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在知網、萬方等中文數據庫中搜索“泉湖二月八”相關論文,結果顯示相關期刊論文僅兩篇。鄭茜的《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化發展戰略研究——以湖南省衡南縣“泉湖二月八”為例》和《泉湖二月八——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要探究泉湖二月八作為文化名片如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對其中蘊含的農耕文化內涵少有論述。據此,筆者回到家鄉實地采訪當地老人,結合自己的趕集生活體驗,并查閱線上地方史志等文獻資料,對衡南縣“泉湖二月八”這一傳統廟會風俗進行調查。
泉湖鎮區域概況
泉湖鎮,古稱泉湖市,春秋屬楚地,民國屬清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命名為泉湖鄉。1958年9月設立泉湖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為泉湖鄉。1995年5月撤區并鄉,由泉湖鄉與龍秀鄉合并為泉湖鎮。至2014年,政區無變更。
泉湖鎮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的西北部,因鎮中金光村有“泉水湖”而得名。據傳古代鎮西南方向的雞公嘴山側,突然地裂泉涌,形成直徑約50米的圓形小湖,水明似鏡,故稱泉湖。據《清泉縣志·地理志》記載:“泉湖在城南七十三里,水由石沙涌出,可溉田千畝,極旱不竭。夏秋間水面煙浮,天必雨。因此而得名。”明初,古絲綢之路衡永大道從茅洞橋改至泉湖轉道,衡祁古道與衡永大道在此交匯,朝廷于泉湖設立七塘、八塘兩處驛站,連接從衡陽城出發的一塘至六塘,打通官馬大道,泉湖遂成為湘南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重鎮,舊稱“泉湖市”。泉湖鎮東臨譚子山鎮,南接柞市鎮,西鄰雞花鎮,北交衡陽縣峴山鄉,鎮人民政府駐紅湖村,距衡陽市區34千米,距縣城云集58千米,總面積96.48平方千米。泉湖鎮地形以丘陵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等。
“泉湖二月八”由來
上古時代,炎帝部落、黃帝部落都曾在衡陽境內活動,神農與嫘祖仙逝于衡山,帝嚳駐兵雨母山,三苗、揚越等農耕民族先后遷徙定居衡陽,而后先秦楚民、中原漢族南下,浙贛入湘,造就了衡陽境內種類繁多的農耕文化遺產。如今,衡陽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著濃厚的農耕文化色彩。一年之計在于春,衡陽人非常看重春天,特別是春分時節,要為一年收成做好準備。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趕春也是如此。在衡南縣,趕春叫作“趕二月八”,比較有名的是泉湖二月八;在衡陽縣,趕春叫作“趕春社”,渣江春社遠近聞名;在衡東縣,趕春叫作“趕春分”,即定在春分當天,雷打不動。關于“趕二月八”的舉行地點,市場上一位76歲的老人進行了解釋:“二月八,衡陽縣還有一個峴山,還有渣江。天晴就在衡南泉湖,下雨就在郴州,刮風就在泉州,泉州就在廣西這頭。從三國就開始了,為壽老爺慶生。”但據筆者線上查證,郴州并沒有趕二月八的習俗,泉州也不在廣西,而是隸屬于福建,且福建泉州沒有趕二月八的習俗。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泉湖二月八起源于明朝,晚于三國。不過衡陽縣的峴山確實有二月八活動,只是流傳廣度遠遠不如渣江二月八。
衡南民俗趕集廟會“泉湖二月八”是典型的農耕市集文化活動,傳承了數百年。由于泉湖二月八市場傍依衡祁古道,因此集市在公路上一字長龍排開。穿境而過的湘桂鐵路興筑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國道322線亦修建于抗戰時期,之前一直為土馬路,20世紀70年代改為柏油馬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修筑硬化、拓寬為20米寬的水泥公路。泉湖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和人文厚重,“趕二月八”的名氣要比其他地方的廟會名氣大得多。據說,在明朝時期,由于泉湖地區遭受了罕見的旱災,因此當地百姓顆粒無收,鬧饑荒。在這種情況下,天上的神仙壽福爺使用法力降下了雨水,解除旱災,拯救了百姓,并保佑小鎮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為了表達對壽福爺的感激之情,人們決定在二月八日,即壽福爺的生日,舉辦標志性廟會,以各種慶祝活動紀念壽福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廟會活動逐漸演變成一個包含農貿交流的綜合性農耕文化節。它不僅是為了慶祝壽福爺的生日,也是開啟春耕生產的前奏,因此也被稱為“二八節”。泉湖二月八的來歷是一段充滿神話色彩的地方記憶,它既展現了衡南地區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也是對農業生產的慶祝,更是地方文化和傳統習俗傳承的重要體現。
“泉湖二月八”的習俗
