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有色產業是甘肅省的傳統優勢和支柱產業, 對引領全省工業發展和把穩經濟大盤發揮著“穩定器”和“壓艙石”的重要作用,但在國家“雙碳”戰略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發展模式由于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初級產品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旺、技術進步緩慢以及環境和資源限制等原因,不能適應當前的發展需要。行業亟須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上下功夫,鍛長板、補短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優勢新動能,“以新促質” 驅動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概況
(一)主要經濟指標情況
截至2023 年底, 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規上企業179 戶,占規上工業企業數(2724 戶)的6.6%。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374.11 億元(2022 年突破3000億元),同比增長7.55%;工業增加值拉動工業經濟增長2.7 個百分點, 占比達22.3%; 營業收入4117.92 億元,同比下降5.1%;利潤總額200.23 億元,同比增長32.3%;稅金總額64.96 億元,同比下降10.51%; 資產總計3707.64 億元, 負債合計2056.4 億元。2024 年1—6 月,冶金、有色行業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0%、27.3%;利潤分別為-6.9 億元、70.5 億元。
(二)產業發展情況
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龍頭企業主要有金川集團、酒鋼集團、白銀有色集團、方大炭素等,各龍頭企業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聯動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了行業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骨干企業有蘭鑫鋼鐵、騰達西鐵、甘肅稀土、中鋁西北鋁加工廠等,另外甘肅中瑞鋁業有限公司、甘肅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甘肅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近年來發展也較為迅猛。依托冶金有色產業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基礎積累, 甘肅省加快推進金昌國家有色金屬產業基地、蘭白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嘉峪關有色金屬產業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在蘭州、白銀、金昌、嘉峪關等地形成了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近年來,甘肅省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依托豐富的金屬礦產資源和原材料優勢, 凝心聚力打造冶金有色產業鏈,重點發展鎳鈷新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銅材、貴金屬材料、新型鋁合金材料、鉛鋅制品、稀土功能材料、精品鋼、鐵合金等產業。
二、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堅實基礎
近年來,行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上持續發力,千方百計破難題、補短板、強基礎,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全面提升行業產業改造升級,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為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全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先后出臺了《甘肅省提升科技創新綜合實力若干措施》《甘肅省提升工信領域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甘肅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等政策文件, 在全省科技創新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加大科研投入、校企協同合作、信息系統集成,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塑造冶金有色行業新優勢。2023 年,金川集團以加大研發投入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完成科技投入49.02 億元,同比增長10.9%;動力電池用多規格三元前驅體等專利成果轉化率達69%以上;建成鎳鈷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8 個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和78 個職工創新工作室,建成了一大批人人參與、產學研相結合的核心技術和生產裝備自主知識產權創新體系。酒鋼集團出臺了《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推動科技創新領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 年—2028年)》,進一步明確科技工作的目標思路和方向;開展科技攻關381 項,累計完成94.8 萬噸新產品的研發、試制及擴大試驗; 累計完成專利申報913項, 完成技術標準23 項;2 件發明專利獲甘肅省專利特等獎,4 個產品獲甘肅省工業優秀新產品,32 項科技成果獲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科技進步特等獎。方大炭素先后與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多個聯合研發中心,共同培養專業技術人員,有50 多項新產品新技術通過國家、省部級鑒定;建成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甘肅省炭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甘肅省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技術創新研發合作平臺。
(二)高端化加速提升
