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華,1932年12月出生于廣西上林縣塘紅鄉那君村那畔莊。上林縣歷史悠久,是珠江流域龍母文化的源頭和廣西傳統節日“三月三”的發祥地,是明代“游圣”徐霞客出游廣西深深眷戀的地方。
童年的耳濡目染
羅敏華,出生于上林縣一個只有30多戶壯族農家的小村莊,那里高山丘陵連綿起伏。家里共有7個孩子,他排行第六,上有2個哥哥和3個姐姐,下有1個弟弟,是一個孩子眾多的大家庭。他的父母對子女有著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強烈期望,在貧困中仍堅持送孩子去學堂念書,期待他們能走出山村,光宗耀祖。
羅敏華7歲時讀私塾,不久父親將他送到村小就讀,這里學生多,課程比私塾豐富。夏天放學時,羅敏華隨同學到小溪嬉水、摸小蝦捉小魚。活蹦亂跳的小魚很是好玩,讓羅敏華從小就喜愛玩小魚,這成了他后來喜歡畫魚的原因之一。
讓羅敏華對繪畫結緣的啟蒙人是他的二哥羅鼎華。羅鼎華當時在桂林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讀書,后成為嶺南畫派的重要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畫家,師從現代著名書畫篆刻家馬萬里。在高小的假期里,羅敏華最期盼的就是二哥假期歸家,因為只要他回家,堂兄弟們晚飯后就會聚集在一起演奏玩樂,拉二胡、吹竹哨、打洋琴,熱鬧非凡。白天,羅敏華常常待在一旁,滿懷著好奇觀看二哥靈動地繪畫,幾筆下去,白紙上便出現花草樹木、山川河流,還有活靈活現的小動物。耳濡目染,羅敏華漸生繪畫之興趣,尤其是偷偷臨摹二哥臥室擺掛著的徐悲鴻的《奔馬圖》,第一次臨摹畫風雖然粗糙,但當父親看到臨摹畫時,笑著表揚道:“畫得蠻好嘛,頭上再加兩支角不就是一頭壯牛嗎?牛比馬好耕田呀!”父親的夸獎讓羅敏華對繪畫更起了勁兒。后來,二哥送給他一本《芥子園畫譜》,它成為羅敏華描摹繪畫的入門老師。日久熟能生巧,羅敏華從中掌握了一些繪畫的技巧,為他日后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出大山學藝術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羅敏華考上了縣立上林中學。上學期間,他的繪畫才華得到充分發揮,美化學校教室、板報插圖等成為他專屬的課外活動工作。光陰如箭,1948年畢業前夕,羅敏華和同班同樣愛好繪畫的宣均一起創首例——在校舉辦小型畫展,他的畫作《下山虎》得到同學們的好評,一夜之間譽滿全校。初中畢業后,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決定去南寧報考藝術學校。
炎熱的初夏,羅敏華背上行裝,胸前掛著兩雙單鞋,單槍匹馬上南寧。從家鄉到南寧,需徒步100多公里路程,途經昆侖關。昆侖關位于南寧東北方59公里處,昆侖山東側,是邕柳(南寧—柳州)、邕梧(南寧—梧州)公路必經的隘口。昆侖山為大明山余脈,巍峨峻險,谷深坡陡,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民國十五年(1926年)開辟的南柳公路經山下繞關而出,順坡直下,昆侖關成為桂越國際交通線上控制賓邕公路的重要關隘。據史載,賓陽昆侖關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戰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宋狄青與儂智高之戰和1939年中日昆侖關之戰。
1939年12月18日,中日雙方在這里展開大戰:日方主力是參加過臺兒莊戰役的坂垣舊部,稱號“鋼軍”的第五師團;中方主力是當時裝備最精良的、由杜聿明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中國軍隊在當地群眾的支援下,血戰10余天,終于收復了賓陽昆侖關,這是繼平型關、臺兒莊作戰勝利后的又一重大勝利。戰后,人們在山下修建了一座三門四柱石碑坊,山頂上建有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碑亭。
