結構、內容設計等進行準確定位,并配以與陳列展覽相關的圖片和文字,打造了“育才學府革命搖籃展覽”“舊址辦公樓原狀陳列”等基本陳列,使革命文物在展覽中向觀眾傳遞出更清晰明確、富有感染力的文物信息,讓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得以初步體現。
除了固定陳列之外,國師紀念館還充分利用臨時展覽、聯合辦展等形式讓文物“活”起來。臨時陳列是固定陳列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是保持展館對觀眾的持久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借助臨時展覽這一平臺,讓沉睡在庫房中的文物與觀眾見面,便于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近年來,國師紀念館結合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全民族抗戰爆發84周年,推出了專題臨時展覽“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抗戰文物專題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黨旗、黨徽、黨章專題展”;結合黨的二十大推出“聚力強軍夢 喜迎二十大”專題臨時展等。在這些展覽中,觀眾可以與文物近距離接觸,文物的價值被充分發揮,觀眾參觀的直觀性也得到加強。
生動講解是有效手段
講解作為紀念館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文物和觀眾的橋梁”。講解員不僅要把文物(或人物、歷史事件)的相關信息通過語言表述向觀眾傳遞,還要學習文物的特點和背后深刻的內涵,以解答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的疑惑。
國師紀念館打造了一支優秀的講解員隊伍,并且建立了講解工作長效機制,著力營造有益于講解員成長的工作環境,經常組織推薦講解員參加山西省文博講解員培訓、杏花嶺區文化和旅游局講解員培訓等活動,從專業知識和技能上提高講解員的講解水平。除此之外,紀念館還通過專家授課、內部經驗分享交流等一系列舉措來拓寬講解員的知識面,提升講解員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除了擁有素質過硬的講解員隊伍之外,要想讓陳列在展柜中的革命文物富有生命力,讓觀眾走進展覽,生動感人的講解是不可或缺的。面對不同的觀眾群體,講解員要采用不同方式講解,用簡潔、親民的表述精準地表達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傳達其所蘊含的情懷和精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打動觀眾。比如,當講解員講到國民師范學校的歷史時,他們會現場為觀眾清唱國民師范學校的校歌。通過唱歌這樣一種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讓歷史變得立體鮮活,也讓觀眾在歡樂的氛圍中進一步了解國民師范學校的輝煌歷史。
同時,講解員在講解中還側重對重點文物和文物重點、亮點的講述。重點文物重點講,文物的重點詳細講。比如,對展廳中犧盟會會徽的講解,不僅要講述會徽的基本特征、設計理念,還要將犧盟會背后的故事講述給觀眾。在講到犧盟會洪趙中心負責人高希敏的時候,講解員會深情講述高希敏夫妻二人為了革命事業將出生不到百日的孩子寄養到當地老鄉的家中,不久卻雙雙遇難,他們的遺孤高蘭生老人多年后來到紀念館尋親的感人故事。感人的講述能夠讓前來參觀的觀眾深入了解黨的歷史、革命史,讓黨性教育入腦入心。
社會教育是有效方式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明的承載者,是歷史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國師紀念館的文物藏品涉及政治、教育、軍事、社會等諸多方面,主要為民國時期國民師范學校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學生用具、畢業證等以及國民師范學校學生參加革命活動的相關圖片、實物資料等。這些藏品成為反映民國時期山西職業化教育水平、學生從事革命活動的歷史見證。藏品中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物,如毛澤東送給趙宗復的大衣、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會員證章、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抗戰時期的革命文物等。征集、保管、展示、研究革命戰爭時期的相關文物和資料,對于弘揚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譜寫的偉大的抗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了要保護好文物之外,做好研究工作也是文博工作人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國師紀念館創作了一系列紅色情景劇:還原國民師范學校風起云涌的革命活動的《烽火國師》、講述學生運動的《犧盟犧盟》、展示照片背后親情故事的《遲來的團聚》、《國師教科書的前世今生》、快板書《山西女兵連》等。國師紀念館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并融入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讓觀眾全方位了解國民師范革命活動史以及山西革命斗爭活動,激發廣大觀眾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除此之外,國師紀念館還出版了《山西國民師范革命活動史》。這本書對國師紀念館館藏文物的基本情況及背后故事有所涉獵,方便并加深了讀者對國民師范革命活動史以及山西革命史的學習理解。
文創開發是重要載體
文創產品的開發,能讓紀念館里的元素得到合理利用,拓展紀念館的寬度和廣度,讓文物“活”起來。紀念館的發展同樣需要文創產品的支撐,其可以增加紀念館的人氣和煙火氣,進而讓紀念館更加貼近生活,拉近文物與觀眾的距離。