行業通過不斷升級改造、提升裝備技術和產品的高端化水平,錨定高端市場需求,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針對戰略性關鍵核心材料(如航空、航天、核電、新能源等)的需求,涌現了大批技術創新成果,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關鍵支撐,加速提升高端化發展。酒鋼集團以裝備大型化、高端化為目標,2023年總投資12.56 億元,重點實施煉鐵廠燒結機、煉鐵工藝裝備“三化”提升、煉軋廠中板軋機主傳動系統升級改造、碳鋼薄板廠熱軋酸洗板、鍍鋅鋁鎂等重點工程,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項目25個;結合下游主要用鋼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市場需求, 著力開發橋梁、風電、光電、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能源輸送管網等高端制造、高附加值用鋼。金川集團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鎳鈷共伴生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的作用,開發鎳鈷高溫合金、高端金屬粉末、高性能儲能材料、貴金屬新材料、高純金屬等多功能鎳鈷新材料產品;羰基鎳丸等系列產品各牌號技術水平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產品, 研制成功了1400 毫米以上大卷寬幅鎳帶,填補了國內空白。東興鋁業繼隴西綠色高端鋁合金一期5萬噸工程順利投產之后,二期6.5萬噸正在建設當中; 嘉宇新材料公司鋁合金冷軋延鏈工程、30萬噸高端熱軋扁錠合作等項目正在建設推進,實現鋁產業高端化、產品終端化,提升了鋁加工整體競爭實力。甘肅稀土積極調整產品結構,鐠釹金屬產量不斷加大,稀土研磨材料在保持739等老牌拋光粉的基礎上,研發出釓鐵合金、小口徑軟材質光學玻璃拋光用稀土拋光粉、TFT用稀土拋光粉等高端產品,產品種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
(三)智能化持續推進
“十四五”期間,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以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實施新基建工程,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生產智能化改造,行業智能制造不斷涌現出大量的創新應用場景, 積極構建集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運營于一體的智能制造體系。酒鋼集團投資總額為24.7 億元的焦爐優化升級建設項目已全面投產, 并成功入選國家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項目名錄; 成功引入了焦爐四大機車的無人化操作,重構與優化了焦爐流程功能,其能效指標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構建了公共5G專網及工控5G專網,確保了本地數據完全在廠區內流轉,既提升了數據的安全性,又滿足了多樣化的5G業務需求。方大炭素在材料備件管理、收單開票管理、多源數據融合平臺開發、主數據流程化管理、系統間數據融合、金融云、供應鏈云等多個模塊上都完成了5G產業互聯網化的建設,極大提升了智能化生產和管理水平。
(四)綠色化成效顯著
全行業緊盯“雙碳”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推廣應用低碳新技術,深入推進工業節能降耗, 開發綠色產品, 全力促進行業綠色轉型升級。2023年, 酒鋼集團投資8.65 億元完成焦化廠5#、6#焦爐機側爐頭煙治理等超低排放改造等項目22 項,實現年節能量25941噸標準煤,節約生產新水41 萬m3,噸鋼綜合能耗完成557.22 千克標準煤,低于全國0.78 千克標準煤(2023 年全國重點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為558 千克標準煤),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東興鋁業開發500千安鋁電解槽輸出端能量流控制及余熱利用發電技術;推進36 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增加清潔能源消納比例,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實現綠電鋁產量比重超過30%。
三、國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進經驗
(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主要措施
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高端人才、科研扶持資金等關鍵生產要素潛力。一是創新賦權科技成果方式。廣州市鼓勵高校和科研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原身份和晉升權保留三年。二是探索科研經費放管結合。北京在全國率先推動自然基金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無需編制項目經費預算說明、經費各科目間不設限制。三是創新產學研融合機制。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機構與科研團隊、地方園區共同出資組建研究所,運營公司擁有研發收益權,激發了科研團隊的工作積極性。四是靈活調整基礎研究資金扶持方式和籌集方式。為建立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人才管理機制,復旦大學成立相輝研究院,提供10 年以上的長周期支持;深圳市首推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2.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科技服務體系,健全現代產業支撐體系。一是確定新建基礎設施的重點工作。北京重點推進5G基站建設和6G技術研發以及新一代數字集群專網、高可靠低時延車聯網、工業互聯網和衛星互聯網等網絡建設布局。二是加快推進數據等關鍵要素流動和完善相應的市場運用機制。上海市成立上海數據集團公司,對公用數據、國有企業數據、行業數據等社會數據進行統一授權和集中運營。三是打造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配套的服務生態。杭州市提出建設首個成果概念驗證之都,構建包括科技成果評價、轉化、投融資和商業開發等概念的驗證服務體系。
3.依據當地資源稟賦選擇產業發展賽道,打造差異化地區競爭優勢。一是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上海依托科創平臺、科教資源、科研人才等優勢,選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作為三大先導產業聚力招引;安徽合肥以京東方、長鑫、晶合、蔚來等行業頭部企業為引領,探索實施“重大項目—領軍企業—全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發展路線,構建了“屏芯端”縱向貫通創新、橫向聯動迭代、高端匯聚的產業發展體系。二是把數字化、綠色化作為產業發展主攻方向。廣東省支持試點城市聚焦細分行業,推動中小企業的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管理、安全等各環節數字化升級,實現鏈式高效轉型。
(二)本鋼集團:“四輪驅動”強動能
1“. 改革 + 精益”把控發展方向。 本溪鋼鐵(集團) 有限責任公司開啟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資產重組的全面改革,精簡組織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全新打造管控架構。圍繞全鏈條創造價值,啟動精益化經營管理,并在生產經營、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 數字 + 科技”提升企業水平。 加大數字化建設,本鋼“智慧指數”提升了31.7%,達到集成級水平。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以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撐企業決策, 實現生產流程的精確控制和數據資源的有效整合。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強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構建人才體系、著力培育高質量科技成果等舉措, 加快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不斷增強優質發展的“硬實力”。
(三)榆林新材料集團:科技創新激發新質生產力
1.新動能謀劃新布局。研發投入累計超過5.76億元,僅2023 年就突破2.45 億元,專利數量增長超過8%。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條,瞄準高性能鋁基新材料制備技術領域, 重點突破高品質鑄造鋁銅合金制備及工程化研究、高品質鋁合金鑄錠制備與工程化應用等6個科研項目,發展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