二月八正值春節過后,同時又是開啟春耕生產之時。廟會上耕牛交易、農具交易、生產生活資料交易頻繁,買賣興隆。與趕廟會相關的小吃文化,如燒餅、油圈子等也應運而生。商貿習俗成為“泉湖二月八”的主要內容。每年泉湖鎮都會吸引臨近省、市、縣的數十萬名商販、村民聚集于此,商販們通常提前一個星期就陸續趕來,占地囤貨。各地工匠們用竹子、木頭制作的桌凳、簸箕、籮筐等傳統農資農具,是“趕二月八”的熱銷產品。其次就是牛市,不僅包括耕牛的買賣,還包括騾子、驢等牲畜的買賣。據53歲的劉先衡回憶:“現在種田都是機械化耕種了,小型農用機械旋耕機賣得俏,但泉湖牛市也是一個不容忽視且堅挺的存在,市場上往年只有十幾頭牛,今年有上百頭耕牛在這里進行買賣交易。”在泉湖二月八的苗木市場,前來購買的農戶絡繹不絕。
衡南民諺云:“拜年不歇客,拜年拜到二月八。”“二月八”成為當地每年春節活動的最后一個高潮,訪朋友、走遠親,其樂融融。泉湖二月八促進了戲曲、曲藝的發展,衡州花鼓戲、衡陽湘劇、祁劇、皮影戲、漁鼓的演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近年來每逢二八節,政府組織各個部門到泉湖鎮送文化、送科技、送醫療、送就業,現場服務,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
“泉湖二月八”蘊含的思想文化
區域文化構建。集市發展至今,呈現出“千集千面”的特點,各個地方的集市經歷了歷史沿革,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泉湖二月八作為在當地延續了600多年的民俗,已經成為當地特有的文化基因。例如,廟會時的特色娛樂活動,如唱戲(花鼓戲)、美食(吃麻圓,喝酃之酒)、舞龍,當地有句諺語:“泉湖趕‘二八’,麻圓盡你呷”,對壽福爺的崇敬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泉湖二月八可以被視為文化認同的構建。如今,泉湖二月八最初的信仰文化漸趨隱沒,趕集活動成為地域文化在生活中的鮮活表達。“趕二月八”在泉湖鎮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有助于當地居民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是一張融匯了地方風土人情的文化名片,為當地文化和旅游發展提供支撐。
農耕文化下的商貿形式。中國古代除少數大中城市以外,廣大地區盛行名為“草市”“亥市”等的定期集市,時間通常是一天,常附帶民間娛樂活動。在交通便利、物流發展的今天,集市貿易仍然存在于許多農村地方。例如,衡南縣栗江鎮,每隔幾天人們都會乘輪渡到河對岸的常寧市去販賣農副產品。盡管現在交通方便了,但是也不是家家都有小汽車、摩托車,很多農村沒有公共交通,只有在趕集那天才會有公共營運。另外,農村地域廣闊,與集鎮的距離遠近不一,人流量不夠,商販也不會每天擺攤。泉湖二月八作為一年一度的大型綜合性集市貿易活動,吸引了諸多商販,并且時間在春耕前,農戶們需要為新一年的耕種活動做準備,因此集市上出現大量農具、種子、耕牛等有關農業生產的商品。
地域情感交流。大集,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盛事,源自神農時代的“日中為市”——人們于白天,尋得一個地方,交流匯聚、互通有無。泉湖二月八作為大型集體活動,參與人數眾多,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都聚集于此,是中國人獨有的鄉土浪漫。如今互聯網貿易手段日趨先進,購物都是在線上,與陌生人面對面的接觸較少,而趕集,重點在于“趕”。集市,與商場的嚴肅拘謹、超市的明碼標價、線上的對癥下藥不同,其間充滿了自由自在、討價還價的熱鬧氛圍。走在集市上,攤主的叫賣聲、熟人的寒暄聲此起彼伏,這種濃厚的社交氛圍,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了那份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和歸屬感。如今鄉村大集也成為網絡熱點,在各大媒體平臺受到廣泛討論,喚起年輕人記憶中的鄉土情懷,被譽為中國農村版的“黑色星期五”。
“泉湖二月八”的傳承延續
隨著時代的變化,泉湖二月八集市貿易與時俱進,貿易的時間、種類、規模,以及成交的金額都大幅增加,成為湘南一帶極為活躍的綜合性農博交易市場,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從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變民間自發為政府主導,樹立文化品牌。2016年,泉湖二月八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的泉湖鎮新建了二月八集貿市場、民俗文化廣場,趕集商販統一在二月八集貿市場指定空坪進行劃行規市交易,做到“攤擔進市場、經營進門店”,確保商品交易市場安全有序。娛樂活動除了傳統的廟會活動外,還包括花鼓戲演出、“飛花令”詩詞對決、版畫大師非遺木刻展示等多種文化活動。現在的“泉湖二月八”衍生出每年由衡南縣委宣傳部主辦,衡南縣廣播電視臺等承辦的泉湖二月八農耕文化節暨文藝匯演,花鼓戲、漁鼓、皮影等戲曲曲藝表演類節目在泉湖農貿市場輪番上演。非遺展覽館及文化體驗園,有助于提高民眾對泉湖二月八的認知度,促進民眾了解其深刻內涵,使其成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民俗文化品牌。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