在文創開發方面,國師紀念館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合理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注重文物研究的基礎工作,充分發掘文物內涵價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不斷推陳出新,開發文化內涵豐富、創意新穎獨特、貼近時代生活的文創產品。作為革命類紀念館,國師紀念館從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的歷史背景出發,依托館藏資源開發各種文化創意產品,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同時,滿足了人們高品質的文化需求。國師紀念館先后設計了杯子、本子、明信片、徽章、鼠標墊、帆布包等文創產品,這些文創產品既具有美觀性,又兼具實用性、知識性,深受參觀者喜愛。
“互聯網+”技術是重要手段
科學技術是讓紀念館里的文物“活”起來的前提。紀念館應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實現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讓文物“飛”入尋常百姓家。以VR、AR、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展現文物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數字博物館或智慧博物館逐步興起。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展示和傳播也從內容單一、知識灌輸、線下傳播的單向傳遞向內容多元、形式多樣、興趣激發、互動共享的綜合傳播轉變。VR全景展示技術突破了傳統博物館在展示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觀眾能夠隨時隨地參觀、了解館內不同的區域,并使參觀體驗升級,讓線上虛擬展示成為線下博物館展覽最有效的補充與延續。
國師紀念館始終按照博物館發展規律、時代發展要求,綜合運用合適的科學技術,讓觀眾更方便、更立體地了解館藏文物,讓革命文物“活”起來。2021年,國師紀念館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展館平臺,推出了山西國師紀念館數字展館。該數字展館采用VR虛擬現實技術將國師紀念館建筑全貌及陳列展覽內容全部掃描,并對相應文物展品進行數字化展示,便于觀眾直接在線上點擊展示文物進行欣賞,這有助于觀眾學習歷史,感悟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
“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宣傳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最大限度惠及不同地區的觀眾。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展覽,了解文物,紀念館還利用“互聯網+”的宣傳方式與多家主流媒體合作進行宣傳。國師紀念館每年會聯合太原廣播電視臺、太原融媒體中心等開展相關直播活動,并通過《山西日報》《山西晚報》《太原日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等媒體發布專題報道百余篇。
存在問題及展望
目前國師紀念館雖然在革命文物活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文物利用展示中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沒有深入挖掘文物價值。從當前的文物研究工作來看,國師紀念館只注重收集、整理各類文物資源,卻忽視文物研究、考證的問題。比如,一些征集回來的文物直接入庫,工作人員并未深入挖掘這些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信息。二是陳列展覽形式過于簡單。觀眾與各類文物資源實現近距離接觸的主要途徑是文物陳列展覽,這是觀眾了解特殊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歷程的重要方式。國師紀念館在展陳形式上依然采用傳統的文物陳列方式,多媒體展示較少。三是文化交流活動較少。國師紀念館主要采用本館文物陳列展示的展陳形式,有時也會采用館際之間聯合展覽的方式,但次數相對較少,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社會教育服務功能。四是文創開發缺乏創新意識,可能存在同質化的問題。讓文物“活”起來,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既關注文博文創產品開發的體制機制問題,又要強化“工匠精神”和“時代精神”在文博文創產品中的綜合應用。五是“互聯網+”技術利用不足。國師紀念館雖然也積極進行數字化建設,但高科技的信息設備和聲光電技術沒有廣泛應用于陳列展覽中,導致觀眾無法深入了解文物,獲取更多的信息。
新時代的文博工作者應充分認識文物的重要價值,認識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挖掘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教育價值,并積極采取宣傳推廣措施。世界在不斷發展,博物館也在接受時代的考驗。文博工作者要牢記文博人使命,站位要高,目光要遠,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和要求,善于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合理利用館藏文物資源,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內涵價值,讓革命文物真正“活”起來。
(作者單位: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