2. 新理念催生新成果。堅持創新與轉化并重,為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挺進發展新軌道提供技術支撐,以中試基地為創新突破口,塑造產業新動能新優勢。新產品研發成功和新生產線不斷投產,實現了霧化制粉、半連續鑄造等關鍵設備自主化,開發了鋁合金扁錠、鋁合金鑄棒等產品,年產1900噸優質冶煉用球形鋁顆粒、100 噸3D 打印用高性能鋁合金粉等生產線正在加快調試, 提升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3.新方向激發新動能。構建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高效轉化的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年產43 萬噸鋁基新材料、銅川鋁基新材料等項目建設,做強做優做大鋁基板塊,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助推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 加快構建國內鋁基一流產業體系和創新集群。
四、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研發投入強度較低,專業人才培養和儲備不足
“十四五”期間,甘肅省冶金有色企業研發投入每年均在增長,但是仍然存在投入強度低、項目少、高端產業及產業鏈不足、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弱等問題。2022年,甘肅省在研究與試驗發展(R&D)領域的經費投入總額達到144.1 億元, 但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29%, 這一比例僅占全國整體經費投入的0.47%,顯示出較為明顯的差距,導致科技創新動力明顯不足,對企業的技術進步及新產品的研發造成了制約,不僅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大部分企業的科研單位和科研隊伍面臨能力不足的挑戰,產業結構性人才短缺,特別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高層次復合型經營人才、科技領軍人才短缺問題尤為突出,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也不完全符合市場需求,對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構成潛在的風險。
(二)原始創新能力亟待加強,創新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行業現有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無法滿足“雙碳”目標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氫冶金、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新型結構鋁電解槽等冶金有色行業變革性的新技術新工藝亟需突破, 行業原始創新能力亟待提升。產業創新支撐平臺存在整體規模不大、科技成果供給不足等問題?,F有創新服務平臺規模較小,難以全面整合行業內的創新資源;企業與科研院所在技術創新合作方面缺乏深度, 導致部分科技成果難以實現落地轉化, 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
(三)產品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較短
甘肅省冶金有色企業多數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產業鏈較短,偏重于原材料生產環節,高質量產品供給不足,大部分產品為初級和粗加工產品,如螺紋鋼、中厚板、普通硅鐵、電解鋁、電解銅、鉛鋅錠等初級原材料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較低,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不足。2023 年, 酒鋼集團生產鋼材891.56 萬噸, 其中, 板帶材303.53 萬噸, 線棒材527.28 萬噸,附加值較高的不銹鋼只有60.75 萬噸,僅占鋼材產量的6.81%; 騰達西鐵全年生產鐵合金產品26.11 萬噸,生產附加值較低的普通硅鐵18.53萬噸, 占比達71%; 金川集團年產陰極銅127.1 萬噸, 但附加值較高的銅箔系列產能僅有1.5 萬噸/年、5N 級高純陰極銅產能600 噸/ 年、精密銅材6萬噸/年。
(四)數實融合程度不深,智能制造水平不強
甘肅省深入實施“三化”改造和“兩化”融合以來, 冶金有色行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均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作為傳統基礎行業,生產工藝流程和組織架構較為復雜,各個企業實際情況也存在差別,通用型融合方案無法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 細分的應用場景和成功樣板較少, 難以進行規?;瘡椭?。同時,缺少分行業的開放型信息化轉型平臺,企業自建信息化系統成本高、風險大,導致企業數字化轉型意愿不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龍頭企業較少,無法為省內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的技術供給和有效的解決方案。冶金有色行業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程度不深, 未能有效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五、“以新促質” 驅動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充分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倡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及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有利政策,立足甘肅省資源稟賦,選擇發展賽道,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技術路徑創新、發展模式優化,通過實施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有力推動冶金有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提高產業鏈水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健全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可以催生新的產業、新的模式、新的動能,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創新配置生產要素, 完成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加快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培育冶金有色行業新質生產力。一是加大平臺建設力度, 不斷健全創新體系。依托酒鋼集團、金川集團等龍頭企業整合行業優質創新資源,加快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創新平臺;加強與國際國內有實力的校企院所合作,建立重點實驗室等支撐平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快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推進氫冶煉、碳捕集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二是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參照榆林新材料集團等企業做法,圍繞“四鏈”一體化,健全完善高質量供給、高效率轉化科技成果的創新生態。引導企業樹立創新主體地位意識,重視科研工作,鼓勵企業持續增加科研領域經費投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三是營造創新氛圍,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借鑒長三角地區先進經驗,充分釋放高端人才、科研扶持資金等關鍵生產要素潛力,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激發生產要素活力,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營造良好氛圍。
