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經過修繕改造的魏乃文故居以紀念館的形式向世人開館展示,館內運用圖文展示他愛國報國的科技生涯。魏乃文故居成為廣西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貴港市廉政教育基地等地理坐標,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小小故居,蘊藏著大故事。作為修繕改造其故居以傳承魏乃文科學家精神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我回想建設之路,感觸萬千,往事歷歷在目。
發掘流傳魏乃文事跡
魏乃文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前副總工程師、潛地彈道式導彈水下發射裝置總工程師、廣西大學杰出校友。他被譽為“中國核潛艇的助推手”,是核潛艇導彈發射裝置總設計師。1999年9月18日,他受邀參加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科技專家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魏乃文作為對研制“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這樣一位才德與聲望俱佳的科學家,卻長期湮沒在時間的河流里。之前,我曾經多次經過魏乃文住過的祖屋,但從來沒有想過那座墻體駁落的老房子竟與一位在崗默默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有關。直到2021年國慶前,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魏乃文的家屬聽說我經常寫文章,便向我發出誠摯的邀請,希望我能寫一寫魏乃文的故事。
當時,恰逢全國上下大力宣傳“光榮在黨50年”的黨員先進事跡,我在魏乃文家屬的講述以及他們在網上發布的相關材料中,梳理魏乃文的故事脈絡,然后用大約1個星期的時間進行深入采訪,經精研細磨,撰寫了《光榮在黨50年|魏乃文:隱姓埋名奉獻,一生淡泊名利》一文,文章在魏老的家鄉桂平市引發熱烈反響。桂平市融媒體以視頻等形式跟進報道,讓魏乃文的故事進入大眾視野,瞬時成為大家茶余飯后談論的熱點話題,一舉把科學家愛國、奉獻的精神推進老百姓的心坎。
當時,我是中共桂平歷史教育基地的專家組成員之一,在組織布設該基地時,相關領導向我了解魏乃文的故事,我大力推薦,并協助做好材料收集等工作。中共桂平歷史教育基地特設一個專欄,講述魏乃文愛國奉獻的光輝事跡。
隱姓埋名為國鑄劍
在魏乃文生前留下的各類照片中,有兩張他與406號核潛艇(長征6號核潛艇,以下簡稱“406號艇”)的合影引人注目。據有關資料顯示,作為中國海軍第一代核潛艇,406號艇是那個“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的年代的產物,是魏乃文等老一輩科學家精忠報國的見證。
魏乃文,出生于廣西桂平市西山鎮城西街一個教師家庭。父親先后任桂平縣城小學教員、校長,他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1940年考取梧州高中,在梧州高中讀書3年,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之時。侵華日軍利用空中的軍事裝備優勢,在中國各地對中國軍隊及居民點進行瘋狂轟炸,激起了中國人民對侵華日軍的滿腔仇恨。在學校,許多學生立志走科技報國、科技強國之路,成績優異的魏乃文亦有這樣的理想抱負。1943年,魏乃文因畢業會考成績優異獲廣西大學會計銀行系保送生名額,后他通過高考考取了廣西大學機械工程系。魏乃文說,之所以選擇機械工程系是因為“頭頂上的日本飛機”太囂張,科技落后就處處被欺負,“學機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飛機、造軍艦保衛國家!”
在戰亂中,魏乃文經歷了停學、逃難、復學的艱難求學之路。在實習期,學校分派魏乃文到上海中國農業總公司技術部工作,畢業后便在該公司留任。1949年5月,上海解放,魏乃文進入重新組建的船舶建造局工作。作為單位的技術骨干,魏乃文以巨大的熱情投身科技強國建設,先后擔任船舶產品設計所第四產品室甲板機械科副科長、船舶產品設計院第七研究室武備科科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導彈研究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屬絕密科研。1958年,魏乃文接到上級調令,到新設立的艦載導彈發射裝置研究崗位就職,專攻艦載導彈發射裝置技術研究。1963年,魏乃文進入國家重點國防科研院所第七一三研究所工作,同年被任命為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新武器發射裝置研究室副主任兼副總工程師。

1958年后,魏乃文在長達幾十年時間里,像人間蒸發一樣神秘消失,連親人都無從獲取他的信息。殊不知,幾十年如一日,一個瘦小的身影與廣大科技專家、工作人員在實驗室里,在山洞里,在海島上,一起戰風沙、斗鹽堿、吃粗糧,甚至數月鎮守在冰天雪地的深山野外,克服簡陋的試驗條件,一次次總結實驗失利原因,夜以繼日地分析數據,再模擬、再實踐。魏乃文和同事們對氣溫、風向、風力、浪向、浪級、流向、流速、海水密度等科研數據和情況了然于胸,他們光膀子、穿短褲,下水彎腰合力操作實驗機器,取得一個又一個階段性成果。魏乃文等一眾科技專家、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嚴守紀律,無私付出,為早日實現鑄成核潛艇護國威,為祖國的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自古忠孝兩難全。魏乃文深刻明白為國盡忠就是最大的孝的道理,懷著對父母的愧疚,把小家之情深埋于心,將滾燙的報國赤誠化為不屈的動力。
直到1988年9月28日,《光明日報》刊發一篇新華社的新聞公報,向全國人民通報重大消息:我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隨刊的還有一篇署名為劉敬智的記者撰寫的新聞通訊《核潛艇攻關記》。通過這篇新聞通訊,家鄉的親人、朋友才了解到關于魏乃文工作的一些側影,他們深感自豪和驕傲。
《核潛艇攻關記》全文1581字,介紹魏乃文工作情況部分為“從汽油桶上得到啟示”專節,共515字。文中寫道:“上海船廠的工程師魏乃文擔負起研制潛艇水下發射系統的重擔……他們又在用鋼板焊接的水池中成功地實現了僅縮小幾倍的模擬試驗,將整個研制工程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經過幾年的努力,第一批高性能的火藥生產出來了,效果極佳。正是這高性能火藥,使得我國的核潛艇水下發射裝置,從一開始就跨入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行列?!蔽哪^戰在科研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由衷盛贊:“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用智慧,用一種無堅不摧的愛國精神,書寫出了壯麗的核潛艇詩篇?!?/p>
魏乃文一生有“三不爭”,即不爭職務,不爭職稱,不爭物質享受,他始終生活簡樸,淡泊名利。家鄉親人曾到河南省鄭州市探望魏乃文,發現他仍住老式樓梯房,家中陳設簡單,沒有一件貴重的家電及家具,一日三餐清淡節儉,對他的品節更為欽佩。

