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VR/AR、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各地都將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文化數字化服務作為健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補齊數字文化短板,提升數字化文化服務水平,近期我們對金昌市公共文化服務單位近年來數字文化平臺建設、數字文化產品供給等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尋求了解決辦法。
金昌市作為全國第一批、省內首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 雖然在加快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 促進文化服務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相比同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的張掖、白銀在促進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創新文旅體驗新場景方面,還存在文化數字化產品總量供給不足,形式單一、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在2023 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監測中,數字化文化傳播渠道和服務方式指標得分較低。
一、數字文化平臺建設和產品供給基本情況
(一)數字文化平臺建設有新成效。依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市縣區公共文化單位實施文化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三大數字文化惠民工程。金昌市圖書館、文化館建成門戶網站,掛接數字資源。市文化館實施數字文化館項目,建成數字文化館平臺,上傳數字資源120GB(。實施重點公共數字文化項目。先后申請省級公共文化重點項目資金280萬元, 完成金昌市博物館數字化設備購置項目。通過相關硬件設備,將珍貴文物數字化信息生動直觀地展現, 實現了博物館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創新, 為觀眾提供了自助參觀導覽和互動體驗, 標志著金昌市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邁上新的發展階段。啟動金昌市文化館公共文化云平臺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實現與省級、國家公共文化云的互聯互通。打造“沉浸式閱讀場景+新型閱讀空間”模式。市、區圖書館購置電子圖書機、電子期刊機、瀑布流閱讀系統、少兒繪本機、觸摸一體機、水墨屏、瀑布流電子書閱讀設備,設置視頻欣賞區、VR 體驗區、科學探索區等高品質文化休閑服務區域, 運用VR 技術結合豐富的視頻資源,將傳統閱讀資源場景化,打造虛擬的視聽空間。
(二)數字文化產品開發有新呈現。以數字化方式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建設,實施“鄉村飛閱”計劃,建設數字文化站18 個,完成文化一體機配備和“文化金昌”APP 平臺開發建設,服務群眾近2 萬人,實現了數字化文化資源“訂單式”配送、“菜單式”服務模式。申報國家智慧圖書館項目,拍攝完成圖書館《金昌發展40年》公開課80節。實施數字資源聯合建設項目, 完成地方圖書數字化及全文識別1.3萬頁、地方報紙數字化及篇名識別1 萬版和20 節圖書館公開課資源建設。爭取資金15 萬元,建設完成永昌縣圖書館知識資源細顆粒度建設和標簽標引項目,選擇地方文獻、革命文獻、特色主題數字資源,開展細顆粒度內容標識、關鍵知識點的標簽和標引建設,提取8255 頁,完成10010 條數據資源的精細化揭示和知識化、專題化服務。
(三)數字文化傳播渠道實現暢通。依托圖書館、文化館數字文化平臺和基層文化服務中心數字基礎設施,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和存儲。每年推出了“掃碼閱讀、文旅e 家”公共文化資源推介、線上圖書推介等線上文化服務;舉辦“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迎新春·慶佳節———線上書畫作品展”、群星閃耀迎新春等50 多項安全便捷的線上文化活動,年服務群眾5 萬余人次。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媒體平臺, 推出掃碼閱讀、“線上培訓”“文藝慕課” 等線上活動100 余期, 舉辦“了解漢服之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線上主題社教”“鵲橋相會七夕節詩情話意送祝福”等互動活動64 場次,群眾訪問量達39.4萬次。
二、數字文化產品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全市公共文化數字化基礎薄弱,上下銜接、互聯互通的數字化文化平臺尚未真正建立, 云智能服務端項目未布局,無法與國家、省級公共文化云平臺對接互通。
