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時展覽作為博物館核心業務之一,在傳播歷史文化知識、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持續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方面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博物館臨時展覽業務為博物館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推動了博物館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臨時展覽業務除了應不斷提高展覽質量之外,還可以提供高質量的講解服務、開展主題明確的社會教育活動、制作內容多元的宣傳視頻等,這可以為博物館的發展貢獻更多加分項。文章結合天水市博物館近期舉辦的獨具一格的臨時展覽及與展覽相關的活動實例,探討文博工作人員如何圍繞臨時展覽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賦能。
全國各地博物館為了舉辦有特色、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臨時展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積極設計原創展覽、引進不同區域間的交流展或參與多單位合作的聯展等,為游客呈現內容豐富、兼具觀賞性與學習性的展覽,從而促進不同區域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充分地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大眾走進博物館,通過參觀展覽中的陳列文物,閱讀輔助展板上的文字、圖片,觀看數字化的內容,感悟文化,學習知識。因此,博物館能否發揮好文化傳承傳播功能,臨時展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舉辦高質量臨時展覽
臨時展覽的舉辦,并不是毫無規則地將文物擺放在展廳供大眾參觀,而是遵循一定的擺放規則。例如,將文物按照歷史時序或文物本身的某一特點進行歸類展出等。有規律地將文物展出,既便于大眾理解和記憶文物、文化的相關知識點,又便于大眾充分理解展覽的主題。因此,在舉辦臨時展覽時,博物館應以大眾參觀舒適和易吸收知識為出發點,明確清晰的展覽主題、設計合理的參觀路線,使展覽精彩紛呈、別開生面。
明確展覽主題,確定展覽結構。通俗地講,明確展覽主題就是要明確做什么展覽。博物館里收藏著數以萬計或數以十萬計的文物資源,將這些藏品以什么樣的主題、什么樣的展覽形式呈現給大眾是展覽策劃人需要仔細思考的。《博物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四章第三十條對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的主題和內容作了明確規定:主題和內容應當符合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維護國家安全與民族團結、弘揚愛國主義、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優秀文化、培養良好風尚、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根據《條例》要求,策展人應合理整合和規劃館藏文物資源以確定臨時展覽的主題。第一,按照文物的歷史時序或文物類型確定展覽主題。第二,結合社會熱點、民生實事,確定展覽主題。以展覽的形式給予社會反饋是博物館履行其職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博物館還應在學校寒暑假期間,舉辦面向學生的陳列展覽,這也為確定臨時展覽主題提供了思路。例如,天水市博物館嚴格按照《條例》要求,每年在學校寒暑假期間舉辦至少一個以學生為主要參觀對象的臨時展覽。第四,做好民意調查工作,依據大眾的偏好確定展覽主題,以期更好地為大眾服務。民眾是展覽的服務對象,在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民眾喜歡看哪種類型的展覽,博物館就舉辦什么樣主題的展覽。從2022年起,天水市博物館在網上推出菜單式調查問卷,調查民眾喜歡看的展覽內容,將投票最多的展覽類型作為優先舉辦的展覽。
展覽主題確定之后,如何將展品以清晰的展線、合理的布局呈現給觀眾是策展人需要思考規劃的,也就是要確定展覽的整體結構。例如,圍繞展覽主題,根據展覽內容將展覽整體劃分為幾個部分,哪些內容作為第一部分,哪些內容作為第二部分等。在部分標題框架下,結合展出文物的數量和類別,將部分劃分為單元,每一單元都有相應的文物。部分和單元的確定是展出線路規劃的前提,展覽內容設計做好之后,再充分結合形式設計確定清晰的觀眾參觀路線。
提升展品的展示效果。在展品確定的情況下,如何以更好的展示效果將展品呈現給觀眾,直接影響臨時展覽的質量。第一,在擺放展品時,可合理運用文物展托、展架,提升文物展示的美感。根據文物的形狀、材質,選擇合理的展架、展托,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將其支撐起來展示,可達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文物數量多、擺放位置各不相同,展托、展架的使用應以實際的觀感來確定。依據筆者多年的臨時展覽布展經驗,文物陳列具有美感是吸引觀眾前來參觀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多種形式展示文物,讓臨時展覽展廳不再單調。傳統的文物陳列方式是將文物擺放在展柜中,配以說明牌和展板進行文字說明或圖片補充。這樣的呈現方式可以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但從展示效果來看,顯得單調。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化技術迅猛發展,將代表性文物以數字化形式呈現或設計互動展示區是提升展覽效果的有效手段,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場景復原也是有效的展示方式,應合理運用。豐富展覽內容,運用多種形式呈現文物是提高臨時展覽質量的有效方式。
適當添加能夠渲染展覽主題氛圍的元素。展廳是給大眾呈現展覽的空間,整個空間內的內容是圍繞展覽主題展開的。在此空間內,添加一些與主題相關的氛圍元素,有助于提升展覽的氛圍感和和諧感。例如,天水市博物館在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舉辦了“瓷上風雅——宋金元瓷器主題展”(如圖1所示)。
該展覽在展出期間用移動音樂播放器播放跟瓷器相關的古箏輕音樂,營造出輕松、優雅的參觀氛圍,游客一步入展廳,就能感受到舒適和寧靜。此外,在展柜內距離文物較遠的地方固定了些許竹葉,瓷器文物與竹葉相映襯,創建了一個清爽、具有古典美的參觀環境,進而將該展覽的質量提升了一個檔次。與此同時,合理的燈光照射布局是營造氛圍感的有力措施。博物館宜采用點照明的照射方式將光線打在文物的重點展示部位,而不宜采用通柜照射或洗墻燈的照射方式。
圍繞臨時展覽開展社會教育活動