魏乃文的母校廣西大學在《桃李風華》一書中收錄報道他的長篇通訊《魏乃文:中國核潛艇的助推手》。該通訊報道在遵循嚴守保密工作要求的基礎上,較為詳盡地介紹了魏乃文的科技報國、科技強國之路。魏乃文復印了《桃李風華》一書中收錄報道他的長篇通訊贈予親人,并在此文首頁天頭處寫下誡言:“……我復印此文是讓你們知道我的工作簡況,不是宣揚業績的。因此不希望你們將文中所述情況對旁人宣揚?!?/p>
科學家精神閃耀八桂大地
2022年4月15日,魏乃文逝世,享年101歲,《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用“巨星殞落”表達追悼之情。其中,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和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共同發布的緬懷文章《送別!又一巨星隕落……》,突破了10萬次的閱讀量,微博上的點擊率更是突破億次大關。
“所有取得的成就都不是我個人的功績,而是集體的、國家的、人民的成就?!蔽耗宋脑@樣自評,他的這些話語體現的強烈愛國之情,永遠烙印在人們的心中。
2023年4月15日是魏乃文逝世1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八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我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表《大國安全鑄劍者,巨浪騰空助推手》一文,表達對魏乃文的深切緬懷之情。
鮮有人知,中國第一型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一號”,從艱難起步到塵埃落定,從歷經數次失敗到最終發射成功,再到完善升級,走過了17個年頭的漫長科研探索歲月?!熬蘩艘惶枴钡某晒Πl射,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自行研制潛地導彈、第五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為了“巨浪一號”的成功發射,無數科學家及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魏乃文就是其中之一。
魏乃文是從八桂大地走出去的杰出科學家,是“中國核潛艇的助推手”,他是廣西人民的驕傲。傳承紅色基因,尊崇科學家精神,便是傳承魏乃文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意義所在。
魏乃文故居建于清末民初,建筑平面呈“L”字形,占地面積為118.5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蓋小青瓦。我作為除魏乃文家屬外,最早接觸與最多了解魏乃文故事的人,與一些熱心人士一起,致力將魏乃文故居打造成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潔示范教育基地、海軍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科學家事跡紀念館等具有多元主題的學習教育基地。為此,我寫下《桂平市古建筑保護開發利用助力鄉村振興——以科技專家魏乃文故居為例》等調研文章,參與討論《桂平市人民政府關于對魏乃文同志舊居的保護方案》等工作,助力“魏乃文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申報工作;曾制作《魏乃文,海底下的破天劍》等課件,在青年團員培訓班、中小學愛國教育課堂等進行宣講,自覺當起傳承魏乃文科學家精神的宣講者。

2022年,為推動魏乃文故居紀念館建設,我與一些熱心人士一起對故居狀況進行深入調研,群策群力,先后通過撰寫事跡報道、調研報告、拍攝專題片、申報科學家教育基地、建微信群緊密推進工作成效等舉措,助推故居紀念館建設,為擦亮廣西科學家精神名片貢獻力量。
在各方的努力下,魏乃文故居納入桂平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入選2023年度廣西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成為生動詮釋“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載體。
2024年7月1日,魏乃文故居紀念館建成并對外開放,館內共分“鄉梓之情,矢志報國”“篳路藍縷,嘔心鑄劍”“先生風華,功勛永存”等板塊,在講解員的娓娓道來中,參觀者能夠全面了解魏乃文不平凡的人生華章。
有朋友說,魏乃文是“中國核潛艇的助推手”,而我是魏乃文先進事跡的“助推手”,這對我而言是莫大的認可與贊譽。我曾寫下兩首小詩,向魏乃文豐功偉績的一生致敬。
(一)
破天巨浪憶功臣,鐵血長歌倍苦辛。
礪劍深藍一世事,青松翠柏永為鄰。
(二)
隱名卅載顯擔當,許黨報國功業藏。
深海豐碑浩然氣,忠誠信仰耀光芒。
歌曲《祖國不會忘記》這樣唱道: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當人們深情地唱起這首歌時,不由自主地對那些為民族崛起、為國家強盛付出一生精力的英雄肅然起敬。這首歌緬懷英雄、景仰英雄、紀念英雄,在新時代唱響,獻給像魏乃文一樣隱姓埋名、鑄造大國利劍的功勛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