(二)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
冶金有色行業發展已進入深度調整期, 面臨的壓力和風險依然較大, 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逐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和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找到自身的細分市場和產業鏈定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堅持市場導向,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緊跟新能源、航空航天、核工業、電力、特種設備制造、軍工、電池、集成電路芯片等國家戰略需求的相關新興產業發展趨勢, 開拓冶金有色產品市場空間,打造有色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精品鋼和高端鐵合金材料產業集群,增加規格種類,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促進甘肅省冶金有色行業向高端化、多元化發展。二是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有色金屬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礎原料, 依托甘肅省資源及原材料優勢, 聯手金川集團、酒鋼集團、中鋁西北鋁加工廠等冶金有色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延鏈補鏈強鏈項目, 傾力打造冶金有色高端產業鏈。三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通過全面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 深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協作,提升整體產業鏈的技術密集度與產品附加值。加速綠色技術的創新步伐,并廣泛推廣其應用,致力于培育與發展工業尾氣制乙醇、生物質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開發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材料產品,包括但不限于輕量化合金、航空航天領域所需的高強度合金、高溫合金以及高端包裝罐體料等,以滿足市場對高質量材料的需求。
(三)促進數實深度融合,強化數字賦能驅動
積極推動冶金有色產業與新一代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更好地賦能冶金有色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和服務質量, 為推動冶金有色行業更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一是加速產業數字化進程。運用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 對冶金有色產業進行全面、深入、系統化的改造升級,促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緊密融合, 為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強化智能制造能力。依托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以及物聯網等智能制造技術,不斷拓展技術應用場景,促進技術融合與產品創新,構建更多數字化車間與智能化工廠, 顯著提升冶金有色行業的智能制造水平。三是充分發揮數實融合核心價值。通過對全行業數據的深入分析,挖掘并激發產業鏈各環節的潛在價值, 實現對產業鏈動態的精準把握與跟蹤。同時,打破要素流動的時空限制,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金融鏈、人才鏈、政策鏈之間的無縫對接與協同, 進而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風險抵御能力。
(四)推動綠色轉型,堅持低碳綠色發展
冶金有色行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基礎是綠色發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一是加快構建冶金有色綠色產業體系。統籌推動甘肅省冶金有色產業綠色化升級改造、綠色產品研發與綠色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培育綠色服務新業態,推進行業向綠色化方向轉型,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二是實施降碳行動。大力推進節能降碳改造項目,統籌推進冶金有色行業有序降碳,積極創建綠色園區、綠色工廠,推動企業的綠色管理、綠色生產及打造綠色品牌行動。三是發展綠色能源。依托甘肅省得天獨厚的風光電資源優勢,促進新能源產業與冶金有色傳統產業深度耦合發展,持續提升清潔能源使用占比,借助綠色電力的賦能,實施優惠電價政策,以助力企業實現節能減排和成本效益的提升。四是發展循環經濟。采用無害化、資源化、經濟化、減量化等措施,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固體廢物進行科學處理與循環利用,構建一套完善的生產物料循環利用產業體系,為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五)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生產關系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加大對冶金有色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和市場環境, 為冶金有色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一是強化服務意識。加大對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 建立企業問題、政府服務“兩張清單”,持續推動各項紓困惠企政策直達企業。二是完善融資體系建設。全方位爭取國家和省級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 探索設立專門的冶金有色企業融資平臺;積極推進“政銀企?!睂踊顒樱膭钽y行和保險機構開發新質生產力專屬金融產品,大力解決企業貸款融資難問題。三是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加速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通過創新生產要素的配置模式, 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方向有序匯聚, 進而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生產關系。
作者單位:甘肅省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