途徑昆侖關的羅敏華面對滿山遍野的抗日將士墓地,心靈震動,垂首哀悼,默默發誓:將來一定用手中的畫筆,記錄這場反法西斯戰役的勝利,記錄那些為國英勇獻身的抗日英雄。
1948年,羅敏華考入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廣西藝術學院),正式開啟他的藝術之路。
投筆從戎獲機遇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廣西全境,正在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讀書的羅敏華和廣大民眾一樣滿懷喜悅迎接新生活。沒過多久,朝鮮戰爭爆發,抗美援朝開始,廣大熱血青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踴躍報名參加志愿軍,投身保家衛國的戰斗中。
1951年初,羅敏華被批準休學入伍。因為是藝校學生,羅敏華被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文工團。部隊沒有安排去朝鮮戰場,而是受命開赴湖南沙市參加荊江分洪工程大會戰。在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官兵們整天浸泡在半腰深泥水里,戰天斗地的樂觀精神讓羅敏華深受感動。經過多方采訪,羅敏華創作出一套連環畫,塑造了一個昔日戰斗英雄、今日勞動模范的典型人物。投稿到《解放軍報》,很快就被采用。這是羅敏華一生最開心的一天,因為是他的處女畫作發表的日子,領導的表揚、戰友的祝賀紛至沓來。連環畫的發表引起了各方面對羅敏華的關注。
幾天后的一個晚上,文工團的指導員江明把羅敏華悄悄拉到帳篷外,滿面笑容地小聲說道:“祝賀你呀,你太幸運了,這是全兵團萬里挑一啊,你要上北京啦!趕緊準備,明天早上就出發!”突如其來的喜事,讓羅敏華的心情難以平靜,一夜都沒有睡踏實。
次日,天剛蒙蒙亮,羅敏華就背上軍包,乘坐組織派來的吉普車到長江岸邊,乘船至漢口碼頭,再乘坐火車,輾轉踏上北上征途。
第二天中午,火車到達首都北京。當天下午,羅敏華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央軍委政治部報到。在電影攝影培訓班,經過兩個多月的培訓,羅敏華順利畢業,分配到中央軍委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前身)做攝影助理。當年秋天,羅敏華奉命參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全軍運動會”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所在拍攝組主要負責拍攝蒞臨運動會的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的活動情況。近距離接觸這些偉人,讓羅敏華感到無比喜悅和自豪,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將這件事寫信告訴家鄉的親人和文工團的戰友。
1953年春,羅敏華被組織安排到大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俄文專科學校工作。在校期間,羅敏華工作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這是他作為軍人履歷光榮的一頁。
落戶濱城結緣繪畫
1958年,羅敏華從部隊轉業,經組織分配到大連鐵道學院(今大連交通大學)宣傳部工作。此后,羅敏華有幸學習到各種繪畫技法和理論知識,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受益匪淺,為日后繪畫創作夯實了基礎。
1985年,由國家民委主辦,羅敏華的二哥羅鼎華一家三代畫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獲得廣大觀眾的好評,《人民日報》開文報道:羅鼎華的魚被譽為“湘西白石蝦,八桂鼎華魚”。