提供高質量臨時展覽講解服務。高質量的講解服務是大眾理解展覽內容的有效手段,講解員講得越明白越透徹,大眾就能將知識吸收得更快更好。文物本身是承載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但要深入理解文物的價值內涵,即使是行業內的專家也需要查閱資料才能弄清楚。對于廣大觀展的游客來說,單純的文物說明牌和展板說明不足以助其充分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知識,導覽講解的質量顯得非常重要。博物館內講解員的專業知識儲備程度不同、語言表達能力不相同,講解服務的質量也就參差不齊。小部分博物館缺乏水平較高的講解員,其對大眾提供的講解服務質量較低。低質量的講解服務無法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觀展體驗。因此,在講解員上崗之前,博物館應組織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業務培訓,以及鞭策她們自學臨時展覽相關知識,擴充知識面以應對觀眾的提問。當講解員高質量完成講解任務時,觀眾不僅會給予講解員較高的評價,而且也會對博物館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在博物館內、外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每一個臨時展覽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圍繞該主題選擇相關的知識點開展館內外的社會教育活動是為博物館賦能的重要方式。例如,圍繞彩陶展,可以開展“彩陶制作體驗活動”“彩陶紋飾繪畫活動”等(如圖2所示);圍繞書畫展,可以開展“書法學習交流活動”“書畫繪畫比賽活動”等。開展多種類型的社會教育活動吸引學生、觀眾積極參與,無疑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此外,將臨時展覽的重點內容制作為圖版,開展流動展覽進校園、進機關事業單位、進社區等,擴大臨時展覽的影響力,這對博物館的品牌運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舉辦臨時展覽相關學術講座。博物館作為“第二學習課堂”,舉辦學術講座是其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有力措施。例如,從2024年6月起中國考古博物館每周六舉辦“中華文明溯源”系列學術講座。該講座圍繞“中華文明起源”,邀請業界專家選擇不同主題開講,業界給予了很高的學術評價,觀眾的現場反饋也很積極。在講座中有互動、有交流,觀眾對中國考古博物館的專業性認可度較高,這對博物館品牌的社會認可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對于臨時展覽來說,其可挖掘用于開展學術講座的內容很豐富,圍繞展覽主題、展覽中的器物、展覽策劃理念等舉辦內容充實、別開生面的學術講座無疑是對臨時展覽的重要補充,也是觀眾學習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因此,圍繞臨時展覽舉辦學術講座是為博物館賦能的有效方式。
將線下展覽搬上網絡,擴大其影響力
新時代,網絡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瀏覽網頁、刷手機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為提升臨時展覽的知名度,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積極開展線上臨時展覽、云展覽以拓寬線下臨時展覽的傳播渠道。
在博物館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臨時展覽內容。許多博物館同行或對文博行業感興趣的社會人士時常關注博物館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以便獲悉一些相關信息。臨時展覽作為博物館時常更新的活動項目,為大眾提供了新穎、獨特的文化盛宴。將臨時展覽中的重點內容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在博物館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能夠吸引人們的瀏覽與關注,進而吸引他們前來博物館參觀。例如,天水市博物館官方網站專門設立臨時展覽專欄,以便向大眾公布臨時展覽消息或舉辦高質量的文字、圖片線上臨時展覽。此外,我國大部分大型博物館將臨時展覽數字化,在官方網站發布,使大眾足不出戶便可以在網站上瀏覽展覽,欣賞文物,學習歷史文化知識。
在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自媒體平臺上傳臨時展覽內容。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自媒體平臺在新時代是重要的社交媒介。博物館應緊跟時代步伐,在這些自媒體平臺上傳臨時展覽的相關內容,以期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博物館工作人員應將臨時展覽的重點內容、圖片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視頻上傳至自媒體平臺,或圍繞臨時展覽講文化故事、講重點文物、講有趣的策展理念等,錄制成視頻,上傳至廣受歡迎的自媒體平臺。通過將臨時展覽發布到網絡自媒體平臺,可以擴大臨時展覽的影響力,進而為不同地域和空間的博物館賦能。
結合傳統媒體平臺,做好臨時展覽的宣傳工作
臨時展覽在網絡上的呈現是新時代拓寬其影響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傳統媒體平臺上的宣傳也不容忽視。電視臺、報紙等傳統媒介依然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尤其是本地人對于本地電視臺的新聞關注度較高,將臨時展覽信息或參展情況進行新聞播報,能夠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天水市博物館在舉辦“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專題展”“瓷上風雅——宋金元瓷器主題展”時邀請天水電視臺進行了開展儀式的報道,后續在參觀游客獲取觀展信息渠道的調查中發現,有15.6%的游客是通過天水新聞獲知的。此外,傳統媒介在新時代背景下也“搬”上手機。例如,天水電視臺結合新技術打造了“云上天水”手機客戶端,觀眾在此客戶端上也能夠瀏覽天水電視臺的相關節目,部分人群可以通過此客戶端獲得臨時展覽的相關消息。可見,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平臺對臨時展覽進行宣傳是有必要的。
舉辦高質量的臨時展覽是為博物館賦能的第一步,還要圍繞臨時展覽積極開展多種社會教育活動,并充分利用網絡手段與傳統媒介做好臨時展覽的宣傳工作,將線下實體展覽搬上線上平臺,以期更長效地讓臨時展覽成為觀眾可觀看的網絡資源,進而為博物館的發展賦能。
(作者單位:天水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