二是文化資源數字化程度不夠。目前,全市共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17家,但僅有3 家建設了門戶網站,建設率不足20%。縣、區公共文化場館數字資源存量低、增量少,自建文化資源幾乎空白。
三是文化資源數字化工作系統性不強。市文化館數字平臺、市圖書館數字平臺、“鄉村飛閱”平臺等已建的數字平臺文化資源數據相對孤立, 缺乏實質上的聯通與合作,無法共享資源數字化。缺少數據加工之后的轉化與應用, 尤其是在產業鏈協作與數據關聯共享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和不足。
四是數字化人才嚴重匱乏,市縣區公共文化場館懂數字化技術的專業人才寥寥無幾,無相關專技崗位,數字化服務工作多靠辦公室人員兼顧,致使文化場館提供的線上文化服務產品形式單一,群眾互動性較差。基層文化站點配備的數字化前端展示平臺常年閑置,無專人維護和宣傳推廣,導致利用率不高。
三、下一步的對策和建議
(一)以精準化供給提升數字文化服務效能。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以數字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加強全市文化數字資源建設、數字場景應用、數字產品供給。圍繞加強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全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和管理架構。提升數字文化館網絡化、智能化服務水平,盡快建設完成金昌市公共文化云平臺項目。整合利用鄉村文化活動年、“隴原兒女心向黨”群藝輕騎兵文藝演出、“線上村晚”等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資源,打造分級分布式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優化資源結構,提升資源質量。加大微視頻、藝術慕課等數字資源建設力度,采取文化搭乘廣電、公共文化云快車的方式擴大受眾,與甘肅公共文化云、金昌融媒體中心等媒體合作,采取現場直播、錄播方式,把先進文化搬進電視屏幕, 讓更多不在演出現場的群眾通過電視、網絡享受到金昌市數字文化發展的成果。
(二)以數字化建設推動文化服務賦能擴容。截至2023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 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農村網民規模達3.26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66.5%。農村網民規模日漸擴大。面對新形勢, 將原有的公共文化場館服務項目線上拓展,打破時空壁壘,探索“直播+ 慕課”學藝新模式,將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由線下向線上遷移,持續推出舞蹈、聲樂、美術、主持、非遺保護等全民藝術普及網絡直播課程和慕課資源, 讓廣大群眾足不出戶享受到文化藝術大餐。通過專業干部專題教學,整合各類“在線學藝”課程,在微信推出“微展覽”“微展演”“線上公益課程”, 開通線上學習通道, 錄制優質慕課。推出“網上展廳”“文化直播”“文化資訊”“文藝活動”“文化培訓”“票務預訂”“作品賞析” 等一系列線上服務。
(三)以高質量產品豐富文化服務內容。整合公共文化線上資源,采用總分館的架構模式,提升文化云平臺效能,集合全市活動、培訓、場地、展覽、講座等文化資源,實現計算機PC 端、微信端和數字設備端三位一體的展示形式, 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海量數字文化資源與服務。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通過“數字化場館、新媒體、文化云”三個數字文化平臺, 將文化場館線下特色活動的優秀資源實現云端共享和資源開放,借助文化云“云儲存”“云共享”的優勢,低成本高效率地將海量資源提供給廣大群眾,并將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相對接,做到“互聯網+特色活動”的有機聯動,把文化服務的選擇權交給群眾。推動文旅融合,在金昌紫金苑、國家礦山公園等特色景區(點)、鄉村旅游點進行實景拍攝,融合剪紙、刺繡、手工地毯等非遺等文創產品、香草花卉、沙漠茶等知名旅游產品進行直錄播,通過抖音等新媒體開展精品劇目云展演,吸引群眾訪問和點擊。組織文化志愿者團隊以文藝演出路演、“快閃” 為主要形式,把文化活動通過云端送進景區,提升金昌文旅品質和群眾滿意度、美譽度。
進入新時代, 數字文化服務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的重要支撐。面向新征程,我們將繼續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提升數字化文化服務能力,整合搭建統一的資源平臺、運用線下數字體驗,線上網絡課堂,實現全市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共享平臺, 讓群眾既能在文化場館建筑空間里享受在場服務, 又能離開文化站點隨時隨地享受在線服務, 以高品質數字文化產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單位:金昌市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