隨后,他的二哥來到大連度假,住在羅敏華家中,開始《百鯉圖》的創作。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為《百鯉圖》畫作題詞:“民族瑰寶。”在二哥近一年的創作期間,羅敏華耳濡目染,對畫魚漸生興趣,開始專研畫魚的各種技法。那時,親友們知道他有畫魚長技,登門求畫成為常事,羅敏華也有求必應,他的魚畫作品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并開始進入社會和畫廊。
進京作畫嶄露頭角
1990年初,熱衷藝術追求的羅敏華,毅然決定提前退休,進京探尋藝術生活和夢想。他通過朋友關系結識在國家民委工作的嚴冬,兩人一見如故。在嚴冬和他夫人的幫助下,羅敏華尋得一隅靜地,專心作畫。一次買紅鯉池養未果,憤怒殺魚后紅鯉入夢與他對話的經歷,讓羅敏華結下與鯉魚的不解之緣。不久,羅敏華將自己精心創作的一幅《躍鯉奮進》圖捐贈給北京亞運會組委會。該畫被從數千幅作品中篩選出,與楚圖南、啟功等9名大師的作品一起發表在《中國書畫報》上,這是羅敏華的“魚”首次亮相。
首戰告捷后,羅敏華用半年多時間創作完成一幅規格為4米長、1米高的鯉魚長卷。書法大家沈鵬先生為畫題字時說,能畫好這么多魚的畫太少了,當即揮筆題上“百鯉迎暉”4個字。這是沈鵬先生破例為畫題字。

后來,《百鯉迎暉》畫作參加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全國百位市長和百位畫家迎香港回歸”筆會書畫展。此次畫展,羅敏華結識了北京德勝門廣化寺擅畫唐卡的釋澤法師,后受邀到廣化寺赴約。在與釋澤法師交往交流過程中,羅敏華更為深入地了解到佛教唐卡藝術文化,深感敬畏。釋澤法師直言羅敏華有佛緣氣質,為他提供了100多個中外佛像的資料,讓羅敏華合成一幅長卷以傳世,將功德無量,并當即給羅敏華起法號“悟道”。
經過3個多月的摹畫,羅敏華終于完成了15米長、1米高的佛像長卷畫作,百余位大師形態各異,在煙火蒙蒙中靜坐念佛誦經。這幅長卷后由法師傳送到五臺山收藏。這是羅敏華首次畫人物,收獲不菲,頗有心得。后來,他又復畫第二幅佛像長卷,可惜莫名丟失,至今下落不明。
宋慶齡基金會在宋慶齡的北京故居舉辦首屆“北京名家書展”時,羅敏華的畫作《神龍騰飛》入選參展。徐悲鴻大師的夫人廖靜文駐足細看此畫作良久,在與羅敏華親切交談時問道:“這是中華龍吧,神韻非凡……”這是羅敏華畫龍第一次當面聆聽名人的評價。
西北采風和迎“奧”潑墨
1998年夏,羅敏華應邀到大西北采風,讓羅敏華感悟最深的是站在黃河天下第一橋橋頭,在黃河壺口岸邊上,遙望黃河之水天上來,一瀉千里奔向大海不復回的壯觀雄偉場景,令人心潮澎湃。此情此景,羅敏華創作出畫作《黃河頌》和《魚水情深》。《魚水情深》畫作中,羅敏華用56尾形態不同、奮勇向前的鯉魚象征祖國56個生機勃勃的民族,圖中的鯉魚逆水奮進、百折不撓的氣魄,正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發奮圖強不斷推動歷史進程的精神。該畫作為特邀作品,參加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的首屆“全國新聞界書畫展”,獲得廣大觀眾的贊譽。2007年2月12日,該畫作被聯合國國際生態委員會評定為國際藝術A級珍藏品收藏,并予高度評價:“這幅畫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
2007年,羅敏華和北京書畫院院長、書法家張惠臣先生在大連現代博物館(今大連博物館)舉辦題為“迎奧運書畫全國巡回展”活動。在展品中,羅敏華合作創作的《華夏魂》長卷(局部展示)深受觀眾的喜愛。展覽結束后,羅敏華的畫作《黃河頌》贈送大連現代博物館收藏。
2008年,為祝賀北京奧運成功舉辦,羅敏華與鳴苑先生合作,三次易稿,先后搬換5個工作地點,歷經兩年多時間,完成60米長、2米高的《華夏魂》的創作。該畫作是由2008尾鯉魚組成的巨幅長卷畫,在“全國迎奧運書畫大展”中榮獲金獎。這是羅敏華藝術人生的一個里程碑。
2009年初,羅敏華創作《回歸圖》,參加了在澳門舉辦的回歸10周年書畫展,展后贈送澳門博物館收藏。
回鄉辦展處處是深情
退休后,羅敏華多次回家鄉采風創作,其中去的次數最多、待的時間最久的是昆侖關。2000年,他完成了以昆侖關戰役為題材的巨幅國畫《中華民族抗日英雄名垂千秋》的創作,了卻了多年的一份心愿。公展當天,羅敏華前往墓園祭拜烈士英魂。公展后,羅敏華將該畫作捐獻給昆侖關抗日戰役紀念地。
2011年初,上林縣文化局邀請羅敏華和他二哥羅鼎華回鄉參加書畫作品展,兄弟二人欣然接受邀請。畫展結束后,羅敏華將創作的《東方一條龍》畫作,贈送給上林縣人民政府收藏。他們的這次故鄉之行,受到當地新聞媒體的關注。回鄉辦畫展,家鄉人民涌聚一堂觀畫、與親朋好友在家把酒言歡等各種感人畫面,讓羅敏華深受觸動,鄉音難改,鄉情久久縈繞心頭。
同年7月,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羅敏華的藝術世界》。2012年秋,羅敏華在南寧市榮榮大酒店舉行匯報展覽,出展精心創作的《中華雄風》圖。該圖畫面為一尾3米多長的金黃色大鯉魚呈勢不可當之勢躍出水面。畫作從酒店的三樓直掛到二樓,為目前畫史上最大的鯉魚,被媒體和觀眾譽為“鯉魚王”。
羅敏華以親昵的兩只老虎為主題創作的《親情》圖,2018年被廣西南寧選送參加巴黎國際畫展中國選區,榮獲金獎。
“中華畫龍人”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文化的核心為團結和諧的文化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開始,羅敏華產生了以書畫的形式系統地將華夏圖騰創作出來,讓國人能夠了解龍文化的來龍去脈的想法。說干就干,羅敏華立即投入大量時間專注有關龍的歷史資料的搜集,關于龍的藝術作品留存下來的很少,如何通過繪畫藝術作品弘揚龍文化的精神是一個末知的課題。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羅敏華決定以“書畫同源”的形式來弘揚龍文化的精神。書法是國粹,理應大力發揚,首先要定格書法內容,其次以繪畫藝術技法來表現龍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姿態和各種形象,需要藝術家具有一定的悟性和專業藝術技巧來創作,這成為羅敏華藝術人生的又一次挑戰。忙碌了兩年多,羅敏華終于在創作的幾百幅龍作品中挑選出近百幅作為《中華龍》畫集的素材,畫集得到全國各地書法名家的支持和給予題詞,這是前所未有的。這樣的大運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個人之力能夠實現的。羅氏家族的兄弟、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原院長羅殿龍是一位業余書法家,由他和羅敏華的學生陳藝等人組成《羅敏華·中華龍》畫集組委會,負責籌劃有關畫展及畫集等工作。同時,畫集出展、出版工作獲得新華社沈鵬先生、中國書協原主席歐陽中石等人的大力支持,協助推進。覃以彬為畫冊出版工作奔走溝通,沈鵬、歐陽中石等不吝墨寶,對每一幅作品作點睛評論,黃昭歌先生為《中華龍》畫集題寫了序言。
2019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中華龍——羅敏華畫龍書法名家題詞作品選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好評如潮。羅敏華被多家媒體譽為“中華畫龍人”。有專家評論:“羅敏華老先生幾十年對畫龍藝術的孜孜追求,感悟大千世界自然之美,在繼承祖國南北二宗傳統藝術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以工筆寫意的技法和西畫相結合。以精確的寫實技巧和豐富的彩墨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與時俱進的永恒靈魂,形成了自己的畫龍風格。”
結語
羅敏華非常喜歡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許多親朋好友勸他:年紀大了,不要整天東奔西跑地忙乎,好好頤養天年。羅敏華卻直言答復道:“我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繪畫到老。像一名戰士那樣,生命不息,沖鋒不止。”文